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主张北上却南下的红司令临大节而不辱
在大是大非面前,朱德从容不迫、大义凛然,庄重地说:“党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针是正确的。现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的东三省,我们红军在这民族危亡的关头,应当担起抗日救国的责任。北上决议,我在政治局会议上是举过手的。我不能出尔反尔。我是共产党员,我的义务是执行党的决定。北上才有出路。”
1935年6月11日,红一方面军主力先头部队红四团在完成夺取泸定桥的任务后,来到四川雅安地区宝兴县属的硗碛镇。这里是雪山地带的起点——高耸入云、终年积雪的大雪山夹金山,挡住了红军战士前进的道路。
为了翻越雪山,红四团的指战员深入当地百姓家访问。年长的老乡谆谆告诫他们:早晨、晚上切勿过山,那时山上大雪纷飞、寒气逼人,山风四起、乌云蔽日。要通过,必须在上午9时以后,下午3时以前,而且要多穿衣服,带上烈酒、辣椒,好御寒壮气;还要准备一根木棍,借力爬山。
时值盛夏,红军指战员们身上只有一件单衣,当地居民既少又穷,烈酒、辣椒无法买到,能找到的只有木棍。红军战士只能以内心的革命火焰去战胜雪山的严寒了。12日下午,红四团翻过终年积雪的夹金山。
突然,前方响起了一阵枪声,战士们一个个警惕地注视着前方,紧握着手中武器,准备向前冲杀。
这时,一个侦察员从前方飞奔回来,他边跑边喊:“是红四方面军的同志啊!”与此同时,前面也传来了“我们是红四方面军”的清晰喊声。顿时,响起了一片欢呼声,震得山谷抖动。
红四团的指战员蜂拥而下,同迎上前来的红四方面军的同志紧紧握手,热泪满面,长时间地沉醉在欢乐中。200多天、1万多里的征战,遭遇的是敌人的层层堵击和重重困难。此刻,两大主力红军的先头部队会师了,红军战士个个欣喜若狂。
中央红军的后续部队过雪山前,朱德到各个连队进行检查,查看战士们的装备,掂掂他们的背包,询问他们的健康情况,并鼓励红军战士做出最大努力征服雪山,要求医疗队和收容队要照顾好翻越雪山时身体不支的人。一切部署完毕,朱德和大家一起踏上了千年雪山。
不多久,经过8个月征战、历尽艰难困苦、有3万人的红一方面军,同有8万之众的红四方面军会合。夹金山下一片欢腾。
6月25日,朱德和毛泽东、周恩来、洛甫、博古等冒着滂沱大雨来到懋功以北的两河口,欢迎从杂谷脑(今理县县城)前来的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等。
为欢迎张国焘一行的到来,中央红军的军号手们演奏了欢迎乐曲,欢迎队伍列队道路两旁,热烈鼓掌并高呼“欢迎四方面军同志”等口号。当天,举行了简短的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大会。朱德和张国焘冒雨先后讲话。
朱德致欢迎词,他热情地肯定了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根据地到川陕根据地屡挫强敌、发展壮大的英勇业绩,指出:两大主力红军的会合,不仅是中国无产阶级的胜利,也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一切劳苦群众的胜利!张国焘随后走上主席台。他在讲话中表露出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相左的意向,说:“这里有广大的弱小民族(藏、回),有着优越的地势,我们具有创造川康新大局面的更好条件。”张国焘的讲话,给庆祝两军胜利会师的欢乐气氛蒙上了一层阴影。
为了欢迎张国焘的到来,当晚在镇子的喇嘛庙里举行聚餐。聚餐开始后,毛泽东举起酒杯,即席简单致辞:“一、四方面军经过许多艰难曲折,今天终于走到一起来了!现在,我提议,为两个方面军的团结胜利,为张国焘同志的到来,干杯!”叮叮当当,屋里响起了一阵杯盏相碰声。
接着,张国焘也举起酒杯答谢说:“感谢中央同志对四方面军的一片热忱,向百战百胜的一方面军老大哥学习、致敬!我提议,为了红色苏维埃运动的胜利,干杯!”又是一阵叮叮当当的杯盏相碰声。
聚餐后,朱德陪同张国焘来到了他的住处。闲谈中,张国焘从毫不设防的朱德口中得知,中央红军从江西突围出来至今,在8个月的时间里,从8.6万人锐减到眼下的3万人,而且所有的重炮都丢光了,机关枪所剩无几,又几乎都是空筒子——每只步枪平均只有5颗子弹,少的仅有两三颗。张国焘◇一听,脸色变了:“四方面军有8万多,兵力可比一方面军多得多!”
