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鱼鳃还在微微跳动
忙活了好一阵子,等到大太阳已经直射到头顶,四人才觉得又累又饿,赶紧收拾东西往回走。走在回村的路上,海风送来清凉,让人心情舒畅。
“先回家把东西都放好吧。”老刘说道,“渔网也要好好晾晒,下午看看要不要再出海一趟。”
“嗯,我把海鸭蛋先放冰箱里,下次做大餐再拿出来。”孙丽君颇为期待,“到时候咱们人多也热闹!”
程小渔摸了摸肚子,笑嘻嘻地说:“真是饿了。看今天捡的海鲜,待会儿中午可以做个海螺煮汤,再炒个辣螃蟹,你们谁擅长做饭?”
“我来吧。”徐振中爽快地应道,“海鲜做法儿我还算有一手。等会儿我加点葱姜蒜爆香,再倒上点料酒,味道保准鲜上加鲜。”
“我也能帮忙。”老刘接话,“我以前在船上跑,也跟厨子学过几招。”
“好啊,那就有口福了。”程小渔笑眯眯,“我和丽君就摘菜、洗海鲜。”
“分工明确,这样效率高。”孙丽君拍拍手,“走吧走吧,咱们赶紧回去,海里的东西要新鲜处理才最好吃。”
于是,四人顺着那条熟悉的小路,脚踩着松软的沙地,渐渐走远。背后,海浪拍岸的声音由近而远,仿佛在为这段海边探险奏响一曲收尾的乐章。
回到村里,小院儿里的石桌上很快就摆满了早上收获的各色海货:大青蟹、花蛤、扇贝、海螺,还有几条从网里得来的小鱼。老刘和徐振中一起忙活,清洗海鲜、炖海螺汤、爆炒辣螃蟹,不一会儿厨房里就飘出一股股让人垂涎欲滴的香味。
“哎呀,太香了吧?”程小渔忍不住咽了口口水,趴在厨房门口等得迫不及待,“还没好吗?”
“快了快了!”徐振中回头瞥了一眼,“你们去摆碗筷吧,还有准备一些饮料或者啤酒,这海鲜要是就着啤酒,那可是一绝。”
“妥妥的!”孙丽君应声,在堂屋柜子里翻出一提啤酒,又拿了几瓶凉好的饮料。再加上一桶米饭,一切都准备就绪,只等菜一上桌,就能大快朵颐。
没多时,香喷喷的辣螃蟹端上桌,伴随着红艳艳的汤汁,鲜亮得让人光看就食欲大开。紧接着,海螺汤和清蒸扇贝也一一摆好。几人欢呼一声,围坐在小院的圆桌旁,拿起筷子就开动。
“这螃蟹肉真鲜啊,又肥又甜。”程小渔边吃边啧啧赞叹,“还带一丝辣味,特别带劲儿。”
“花蛤也不错,肉质又嫩又有嚼劲儿。”孙丽君一口气吃了好几个,“好久没吃得这么过瘾了。”
“咱们今天这收获还真不赖。”老刘抿了一口啤酒,眼中尽是满足,“其实最惊喜的还是那枚海鸭蛋。”
“确实啊,那可是稀罕物。”徐振中撕下一只蟹腿,蘸了蘸辣酱,一口咬下去满口鲜香,“不过我们还是要保留一些美好,不能全拿走,不然以后也就没这味道了。”
“是啊,看着大海和这些野生的海洋生物就感觉大自然真是慷慨。”程小渔感慨地说,“咱们得懂得珍惜。”
“等到下次碰上那只海鸭,说不定还能再找些蛋。”孙丽君眉眼弯弯,心想已有下一回的打算,“到时候我也要学着做海鸭蛋炖汤,听说那滋味更鲜。”
“你可别太贪心啊。”老刘笑呵呵地提醒,“万一它们只剩几只蛋,你可不能全给掏空。咱们做人还要讲道义。”
“放心啦,这个我还是懂的。”孙丽君举起手中的啤酒,“来,为我们今天的赶海大丰收,干杯!”
“干杯!”众人喜气洋洋地举杯,瓶口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叮当声。院落上空,海风带走了菜肴的热气,却带不走这份热闹和满足。
吃过午饭后,阳光越发刺眼,村里家家户户大多躲进屋里歇息了。几人也都吃得饱饱的,准备午休一会儿。程小渔躺在老刘家小院廊下的竹椅里,缓缓晃动着,一边让海风拂面,一边回味着今天的运气。
她心想:“今天可真是有趣,一大早就碰到海鸭,还真的找到了海鸭蛋。若是以后能定期观测到海鸭的活动,说不定能在村里发展一点新的旅游项目。到时候,游客跟着咱们赶海,还能看海鸭、捡海鸭蛋,多有意思。”
想着想着,她似乎看到了未来的画面:一群游客提着小篮子,兴致勃勃地在礁石间踩水,听着她为大家讲解海鸭生活习性,以及怎样在不伤害野生动物的情况下进行“生态体验”。大家在涨潮前后争分夺秒地赶海,每个人都能收获满满的乐趣,还能带回鲜美的海产作为纪念。
“徐哥。”程小渔转过头,见到徐振中也在廊下,一副午后慵懒的神情,“你有没有想过,以后村里是不是可以搞点海鸭生态观光之类的?”
