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陕北江南”的开发 - 本色朱德 - 余玮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本色朱德 >

第23章“陕北江南”的开发

朱德在大生产运动中身体力行,他和身边的秘书、警卫人员组成一个生产小组,在窑洞里架起纺车纺线,还在王家坪开垦出约三亩的菜园。清晨与傍晚,经常能看见他与康克清在菜园里劳动的身影。为了给菜地施足肥料,朱德几乎每天早起出去捡粪。他只身一人,手持铁锹,肩挎粪筐,穿行在延安城外的微微晨曦之中,浑然是一位地道的农民。

洛阳会谈结束后,朱德一行于1940年5月25日下午,进入了陕甘宁边区。翌日中午,汽车到达延安南郊七里铺。朱德一行一下车,只见张闻天、陈云等在这里迎接。

本来决定次日举行欢迎晚会,但是听说朱德总司令回来了,许多机关、学校的群众自发整队来到延安南门外操场上,于是临时决定当天先在这里举行一次欢迎大会。朱德应邀在会上讲话,他高兴地告诉大家:“华北广大的抗日根据地已经建立起来,这奠定了华北抗战胜利的基础。尽管敌人‘扫荡’、破坏,顽固分子制造摩擦,可是华北广大人民已把自己组织成伟大的独立的力量,他们不但不会消灭,而且将日趋坚强。”

听着朱德的讲话,看着那巍巍的宝塔山,康克清的心情十分激动。啊,延安!我们又回到了你的怀抱,你同江西的井冈山和瑞金一样永远是那么令人怀念、令人向往!

当天,朱德和康克清住进城外的杨家岭的窑洞里。第二天,朱德早早地起来,漫步在山野。放眼望去,太阳从山峁上冉冉升起,晨光下的大地流金溢彩,山丹丹花开得特别艳。朱德看到这场景,十分动情,远离战争的宁静使他更挚爱这片土地。

朱德回到延安,毛泽东特别高兴,对朱德说:“朱德同志,毛离不开朱呀,我们又在一起了,多好!尽管华北前线非常需要你,但中央经过反复考虑,还是决定留你在延安协助我工作。你不会闹意见吧!”

朱德憨厚一笑,说:“哪里哪里,我服从组织的安排,都是为人民服务嘛!只是放心不下华北前线的战事。”毛泽东说:“战争现在已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共进攻也被打退了,前线让彭德怀同志先顶着,八路军的日常工作由他主持。不过,作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和八路军总司令的你在延安还要协助军事工作。中央考虑你回延安,一是休养,二是要筹备七大。说来休养,还有好多事等着你哩!”

◇1940年,朱德和康克清在延安窑洞中工作

毛泽东边说边掐指而数:“你既是筹备七大的军事问题委员会负责人,还有一堆工作等着你,比如,中央已决定让你兼任中共中央海外工作委员会主任、军事教育委员会和军事学院负责人、整风学习高级军事干部学习组组长、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同盟执行委员、中共中央政治工作委员会成员、延安新体育会会长等。职务不少,任务不轻呀!”朱德一听,也说:“够多的,职务意味着责任,我只有鼎力而为!”

刚刚回来,一大堆工作就堆上了案头。康克清开玩笑说:“你这个老总,走到哪里就像个总管,明明回来是有休养任务的,怎么一夜工夫就接管了这么多事?”朱德乐呵呵地说:“不打紧,我多做一些具体工作,毛主席的担子就会轻一些,好让他腾出精力多考虑重大问题。”

前方的同志,包括朱德本人没有想到他这次回延安后,中共中央让他留◇下来协助毛泽东清理党内路线是非和指挥全国各抗日根据地的斗争,没有再回华北前线,直到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1940年,朱德(左一)在打篮球

不过,这以后,从延安发出的重要军事文电一般由军委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和军委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三人署名。朱德尽管不再主持华北前线八路军的日常工作,但八路军总部发出的重要文电仍由他和彭德怀等共同署名。此外,由于朱德还担任着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的职务,因此同国民党军事当局之间的文电,一般也由他和彭德怀两人或由他们和叶挺、项英共同署名。

