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楔子——无名女子守寂寞百年江山易新朝
相传天地之初,世界混沌,创世神为安定天下秩序,曾在虚无之境设下天界,令其统管三界规则;在风尘之境设下凡界,令其统筹三界情仇;在幽冥之境设下冥界,令其统掌三界亡魂。但日子久了,天界与凡界的往来日渐紧密,冥界却反而渐渐淡出了三界视线。
如此之间天地已历了百千轮回。有人说,冥界遁入了地底,而在它原先的遁口,出现了一条路。路边是万丈深渊,隐隐有红色的炼狱在流动。
后来,在路的尽头,出现了一座桥,桥下有一条河,日夜不停地在奔流。
再后来,那路两旁的炼狱中长出了朵朵白花,白得似雪,艳得惊俗。
直到有一天,桥边多了一个卖汤的老妇人,给过桥的亡魂送汤。
再后来,已记不清是什么时候,桥前出现了一个红衣女子,桥后随之多了一个土台。但奇怪的是,没人见过她的真颜,也没人听过她讲话。她每天只呆呆地望着那片白色的花海。
忽然有一天,那片花海,竟成了血一般的红色。
从此再没人见过那女子的身影,但在那之后,那河上忽多了一个身着红衣的摆渡使,过往的亡灵都叫她——“铜雀女”。
三生石偈语:夜衾潺,红尘历尽,百转轮回,泪落花下风流尽,悄盼眼,千般不舍,终成缘随风尽,红尘无果。无论爱或不爱,来世都不会再见了。
彼岸花畔,一红衣女子正反复用手为一株折茎的白色彼岸花正茎。似冥冥中注定,她忽抬起了头,看着奈何桥的那头,一抹身影,正悄然消失在了幽冥之中。不知为何,那一刻她竟落了泪。
那泪不似旁的那般清澈,落地便成了血泪。
上着黑衣,下着红衫并缀有黑纱的孟婆静静地站在她身旁,目光漠然的看着这一切。
忽那红衣女子抬起了头,她的声音似从天际飘来:“我想看看她的前生。”
孟婆低头看了看一脸固执的女子,似早已习惯了她毫无感情的语气,叹了口气,默默从身后取出了一片铜镜碎片。光点在眼前不断放大,一道白光过后,她看见了那抹身影的曾经……
前朝忆:
姜朝末代帝王史称厉王,他好大喜功,沉溺女色,不思朝政,亲佞远贤,姜朝在厉王手中如黄昏的落日般,颓势不可扼,世人尽言姜朝必亡。而帝后夜氏亦非贤后,她在后宫豢养男宠,生活靡废至极。
眼见姜朝历经六百年传承,江山即将易主,厉王却仍我行我素,无动于衷。
姜朝的官僚集团庞大到令人咋舌,各级官吏,不论官阶大小,无一不是中饱私囊,横征暴敛。适逢姜朝连年遭受洪灾之苦,新建成的大坝却形同虚设,大水倾堤而出,一时间,民间成了修罗炼狱。官仓却被各级官吏掏空,政府虽组织开仓放粮,但真正能到百姓手中的,其实不过几粒米,加之田地颗粒无收,一时间民怨鼎沸。
忍无可忍的百姓终于揭竿起义,姜朝统治,土崩瓦解。
起义军首领,是当今帝后的世家远戚,夜司规。厉王历来恼怒夜后的不贞,如今听闻她的母族带头反姜,顿时怒不可遏,下令赐死了夜后,又连夜密召了因屡屡上谏而被贬斥边关的太子回朝,代父出兵平反。
谁料受命赐死夜后的小太监面对夜后死前的苦苦哀求,竟动了恻隐之心,收下了她乱情后生下的一对龙凤胎。而太子出兵却也未曾阻敌,反而投入了起义军的旗下,联敌反父。厉王闻讯吐血昏厥。而那个小太监也因心虚有了叛逃之意,又听闻太子投敌,忙整装准备投靠太子。不料在军前被乱箭射死,襁褓之中的女婴也受了重伤。
待太子赶到,一切皆成了定局。
心善的太子念及孩童无辜,便收下了那两个婴孩,却在为他们疗伤时发现了他们腰间的淡红色胎记。太子摸了摸自己的右肩,苦涩一笑,心中已明白了七八分。
思及死去的夜后,太子终心存愧疚,因此并未将这两个孩童杀死,反而将他们仔细地养在了自己府中。
姜朝六百七十二年,起义军成功攻破姜皇城的最后一道壁垒,直逼皇宫而来。
姜朝六百七十四年,姜皇城被破,起义军成功攻入城门,却只见满城尸骨,一派萧条。原是厉王自知江山不保,竟下令屠了皇城,并一把火烧了皇宫。
六百年大姜的财富,付之一炬。
夜司规入城后便称了帝,之后又历时八年,统一姜朝。
姜朝六百八十二年,夜司规下令改国号为岺【ling三声】朝,在千芙城加冕称帝,千芙城更名为帝京。
这年是姜朝六百八十三年,亦是天佑元年。
前朝太子亲手葬送了母国,巨大的悲痛充斥着他的内心,一度让他一蹶不振,加之道德上的谴责,竟一病不起。夜司规为安其心下令封他为安王,但他归心已定,不日便病死在了府中。他临死前留下了一封遗书,其中告明了一双儿女的身世,但也希望夜司规能护他们周全。
夜司规念及他的功绩,对他心中也有几分愧疚,便赐了这一双儿女国姓。男孩更名夜守承,承父爵位,并在弱冠之年完成了顺位。女孩更名夜守诺,封安平公主,赐永驻皇宫之权。
这一双儿女在宫中经教引嬷嬷调教,长大后竟谦逊有礼,才华横溢,一时间名动帝京。
天佑二十六年,夜守承奉命带兵前去平了前朝余孽的动乱,扫清了效忠姜朝的最后一支势力。夜守诺也于天佑八年许了镇国大将军的长子为妻,并育有两个儿子。镇国大将军念及夜司规恩德,在获许后将一子更了国姓。后此子另立门户,娶尚书府千金,受封靖王。
天佑八十一年,夜司规驾崩,其第三子即位,称圣帝,改号天恩。
天恩七十九年,皇帝驾崩,其长子即位,称睿帝,改号天保。
天保五十七年,皇帝驾崩,其第三子即位,称明帝,改号天德。
如今是天德二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