“哦?”徐振中一愣,然后笑了笑,“你这个想法很不错啊。实际上,咱们这儿的生态环境确实比较适合海鸭、海鸥,还有不少候鸟过境。如果能把这些整合起来,做成生态旅游,我觉得挺有前景。”
“是吧,我也觉得可行。”程小渔越说越兴奋,“以后啊,就不是咱们几个在海滩上翻来翻去找蛋,而是可以带一队人一起去寻宝,当然,要在合理管控之下,让大家懂得保护。”
“到时候别忘了带我啊。”孙丽君也凑过来,靠在柱子旁,眯着眼听两人聊天,“虽然我嘴馋,但对保护自然还是很支持的。”
“当然要带你啦。”程小渔白她一眼,“你可是咱们大厨级别呢,等以后游客来了,总要让他们尝尝我们手艺,比如说海鸭蛋料理啊。”
“太好了,那我得开始琢磨食谱了。”孙丽君咧嘴一笑,显然已经在脑海里构思各种海鸭蛋的烹调方法,“煮、蒸、炒、焖……能折腾的花样还真不少。”
“梦想很美好,这也是咱们村将来发展的一个方向。”老刘坐在藤椅上听得津津有味,“我干了大半辈子的渔活,现在偶尔也想歇歇了,要是能做点观光渔业,不失为一个好出路。”
“对,咱们村靠山面海,风景不错。只要宣传到位,肯定会吸引游客。”徐振中感慨地说,“不过,一切都要从细节做起,先保护好海洋环境。”
“嗯,说得对。”程小渔忍不住往海边方向看,“等下午太阳没那么猛了,我还想再去礁石那边看一眼,看看那只海鸭回窝了没有。”
“我也去。”孙丽君立刻举手,“我要再捡一点海螺和蛤蜊,下午动手腌起来,做成小咸菜,留着以后吃也不错。”
“行,都去,我反正没事。”徐振中伸了伸懒腰,“难得今天这么好天儿。”
就在两人身后的沙地上,几个扛着竹篓、背着渔网的村民正在忙活。李海强又忍不住嘀咕了一句:“我原以为这边水浅,海货不多,哪成想这儿简直就是一座宝库。”
“嗨!”站在旁边的老王闻言,笑呵呵地插嘴,“海强,这里啊,是你以前不懂门道。我们老渔民都知道,照理说海货集中在更深的海域才对,可奇怪的是,这里偏偏特别旺。不仅鱼虾多,连贝类、海参啥的,都能赶上一网子,简直把我这老渔民都惊到了。”
徐振中背着手,朝前迈了两步,眼睛微微眯起,若有所思地看着前方那片海滩。“老王,你之前赶海,发现过什么特别奇怪的迹象吗?”
“要说奇怪嘛……”老王拖长了尾音,摸了摸下巴上稀疏的胡茬,“以前也见过海水忽然变得很清澈,能看见鱼群在下面游。但要说特别怪的事情,最离奇的就是最近五六年,海里忽然多出那么多斑纹鱿,还有一些以前没见过的石斑、黑鲷。听说还有人捞起来过金色的大虾。我活了大半辈子,都没见过这么神乎其神的场景。”
李海强凑过去,好奇道:“真的假的?金色的大虾?那可是宝贝啊!”
“呵呵,”老王说着,嘴角抿出一丝神秘的笑容,“就是听说。我自己也没见过。不过那些捕到的人可在镇上卖了好价钱,说是差点被当作观赏物买走。”
徐振中“嗯”了一声,似乎在思考什么重点。他回头看了李海强一眼,道:“看来我们这趟还真是来对了。这里的海货多,可能只是表象。主要还是因为那颗龙珠的原因。”
“龙珠?”老王一愣,显然对这个称呼有些惊讶。“你们小年轻是从哪儿听说的龙珠?难不成,真有这玩意儿?”
李海强挠挠头,“哈哈,我就是跟着老徐混的,我也不清楚。老徐说这地方有龙珠,还说跟海里的气运有关。我这不就跟着过来瞧瞧嘛。”
话音未落,只听得不远处有人大喊:“快来看啊,这里的鱼全往这边赶了!”伴随着一阵惊呼声,海滩那边陡然掀起一片热闹的骚动。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提着木桶,拎着小渔网,朝前疾跑。他们踩着湿滑的礁石,熟练地辨认哪里有水洼、哪里藏着鱼群。
“快走!”李海强一看场面热闹,心里火热,立刻扛上自己的小渔网就往那边赶。他是个闲不住的性子,比起思考,更喜欢动手实践。
“等一下。”徐振中淡淡开口,却并没有阻止李海强的动作,只是目光停留在那处翻腾的浪花里,若有所思。
李海强拎着渔网,头也不回地跑远了。老王看见徐振中这样子,不禁咂巴咂巴嘴,“小伙子,你似乎对海里的动静很敏感啊。怎么,看出什么不对劲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