◇朱德(二排左九)与红四方面军一部合影
第二天,朱德同洛甫、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王稼祥、张国焘、刘少奇、邓发、凯丰等一起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两河口举行的扩大会议。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林伯渠等人也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一共进行了三天。
会上,由周恩来作目前战略方针的报告。他分析了两军会合后的形势,指出懋松理地区的经济条件和群众条件都不利于红军主力在这里建立根据地,部队向东、向南和向西北都不可能得到发展,应该北上到川陕甘建立根据地,以实现“背靠西北,面向东南”的发展战略。毛泽东、朱德等都发了言。朱德强调:要“迅速打出松潘,进占甘南”,主张“两个方面军要统一指挥,一致行动去打击敌人,并要从政治上保障战争的胜利”。张国焘在会上也表示同意北上的方针。会议最后通过《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明确“我们的战略方针是集中主力向北,在运动战中大量消灭敌人,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为了实现这一战略方针,在战役上必须首先集中主力消灭与打击胡宗南部,夺取松潘与控制松潘以北地区,使主力能够顺利向甘南前进”。
两河口会议结束的第二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会,增补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张国焘为中革军委副主席,增补第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和政治委员陈昌浩为中革军委委员。
为了做好团结工作,朱德在两河口时曾诚恳地同张国焘彻夜长谈。朱德提醒张国焘:“现在,蒋介石虽然派来10万人攻打我们,可是我们也有大约10万兵力。第四方面军经过长期休整,兵强马壮,建议由四方面军去占领松潘地区,夺取战略要点,借以打开北进的道路。”张国焘说敌军防御工事过于坚固,并以此为由一口拒绝。
张国焘自恃第四方面军有8万之众,把由朱德、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不放在眼里,迟迟不指挥四方面军北上。为了把红军的指挥权抓到手里,张国焘首先瞄准了朱德的职位。7月6日,当中共中央派刘伯承、李富春、林伯渠、李维汉等人组成的中央慰问团到红四方面军进行慰问时,张国焘让中共川康省委出面,要求改组军委和红军总司令部,由张国焘任军委主席,不然就“无法顺利灭敌”。李富春觉得问题严重,立即向中央汇报。
红军总部在7月10日到达芦花后,见四方面军还没有跟上来,朱德和毛泽东、周恩来立刻致电张国焘,希望他按照原定的“迅速北上原则”,把部队“速调、速进、勿再延迟,坐令敌占先机”。为了顾全大局,维护两大主力红军的团结,中央政治局于7月18日接受周恩来的提议,将周恩来原任的红军总政委职务改由张国焘担任,朱德仍然为中央军委主席兼总司令。三天后,军委又决定组织前敌总指挥部,以徐向前兼前敌总指挥,陈昌浩兼政委,叶剑英任参谋长。这时,张国焘才率领红四方面军到达芦花。
张国焘当上总政委后,立即积极攫取权力。为了达到“独断专行”的目的,他设法控制一方面军的部队,收缴了各军团之间互通电报的密电本以及各军团与军委通报的密电本。从此以后,一方面军只能与前敌总指挥通报而与中央隔绝了,各军团之间也不能横向联系了。
而对于攻打松潘的命令,张国焘却推三阻四,拖延执行。他对于担任总政委一职仍不满足,觉得大权尚未独揽,战略问题还要报军委和中央政治局核准,而他在政治局又孤掌难鸣,处于绝对少数。因此他又节外生枝,要求增加四方面军的9人进入政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