太平洋战争前后,由于日军的封锁和灾荒,由于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边区进行重兵包围和封锁,由于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政府中止了对八路军一切正常的配给等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遇到了抗战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困难。各抗日根据地出现了粮食、医药、棉布、子弹、食盐以及其他日常用品奇缺的状况。在陕甘宁边区这个中共中央所在地和经济落后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总后方,物资匮乏一度到了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用、没有菜吃、没有鞋袜穿、冬天没有被盖的严重地步。

为解决各根据地面临的十分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早在1939年2月2日就在延安召开了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在会上发出了“自己动手”的号召。尽管大家也在行动,不少人在住地周围的山坡、路旁、河滩等空地开荒种菜,还有人养鸡、养鸭、养兔,但由于规模小、经营分散,效益并不很大。

朱德回延安后,在协助毛泽东指挥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事斗争期间,感触十分深的一点就是这时的延安城与三年前相比,人多了,机关多了,东西却少了。昔日红火热闹的延安市场如今虽然还天天有集,但集市冷清了许多,卖瓜果、蔬菜、肉蛋、蒸馍的少了,倒多了一些卖破旧家什、农具、牲畜的人。赶集人的脸色黧黑之中带着些许忧郁。朱德心想,如不采取重大措施,不足以扭转被动局面。

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抗战时期的延安,作为八路军的后方中枢,经受了严峻的考验。这里地处陕北,土地贫瘠,人民生活艰苦,同时还要养活数万军队与干部,更是非常困难。

朱德回延安时,胡宗南二三十个师几十万大军虎视眈眈地注视着边区,时而进行挑衅活动。为了加强边区防务,保障中共中央的安全,朱德回延安后不久就下令从晋西北调三五九旅回防陕甘宁边区,以对付国民党军队的突然袭击。这一来,原本突出的粮食困难问题更为严峻。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朱德提出在不妨碍部队作战和训练的前提下,实行屯田军垦。

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屯田,朱德是很熟悉的。早年他在读《三国志》时就很赞赏曹操“开芍陂(今安徽寿县)屯田”的做法,曾写下眉批“留薪办法”。他认为屯田是解决边区眼前生活困难的好办法,他的设想在规模上比曹操当时的屯田要大得多,不仅进行农业生产,还准备从事农、林、牧、副、渔以及手工业、商业、运输业的综合开发。

朱德经过实地调查,选定了延安县金盆区的南泥湾,那里方圆数百里渺无人烟,一片荒芜,荆棘遍野。但朱德认为这里是施展拳脚的好地方。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好地方来好风光,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这是由贺敬之作词、马可作曲、从南泥湾开始传唱的《南泥湾》。如今,听着这首旋律欢快的老歌,仿佛穿越70多年的沧桑,人们回到了过去,回到了那段拿起锄头、喊着号子、垦荒种地的火热岁月……

南泥湾,陕西境内的一条狭窄溪谷,位于延安城东南90里处。现在提到它,人们自然想到的是良田百顷,山岭葱绿,清波涟涟。但20世纪40年代初,在那群战天斗地的拓荒人到来之前,这里却是一片荒山野岭,被老百姓称为“烂泥湾”。当年最初的歌谣是:“南泥湾呀烂泥湾,荒山臭水黑泥滩。方圆百里山连山,只见梢林不见天。狼豹黄羊满山窜,一片荒凉少人烟。”对于当时的八路军来说,形势的艰难逼迫他们在这片荒芜、荆棘遍野之地开辟出未来的希望。

穷则思变,这是抵抗国民党封锁的唯一出路。1940年,由秋至冬,朱德不知多少次到延安周边地区实地勘察,其目的是为遭受经济封锁的陕甘宁边区部队物色一块垦荒屯田的好场地。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