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亦悲亦喜的真情军长
朱德好像摸透了她的心思似的,忙鼓励她说:“一个革命战士,既要习武,也要习文。农村的女孩子能扛枪打仗,也一定能握笔写文章。你是踩着困难走过来的人,只要勤学苦练,我看没有学不会的东西,你说是不是呀?”
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军部直属部队和第二十八团、三十一团3600多人,从井冈山的茨坪和小行洲出发,向赣南出击,正式拉开了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一场罕见的大雪,给赣南的群山披上了银装,也给部队的行军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融化的雪,使道路变得泥泞不堪。战士们浑身上下湿成一片,他们当中许多人只穿着单薄的衣服,有的人连鞋子都没有,打着赤脚行军。很多人的脚冻裂了口子,痛得钻心,但还是坚持行军。
红军沿着罗霄山脉的左侧偏江西的一面打出去,每天行军五六十里,每每经过村镇,就张贴《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走一路点燃一路火种,很快打穿了几条封锁线。一直向南走,沿着上饶,在占领崇义城之后,红军又于1月22日攻克了大余县城。这时,新任国民党“会剿”总指挥何键弄清红四军主力的动向,立刻从“会剿”红军的5路人马中,抽调第一路李文彬部和第五路刘建绪部共四个旅,前往大汾、左安等地堵击,并尾追红军南下,使初下赣南、对这里人生地不熟的红四军主力遭到巨大困难。
大余县比较富庶,街道整齐,铺子很多,前委决定在这里筹粮筹款。两三天后,国民党赣军两个旅尾追到此。因刚到大余,群众还没有组织起来,红军耳目不灵,不知道敌人的动向,于是仓促应战。
由于敌众我寡,毛泽东和陈毅组织部队突围,朱德率特务营掩护撤退。脱险以后,朱德和毛泽东在距大余40里地的杨眉收拢整编部队,才发现第二十八团团长何挺颖、独立营营长张威等200余人都在激战中英勇献身。
二十八团有1900多人,战斗力最强,是红四军中有名的“钢铁团”,不能群龙无首。毛泽东、朱德思虑再三,决定由林彪接任红二十八团团长。
为了尽快甩掉敌人,毛泽东和朱德决定连夜出发,仍由朱德率特务营殿后。红军指战员们不顾激战后的疲劳,立即上路,赶了二三十里地后才在一个山沟里宿营。为了不暴露目标,部队没有生火做饭,大家饿着肚子等到天明。
第二天拂晓,部队又以急行军的速度出发,一口气走了90里,傍晚来到广东南雄县境的乌迳。部队没敢进村,就在野地里做饭吃。
毛泽东没有见到朱德,连忙问:“朱军长还没有来吗?”“没有。”“怎么回事?”“不知道。”毛泽东有点急了,问道:“会不会出事?”没有人回答。
“毛委员,要不要派人去迎一迎朱军长?”语音刚落,一群战士围了上来:“我们去!我们去迎!”毛泽东没有答应。他让大家安静下来,再稍等一会儿。
茫茫夜色中终于传来一阵阵嚓嚓嚓的脚步声,声音越来越大。“是朱军长,是朱军长回来了!”有人欢快地喊道。毛泽东急步上前,紧紧握住朱德的双手:“你可回来了!大家都在为你着急,再不回来,我就要带着部队找你去了。”朱德笑呵呵地安慰着大家:“不会有事,不会有事。”
部队把饭吃完,就在村外的田坝上露营了。不料,敌军紧追不舍。朱德刚刚照料完部队休息,就接到当地党组织派人送来的报告:“大股敌军已到达离这里只有几里路的村庄。”朱德立即命令部队迅速转移,出发时连军号都没吹。敌人发起进攻时,已不见红军的踪影。
离开乌迳后,红军先到南雄的界址,再折入江西信丰县境,每日平均急行90里以上,“沿途经过山岭皆冰雪不化,困苦加甚”,来到安运。
2月1日夜晚,红四军进入赣粤闽边界的寻乌县境,在项山的圳下村宿营。第二天早晨,国民党追兵两个旅四个团把圳下村团团围住,发起猛烈进攻。
第二十八团团长林彪放弃担任后卫的责任,拉起部队就走,使毛泽东、朱德和军直属机关陷于非常危险的境地。在这危急时刻,朱德带领独立营担任后卫,吸引敌人,掩护毛泽东带领军部直属机关乘晨雾突出重围。朱德手提机枪,领着众人左冲右突,拼命战斗,且战且退,跑出十几里地。
伍若兰在突围中身负重伤,而后落入敌人魔掌。敌人马上把活捉伍若兰的消息电告蒋介石,蒋介石立即回电:“软硬兼施,为我所用。”于是,敌人对她施以严刑逼供,妄图得到重要机密。敌人威胁说:“你不怕死吗?”伍若兰昂然答道:“共产党人从来不怕死,为人民解放斗争而死最光荣!”敌人又诱她同朱德脱离关系,伍若兰斩钉截铁地说:“如果要我同朱德脱离,只怕是日头从西边出,赣江水倒流!”敌人想尽办法,但都无济于事。赣州敌首如实地电告蒋介石:“软硬兼施,伍难为我所用。”蒋介石于是回电:“斩首示众!”
1929年2月12日,伍若兰被绑赴赣州卫府里刑场,被无计可施的敌人处决。行刑后,敌人又灭绝人性地将她的头割下,吊在一个架子上面,用大字写上“‘共匪’首领朱德妻子伍若兰”,沿江示众。后来,还将她的头颅运到长沙,悬挂在城门上示众,以恐吓革命群众。
当晚,朱德得悉噩耗,辗转反侧,彻夜难眠,两人相处的一幕幕浮现在脑海中……
3月11日深夜,红四军进入福建长汀县境内。为了便于开展游击战争,前委对红四军进行了整编,将原来的团改为纵队。全军编为三个纵队:原第二十八团大部为第一纵队,司令员林彪,党代表陈毅;原军部直属的特务营和独立营加上原二十八团的一部分合编为第二纵队,司令员胡少海,党代表谭震林;原第三十一团改为第三纵队,司令员伍中豪,党代表蔡协民。军长是朱德,党代表是毛泽东。
一个傍晚,太阳已经落山,正在升起的暮霭渐渐笼罩了长汀城。朱德像往常一样走出住所,到近处散步。微风吹来,送上缕缕凉意,他伸手扣上颈下的扣子。这时,走来一位红军女战士,她是曾志。
曾志看到朱德在踱步沉思,猜测他可能还在为失去妻子伍若兰而难过,心里不由得同情起来。她走上前说:“朱军长,您在散步呀?”
曾志是伍若兰在湖南第三女师的校友,而今是红四军的民运股股长,同朱德很熟悉。听到有人打招呼,朱德转过脸,一看是曾志,便问:“你到哪里去?”曾志答道:“刚吃过饭,随便走走。”
“今天宣传怎么样?”朱德想转移自己的思路,赶忙换了个话题。曾志似乎也意识到了这点,回答道:“群众的情绪很高,不少青年都要求参加红军哩!”
“好呀!”一说到年轻人参军,朱德的语调顿时变得兴奋起来,“我们是人民的军队,只要替群众办了好事,他们是会拥护和支持的。”曾志凝思了一会儿,说:“朱军长,到我们那里去坐一会儿吧?”这个邀请在朱德的意料之外,他猛地一愣,很快又镇静下来,点了点头说:“好吧,到你们那里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