奔京口谢瑍试走马,访崇岭山野有遗贤(1) - 康乐天下 - 淡淡如菊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康乐天下 >

奔京口谢瑍试走马,访崇岭山野有遗贤(1)

第十一章奔京口谢瑍试走马,访崇岭山野有遗贤[1]

太元十年八月初一,晴。

第二天一早,谢瑍活动完毕,用完膳食,即去皇宫与孝武帝告辞。当然也是为了拉拉关系。黄门官进去通禀,传出旨意道,太极殿候旨。可是过了好久,孝武帝踪影皆无。谢瑍心里暗暗着急,但不露分毫。其实孝武帝听到谢瑍来入宫辞行,早就想过来,只是突然间动了心眼,想看看谢瑍如何对待他的迟迟未到。整整一个时辰,孝武帝实在忍不住了,才走进太极殿。谢瑍赶紧上前觐见,口称陛下。孝武帝见谢瑍波澜不惊,从容祥和,心里暗暗称赞。

“谢卿,起来,上前答话。”孝武帝道。

“臣谢瑍启禀陛下。”谢瑍道,“下臣谢瑍按照陛下之意准备完毕,克日离京赴任,特来请陛下训示,并向陛下辞行。”

“谢卿,你能来辞行,甚合朕意。”孝武帝肃然道,“闻卿前日夜宴,有嘉赋,朕意欲一观,卿以为如何?”

“陛下欲见,实乃下臣之荣幸。”谢瑍说着,拿出写好的赋道,“进宫前,臣专为陛下书写此赋,请陛下御览。”

“呈上来。”孝武帝道。

小太监接过谢瑍的手书,躬身递给孝武帝。孝武帝轻轻地在龙案上展开,注目观看。不知不觉就念出声来,“....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笠泽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真嘉赋也!”,孝武帝甚是高兴,“谢卿高才,又心存社稷,志向远大,朕心甚慰。实不愿卿离京也。”

“陛下,诗词歌赋与治国相较,小道也。”谢瑍道,“纵臣离京,仍为朝臣也。如陛下有旨询问,臣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山水相隔,鸿雁传讯,不亦君臣佳话耶?”

“卿言甚善。”孝武帝大喜道,“你我君臣定成佳话也。”

“陛下,臣还有礼物送呈陛下。”谢瑍趁孝武帝高兴道。

“谢卿还有礼物给朕?太好了,给朕看看。”孝武帝喜道。

“请陛下细看。”这是谢瑍简化的八式醉八仙拳诀图谱。

“谢卿真知朕心也。”孝武帝边看边比划着,连连叫好。

“陛下,臣已做了详细说明,去掉了一些翻滚跌打跳跃动作,陛下可演练之。一可娱己,二可强体。”谢瑍解释道。

“大善。卿真乃知朕也。”孝武帝喊道,“来人,传旨。”

“陛下,且慢。”谢瑍不知道孝武帝要干啥,赶紧截住话。

“谢卿体朕心,忧黎民,怀远志,我要加封于你。”孝武帝道。

“陛下,臣方授职,未有寸功,如再得陛下封赏,恐有碍陛下观瞻。”谢瑍道,“陛下真体恤臣下,等臣到了任上,有了功绩,再赏不迟。只要臣有功绩,陛下的赏赐臣只嫌少不嫌多,陛下莫责臣下贪心即可。”

“话虽如此,今日卿之言行,不赏不可。”孝武帝想了一下,摘下身上带着的玉珏道,“此乃朕随身之物,就送给谢卿吧。”

“谢陛下隆恩。”谢瑍跪拜双手接过。

但见此玉晶莹剔透,吊着一条白龙。左边雕着四个字:如朕亲临。

“陛下,此物太过贵重,怕是不妥。请陛下收回。”谢瑍上手捧起玉珏道。

“此物虽不凡,亦一器物也。”孝武帝道,“你且收着,或能帮你。”

“臣再谢陛下,定不负陛下所托。”谢瑍道。

“朕拭目以待,朝臣亦在观望,谢卿....”孝武帝看着谢瑍缓言道。

“请陛下放心,臣告辞了。”谢瑍叩首已毕,起身告辞。这一次,孝武帝没有在说什么,看着这个比自己小几岁的年轻人,想起自己14岁亲政经历的那些往事,不禁有些戚戚。

谢瑍出了宫,穿过大司马门,到了宣阳门前。谢瑍站住,回头看看这座未来的六朝古都,暗暗攥紧拳头。

沿着沿着御街,过了朱雀航,人开始多起来。谢瑍漫步在人流里,忽然感到一种特别的静谧,似乎时间停滞了。如果不是有人认出他,即使人声嘈杂,他也会沉浸在这种特殊的状态里。

“见过谢先生。”一群年轻人围过来,对着谢瑍躬身施礼。这些年轻人大部分是平民子弟,也有少数的官宦子弟,甚至还有些见过谢瑍出手的小混混。

“见过诸位贤邻。”谢瑍瞬间一愣,立刻从容的拱手施礼道。

“请先生教我。”众人一起施礼道。

“众位贤邻,求学之心切,甚善。”谢瑍正色道,“然于当街拢聚,实非雅事。诸位欲有所学,必有所精擅,有所求。请回以此属文,大丈夫何以立身。我不日即去广陵,写完好,可去将军府,我会安排人收下文章,一起送往广陵。我会仔细拜读诸位高贤之大作,共求上进。可好?”

