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元帅诗人的“故乡”情与山水缘
土改时,仪陇县曾计划修建朱德同志革命纪念馆,向川北区党委请示。朱德知道后,从北京打电话给川北区党委,要求他们立即转告仪陇县委:“纪念馆不要修。农民世世代代生活在那个地方,不能让他们迁走。要把那些土地分给农民耕种,以利于发展生产。”
1960年3月8日午后,一架小型飞机从重庆飞到了川北南充。视察了陕西、贵州等省和四川的重庆市以后,朱德的身影出现在机舱门口,霎时间,“欢迎委员长!”“欢迎总司令!”的欢呼声从人群中爆发出来,回荡在嘉陵江畔。
朱德稳健地走下舷梯,向欢迎的人群招手致意。他用浓重的乡音喊道:“乡亲们好!”朱德和夫人康克清在四川省委书记廖志高的陪同下,与前来迎接的南充地委代理书记卫广平等一一握手。两个活泼可爱的小学生手捧鲜花献给尊敬的朱爷爷和康奶奶。
朱德刚到住地,就连连询问南充的建设情况、农民一天吃多少粮、居民的生活……卫广平一一作答。
晚饭前,朱德让秘书给当地接待人员打招呼:“我能够吃上家乡的饭和菜就很高兴了,一定要简单,不准超标,不准摆名酒。”
饭桌上,朱德问卫广平和地委副书记孙桂林:“南充专区公共食堂有多少个?群众欢不欢迎?听说你们的经验是受到四川省推广的?”孙桂林答道:“全区每个乡镇都有200至300多个公共食堂。做法是以人定量,分配口粮,食堂吃饭,节余归己。”
朱德边吃红薯,边风趣地说:“几十年没吃上家乡的红薯,今天吃来特别香,就让我多吃一点吧!”餐厅里一片笑声。
晚饭后,朱德向省、地委同志说:“我这次来,一是看看家乡,二是了解些情况。明天我先到仪陇,你们陪同的同志不能太多,尽可能少些。”
朱德虽是回到故乡,晚上仍找来了当地的地方志看。离别仪陇故土毕竟52年了,他希望对家乡有更多的了解。
3月9日,朱德同康克清一起从南充出发,乘车沿着群岭逶迤、排峰突兀的大巴山北行,前往故乡四川仪陇县马鞍场。
离开故乡已经50多年了,其间,朱德虽然曾数次回四川,却一直没有时间看望故乡的父老乡亲。他没有想到,这是自己离乡后第一次回去,也是最后一次。
一路上,朱德一直关切地向窗外眺望,视野内的一切是那样的熟悉,但又仿佛有些陌生。只见山上山下,人来人往,挑的挑、抬的抬、推的推、铲的铲,人们在不停歇地忙碌着。他明白这是农民在抓紧农时务耕积肥。坐在一旁的孙桂林汇报了地区开展积肥竞赛运动的情况,朱德听得很仔细,并随口念着:“庄稼长得好,全靠肥当家,有了肥和水,什么都好办。”一段积肥儿歌,引得车上的人都笑了起来。
车子经过蓬安县和营山县时,朱德听取了这两个县县委负责人汇报工作。朱德向营山县委负责人叮嘱道:粮食生产一定要过关,否则哪个国家也养不起我们这么多人。
汽车中速行驶,朱德放眼望去,但见远处层层梯田直达山顶,微风中轻轻摇摆的是翠绿的麦子、金黄的油菜花。家乡人民用勤劳的双手把大地装点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朱德触景生情,吟成七绝一首:“菜子花开一片金,麦苗放穗满山青。杂粮分布斜坡种,人说小春加七成。”
这时,孙桂林介绍:“这里是仪陇县复兴区。”朱德说:“呵,到底是复兴了啊!”车上传出爽朗的笑声。
驶入新寺区(今永乐镇),朱德示意车停下。在听取仪陇县新寺区委负责人汇报时,他说:你们要注意发展社办工业,增加社办工业的比重,还要注意发展副业生产。
马鞍场距仪陇县城70多里,朱德回到故乡时已是下午6点多钟了。他感到一切是那么的亲切。尽管一路长途奔波,他却兴致高昂,毫无倦意。晚餐桌上,全是朱德喜欢吃的魔芋、豆腐脑、青菜、豌豆尖、鱼腥草、红薯等。
◇1960年3月9日,朱德在仪陇县复兴区看望敬老院的老人们
晚饭后,朱德依旧是不顾疲劳地与县、区、社负责同志谈话。他对许多问题都问得十分仔细,并不时提笔在本子上记下些东西。公社负责人汇报了有关情况,告诉朱德:“委员长,前几年看到您关于多种茶树的指示后,我们已种了300亩茶树,办了一个茶场,计划今年把茶田扩大到1000亩,还发动群众采山货、挖药材。”朱德微微点头,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嘛!我们四川号称‘天府之国’,那是指成都坝子一带。像我们这些山区,就是要发展多种经营。”他特别指出,要根据山区的实际情况,开发山区的土特产。
朱德问在场的干部:“什么叫共产主义?”见无人作答,他就对大家说:“建设社会主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是一两个早晨可以办到的,要长期坚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努力’二字,就是要展劲,不可松劲。有了成绩不要骄傲自满,要努力前进,要努力生产,厉行节约,一切都要自力更生,不要光伸手向外要。”
土改时,仪陇县曾计划修建朱德同志革命纪念馆,向川北区党委请示。朱德知道后,从北京打电话给川北区党委,要求他们立即转告仪陇县委:“纪念馆不要修。农民世世代代生活在那个地方,不能让他们迁走。要把那些土地分给农民耕种,以利于发展生产。”1959年,因为来访的中外宾客很多,仪陇县将朱家几间瓦房修整好,建立起朱德同志旧居陈列馆,还陈列着朱德少年时代用过的劳动工具和学习用具。这次,朱德返乡,仪陇县委的同志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热情邀请朱德参观在他的旧居举办的陈列展。
朱德边走边说:“这座房屋我见都没有见过,更谈不上住过了。大概是我在护国军工作时,给家里捎了些薪水,父母盖起来的。”朱德自己消除了这个误会,在看了陈列室后,眉宇间有一种忧虑。他对仪陇县委书记康智盛说:“不要办我的展览了。这些房子如果社员也不愿搬进来住,那就在这里办所学校,节省开支,让娃娃们念书。你们看现在就改好不好?”
事后,朱德又几次给省委、地委打电话,再三叮嘱:把那个陈列馆办成学校。之后仪陇县委书记到北京,朱德见面后又问:“学校办起来没有?”县委书记告诉他办了一个班。朱德说:“太少了,多办几个班嘛!”县委书记解释道:天天有人来参观访问,得留几间房子陈列展品。朱德深思了良久,说:“琳琅寨那个陈列馆,请保留我的意见。”
3月11日,朱德和康克清等离开马鞍场,来到仪陇县城。在同仪陇县委负责人谈话时,朱德讲道:“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条路子不会变。共产主义万岁的‘万岁’,就是要为之奋斗终生。”他语重心长地说:“仪陇这个地方,有山林竹木、山货药材,可以发展蚕桑、油桐、白蜡,还可以种植果树,生产潜力是很大的。你们一定要根据山区的特点,带领广大干部和群众,开发山区资源,发展山区的农、林、牧、副、渔和各种土特产的生产,努力渡过目前的暂时困难,支援国家经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