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人民解放军攻克“固若金汤”的石门 - 本色朱德 - 余玮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本色朱德 >

第25章人民解放军攻克“固若金汤”的石门

他一到晋察冀边区,就指出:“各个地方都打了许多胜仗,有什么经验教训?主要是土地革命,发动了群众。为保护土地,农民就要打仗。我们为人民服务,农民也不觉得打仗只是共产党、八路军的事情,就有了打胜仗的基础。”

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延安大批干部纷纷赶赴各个解放区。这时,已结束在中央党校学习的康克清,当选为中国解放区儿童保育委员会副主任。不久,主任蔡畅离开延安,康克清代理主任,领导着儿童保育委员会的工作。

“望郎媳”出身的康克清,对妇女儿童的苦难有着切身体会,于是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儿童保育工作中。当时,她积极地筹建延安的保育院,还经常与朱德一起看望保育院的保育员和孩子们。

那时,陕甘宁边区的生活是艰苦的,但康克清还是积极想办法使孩子们吃好、穿暖,保证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刘伯承及其夫人汪荣华到前线去了,他们的儿子刘太行就由朱德和康克清照管。以致小太行硬是不管刘伯承夫妇叫爸爸、妈妈,而是管朱德夫妇叫爸爸、妈妈。由于长期的战争环境,康克清没有生育孩子,这在她的一生中是一个遗憾,但看到一群可爱的孩子围在自己的身边时,她感到无限的欣慰。

在敌人的大举进攻面前,党中央考虑到战火随时都可能烧到延安,因此决定,在延安的非战斗单位一律撤离,转移到安全地方。延安有近30个保育院,儿童是安全转移的重点对象,中央非常重视。康克清负责延安第二保育院的转移安排。

1946年11月5日,康克清来到延安第二保育院,对保育员等人说:“保证这些孩子的安全转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必须力争三天,最多不超过五天,把这些孩子安全转移,转移到太行山解放区去。同志们,孩子是革命的后代,我们一定要把孩子们安全地带到目的地。大人在,孩子在!大人不在,孩子也要在!”

这支“马背上的摇篮”出发了。康克清不能与他们同行,只能目送着这支特殊的队伍,酸甜苦辣涌上心头:“长征,我们是怎样走过来的?如今,这些孩子是这样睡在马背摇篮里‘长征’的。”

“马背上的摇篮”出发后,朱德夫妇时刻关心着他们,根据他们行进的路线,从延安发出电报请沿途有关部门给予关注。沿途的党、政、军领导,包括正在指挥千军万马进行大反攻的彭德怀、贺龙、陈赓等,都给了这支特殊的队伍以特殊的关照。

1947年3月,胡宗南等部以25万兵力向陕北解放区大举进犯。霎时间,延安这宁静、明朗、和平的天空,一下子变得阴霾密布,给期望和平的人们的心头投下了沉重的阴影。

3月11日下午,延安上空出现美制蒋记轰炸机,国民党开始大规模轰炸延安。12日,朱德和刘少奇、任弼时率中共中央机关部分工作人员撤出延安,向瓦窑堡、清涧一带转移。这天傍晚,毛泽东、周恩来等由枣园后沟搬到王家坪人民解放军总部办公。

◇解放战争中,中共领导人在战前决策(美术作品)

由于敌人武器精良,飞机大炮齐全,为免遭袭击,撤退行军大部分都在晚上进行,使用的照明工具只有为数不多的马灯。为了节省煤油,在行军途中,朱德不让轻易使用,只有到了驻地或研究行军路线和作战方案时才允许点亮。

几天内,国民党45架飞机分别从西安、郑州、太原机场起飞,对延安地区进行大轰炸,投下59吨炸弹,延安顿时成为一片火海。有一颗重磅炸弹在毛泽东所住的窑洞前面爆炸了,气浪冲进居室,冲倒了桌上的热水瓶,毛泽东仍然若无其事地批阅文件。

3月18日晚,毛泽东、周恩来等率中央机关全部安全撤离延安。

十年来,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而现在就要告别了,中央机关的同志和警卫部队都依依不舍,许多人流下了眼泪。毛泽东和大家一样,心情很难平静。巍巍宝塔山,清清延河水,秀丽的凤凰岭,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凝聚着党和人民的深情,它们都曾为祖国和人民做出过奉献。这里曾留下过无数革命者的辛劳汗水和前进的足迹。如今,马上就要离开,怎能不为之动情呢!

26日,毛泽东来到子长县任家山,同先期到达这里的朱德、刘少奇等会合。三天后,又转移到清涧县枣林沟。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开会,讨论中共机关是否留在陕北和领导人谁留下来的问题。中央书记处的几位书记都表示愿意留在陕北。经过激烈争论,会议决定,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留在陕北,主持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工作,刘少奇、朱德等东渡黄河,前往华北,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担负中央委托的任务。

31日,朱德和刘少奇从陕北绥德县石嘴驿出发,东渡黄河。

行前,朱德召集中央警卫团连以上干部开会,叮嘱说:“毛主席、党中央的安全就交给你们了,这个任务很重大,也很艰巨。你们可要坚决勇敢,千万不能出一点差错,否则是无法补偿的。”他指示要把身强力壮、有战斗经验的干部战士留在陕北,保卫党中央、毛主席的绝对安全。

说着说着,朱德从警卫员手中拿过望远镜,轻轻地擦拭了一遍,走到骑兵连连长面前,情真意切地说:“你们担负着武装侦察的任务,是中央的耳目,拿着它去发挥作用吧。”

这架望远镜,伴随朱德度过了无数战争硝烟。在保卫延安的重要时刻,他却把它留给了警卫战士。

就要和毛泽东分手了,朱德微笑着说:“我已经60岁了,从此以后,每一年都是多赚的!”毛泽东也笑了。朱德看到前来送行的群众神色忧戚,对他们说:“我们不久就会回来的。”

4月2日,朱德一行到达中共后方委员会所在地山西省临县三交镇。这时,随董必武、帅孟奇等人撤离延安的康克清也顺利到达这里,同朱德会合。随后,他们途经兴县、静乐、宁武、崞县,了解晋绥地区土地问题等情况。

朱德一行人经过将近一个月的长途跋涉,于4月26日到达晋察冀军区所在地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这里是《白毛女》故事发生的地方。他们到达的时候,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正在前线指挥正太战役。5月初,正太战役一结束,聂荣臻便匆匆赶到行唐县上碑镇朱德、刘少奇住处。

“正太战役,你们打得很勇敢,战果不错!”一见面,朱德就肯定了聂荣臻刚刚指挥完成的这场硬仗。这次战役,晋察冀军区部队连续攻占了正定、栾城、井陉、娘子关、狮脑山、赛鱼、测石驿等地,几乎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连成了一片。但歼敌不算多,自己伤亡也不轻。朱德坦率地讲了自己的想法:“你们最近打了一些胜仗,只是仗打得零碎了些。如何打大歼灭战,你们还没有十分学会……打歼灭战,是红军的传统战略思想。我们历来是靠歼灭战来壮大自己,你们一定要贯彻打歼灭战的思想。我看,晋察冀军区的野战部队还需要发展,需要组建一个强有力的野战军指挥机构,使主要力量形成‘拳头’!”聂荣臻心领神会地点头。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