“谨遵先生之命,谢先生!”众人施礼,随即闪开道路,谢瑍对众人拱手施礼而去。不久果然收到了30多篇文章,其中有不少的好见解,后来的护国将军张垚,以善守闻名;左丞相马季,内政无匹。这都是后事。

谢瑍已嘱咐族人不要前来送行,以免让人诟病。所以回到府中,与父亲谢瑍及诸姨娘拜别。谢瑍又走到淑珍母子面前未语,微笑注视良久,只轻轻拍拍谢灵运的小脑袋,即悄然出发。这不太符合一般名门之做法,但谢瑍不想被人注意太过,所谓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谢瑍令谢祯谢祥将所带衣物书箱等装在车上,带着两个家仆一路,径走大道慢慢行走。自己与姜孝两人走小路,取道京口,然后坐船过江至广陵。

谢瑍和姜孝带着两个小厮出了门,自桃叶渡上了早备好的小舟,沿着秦淮河向东驶去,两岸鳞次栉比的建筑,显示着这座古城的繁华。至东城航,在北岸下船,吩咐小厮将船驾回渡口。两人过东冶亭,到了谢玄别墅(南朝称檀城,为檀道济所有。此处相传即为淝水之战前夕谢安和张玄弈棋之所)。檀城别墅称城子墅,东靠青龙山脉,前湖(即雀湖)的清流东南而下至此,是一个山水明媚之所在。往东都大约二三十里就是句容县境内,句容县是晋安置南渡的琅琊人的侨居地,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了。句容县有道家“第一福地、第八洞天”—茅山,晋代的葛洪就在此修道炼丹;有中国佛教“律宗第一名山”—宝华山;另有大大小小的山脉几十座,加之北滨长江,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也是后世六大抗日根据地之一。著名的茅山道士就出自这里的茅山。

别墅门口,早有看护之人牵马等候多时,二人并不耽搁,上马而行。

现在的东晋可都是原生态,左前是玄武湖、覆舟山,还有蒋山(即后世之钟山),右前方是摄山(后世之栖霞山)。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天蓝水碧,树木葱茏,清新的气息合着鸟鸣的声音四下传来。沿着山路北向,迤逦而行,谢瑍但觉心旷神怡,满脸喜色。姜孝不明白谢瑍为什么兴致如此高兴。

向前走了一段,约摸有□□里地的样子,看看前边就是去往京口的大道。虽说是大道,但可比不得现在的大道,只是三米多宽的土路而已。二人上了大道,谢瑍开始平静下来。刚想和姜孝问问他和陈全道商量的据点之事如何了,就听到前边传来急促的马蹄声。

二人驻足观看,远远望见二人四马疾驰而来。待到得近前,原来是刘裕张虎两位小将。二人跳下马来,给谢瑍行礼道:“大少爷,奉刘将军之命,特来接送大人赴任,并带来良马两匹。”

谢瑍知道这是刘毅等的心意,从建康至京口约200里,要是步行,尽管二人脚力均不凡,怕是也得走两三天。如果中途有什么事,那就时间更长了。而且,谢瑍也想练一下骑马,他可不想和孔明一样被人推着对阵疆场。心里有了计较,谢瑍道:“多谢刘将军并二位将军,子明就不客气了。不过这马术还得三位教我。”

“大少爷客气了,包在我等身上。”三人拱手施礼道。

这山路上行人本就少,加上那个年代人少。像建康这样的一国之都,也不就几十万人了不得了。四人六匹马,多了两个人同行倒不闷了。谢瑍有心学习,三个人精心指点,这骑马的水平长得很快,走了十多里地,谢瑍就能骑马跑了,虽然还有些生涩之感,好在他太极的基础厚实,到没有出什么坠马之事。一个多时辰后,谢瑍就可以策马而行了。张虎道,“大少爷真乃奇才也。”刘裕和姜孝也是伸出大拇指,称赞不已。这个时候的马,只有简易的马镫,还没有高桥马鞍,而且战马性躁,所以,不像后世骑那些温顺的马,那么容易。

眼见日过中天,谢瑍心道,今日可以吃中午饭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古人是吃两顿饭的。

第一顿饭叫朝食,又叫饔(音庸)。古人按太阳在顶空中的位置标志时间,太阳行至东南角叫隅中,朝食就在隅中之前,那个时刻叫食时。依此推测,大约相当于上午九点左右。

第二顿饭叫哺食,又叫飧(音孙)。一般是申时(下午四点左右)吃,所以《说文》说:“哺,申时食也。”,“食之余也”。食之余就是吃了剩下的。

朝食饔是主餐,现做现吃;哺食飧是朝食剩下的。古人讲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也就是说,太阳出来开始工作,太阳落山就休息了。因此古人没有睡午觉的习惯。这就是为什么《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的缘故,因为“昼寝”必在两餐之间,吃了睡,醒了又吃,不久日落又该就寝,这一天就什么都干不成了。

谢瑍自重生到晋代,还未曾吃过一日三餐呢。这实在不习惯,可没办法。只好忍着哈。今日出门在外,总可以吃了吧。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