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摩擦”期与卫立煌携手抗战
告别时,卫立煌愉快地对朱德说:“这次与你相见,还解决了这么多问题,真令人高兴啊!”朱德答道:“是啊!消除摩擦,团结抗日,这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希望今后我们进一步加强合作,相互支持,减少误会,团结一致,尽早把日本鬼子赶出国门。”
1939年11月中旬,国民党召开五届六中全会,决定由过去以“政治限共为主、军事限共为辅”,改变为以“军事限共为主、政治限共为辅”,并发布《处理异党问题实施方案》。
蒋介石在全国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时,阎锡山步蒋介石的后尘,发动了旨在消灭牺盟会(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和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的“十二月事变”(晋西事变),杀害了山西新军中的一些共产党员干部。新军各部闻警应变,阎锡山的阴谋最终未能得逞。“十二月事变”标志着阎锡山联共抗日路线的终结。
◇1939年,朱德和林迈可(左一)、萧田(左二)、龚澎(右一)在八路军总部看报
1939年冬到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在几个地区向抗日根据地发起武装进攻。朱德从晋察冀、冀中抽调部队,配合一二九师等八路军共25个团,先将国民党顽军石友三部大部歼灭,又全歼朱怀冰部两个师、侯如墉部一个旅,共1万多人。
在当时这种形势下,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的处境非常困难。他是蒋介石的部下,又是朱德的挚友。当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同八路军打起来以后,他非常焦急和为难。他致电朱德,希望适可而止,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
卫立煌的意见符合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对反摩擦斗争的方针,毕竟进行这样的反摩擦斗争本来是迫不得已的,中共和八路军方面绝不希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破裂。在接到卫立煌来电后,朱德立即命令反击部队适可而止,停止追击,故意让开一条路,放走被包围的朱怀冰、鹿钟麟等,以便于同国民党方面谈判,保持统一战线,共同抗日。
但是,蒋介石一再命令卫立煌调兵向八路军进攻,并要他去重庆汇报,这使卫立煌焦虑异常。3月14日,他匆匆从洛阳北上渡过黄河,来到山西晋城,表面上是前来部署向八路军进攻事宜,实际上却是希望同朱德会晤。但当时,日寇趁机对抗日根据地加紧“扫荡”,紧张的形势,使朱德无法抽身前去同卫立煌会面。而由于晋城受到日军攻击,卫立煌也不得不回到洛阳。
朱怀冰部被歼灭、石友三部被击退后,国民党顽固派在华北再没有力量可以同八路军闹大规模的摩擦了。于是,国民党顽固派不得不停止了第一次反共高潮。
这时,卫立煌派少将高级参议申凌霄带着他的亲笔信去找朱德,但从晋城到八路军总部需要经过日军的封锁线,交通很是不便,申凌霄在4月17日才到达八路军总部。
两天后,接到中央电报的朱德对康克清说:“中央决定让我去洛阳同卫立煌谈判,你作为随员一同去。近天我可能就动身去洛阳见卫立煌,之后去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再转回延安,准备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康克清参加革命十多年来,一直在红军和八路军队伍里,还从来没有在国民党那边生活过,更没有同国民党的上层人士打过交道。因此,她不放心朱德的安全,问:“我们刚刚打过朱怀冰和石友三,消灭他们一万多人,他们不记仇吗?听说那个朱怀冰负伤逃跑后正在洛阳的医院里养病。我们在这个节骨眼上到那里去,会不会被人家关起来当作人质?我可没有坐过牢,坐牢怎么个坐法?”朱德不经意地回答:“我也没坐过牢,不知道。”
“我们两人如果在一起坐牢还好办,遇事有个商量。如果分开怎么办?”康克清的语音刚落,朱德便说:“当然分开,既然抓起来,他们就不会把我们两人关在一起。”朱德看出了康克清的心思,笑着说:“我的好同志,你放心吧!卫立煌这人不是顽固派,比较进步,他主张国共合作抗日,佩服我们共产党,还去过延安。反共摩擦不是他的本意,是他上面的和下面的顽固派搞起来的。我们处处团结争取他、照顾他。这次他既然欢迎我去,就决不会把我们抓起来。”
康克清还是不放心:“可是……可是,如果蒋介石命令他抓,他手下人再胡来呢?”朱德胸有成竹地说:“我们刚刚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蒋介石为了稳定他在全国抗日领袖的地位,现在还不敢公开反共。我现在是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东路军总指挥和八路军总司令,他们如果要抓我,可就不是一般的事情了。你说,他们敢吗?当然,提高警惕是必要的,我们要防备随时可能出现的意外。你这次去,就要多负这方面的责任。”听后,康克清哈哈一笑:“那我就同你一起赴这次鸿门宴吧。”
这年的春天似乎格外寒冷,直到这个时候,山西仍感受不到飞花的气息。到洛阳前夕,朱德还挂念前线的事。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山西武乡县王家峪一户农家,直到深夜,灯光依然闪烁。灯下,朱德和彭德怀在作战室里讨论着近期的作战形势。作战室正对屋门处,一张华北地图占满了整面墙壁,地图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道道黑色的粗线、细线。粗线代表着铁路,细线代表着公路。粗线与细线密密麻麻,像一个巨大的蜘蛛网,给人以十分压抑的感觉。恰好一阵冷风吹过,一股寒意充斥整个房间,涌向朱、彭二人心头:如何打破鬼子对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囚笼政策”?!
负责实施这一政策的是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多田骏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15期学员,从小就对中国问题很感兴趣,早年在关东军任职。在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时,是关东军军事顾问团的最高顾问,后在1935年接任华北驻屯军司令官,之后不久改任第十一师团中将师团长。1937年出任参谋本部次长。这个号称“中国通”的多田骏,上任伊始就采用“囚笼政策”来对付八路军,具体做法是建立联系紧密的交通网,使村村有公路,路路有炮楼,以公路、铁路为纽带,欲将整个华北结成一张坚韧的大蜘蛛网,将八路军和根据地困死在这张网里。
◇1940年,朱德在山西武乡王家峪八路军总部(左起:罗瑞卿、吕正操、彭德怀、朱德、聂荣臻)
朱德在这个难眠之夜,对着地图上的这张巨网,苦苦思索。随着“嘀嗒、嘀嗒”的时钟声,朱德和彭德怀的心房也似乎在被什么敲打着。
终于,他们想到发动一场以袭击正太铁路为重点的大破袭战役,认为最关键的便是选择开战时机这一问题。
4月25日,朱德一行及有关人员在八路军七六九团三连的护送下开始向洛阳进发。
途中,他们要穿越日寇新修的白晋铁路。白晋铁路两侧各挖了一条一人多深的壕沟,壕沟两旁设立了一层又一层的岗楼和哨卡。这是日寇防守严密的封锁线,它把太行、太岳两块根据地分开,也是日寇掠夺上党盆地煤炭资源的交通命脉。朱德和几名警卫人员来到白晋铁路附近,仔细观察了护路碉堡和鬼子巡逻队的情况,心想:日本鬼子封锁再严,他们也是在异国土地上,我们有人民群众的支援,刀山剑林也能穿过去。
通过实地侦察,朱德和护送部队的同志很快制定了穿越封锁线的方案。朱德问康克清:“总部直属队的同志都跟上来了吗?”康克清点点头。朱德强调说:“机要人员的行装要仔细检查。延安电影团的同志不要把影片装在马褡子里,要打进背包里背在身上,防止万一。这些反映华北前线军民打日本鬼子的真实镜头,非常珍贵呀!”康克清向电影团的同志传达了朱德的要求,他们立刻把几盒电影胶片打进背包里。
月亮被乌云遮住了,铁路上漆黑一片。护送部队在朱德的指挥下,悄悄埋伏在铁路两旁,战士们的枪口都对准了鬼子的护路岗楼。黑夜中,同志们手拉着手,越过了白晋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