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说,还是不说(1)
第19章说,还是不说(1)
一条船可以由它发出的声音知道它是否破裂,一个人也可以由他的言论知道他是聪明还是愚昧。 ——狄摩西尼
做一个会听话的人
在一项关于友情的调查中,调查的结果让调查者感到十分意外。调查结果显示,拥有最多朋友的是那些善于倾听的人,而不是能言善辩、引人注目的演说者。其实,这也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渴望表达自己。聪明的聆听者能够让说话者有充分的表达的机会,自然就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
有这样一位经理,他心存好意,请刘某到小吃店去喝酒,想要劝服刘某留下来,可是却没有收到效果。因为在会谈时,喝酒的目的是要使对方的心情放松,然后再引出他心中的话。可是经理一开始就在说教,自己这么严肃,让对方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结果只能与自己所想背道而驰。
一方面,每一个人都喜欢叙述有关自己的事,都想美化自己,也都想让对方相信自己的叙述;另一方面,每一个人又想探知别人的秘密,并且都想及早转告别人。这种现象,也许可以说是人的本性。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会听话比会说话更为重要。聆听越多,你就会变得越聪明,就会被更多的人喜爱,就会拥有更好的谈话伙伴。一个好听众总能比一个擅讲者赢得更多的好感。当然,成为一名好的听众,并非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注视说话人。对方如果值得你聆听,便应值得你注视。其次,靠近说话者,专心致志地听,让人感觉到你不愿漏掉任何一个字。再次,要学会提问,使说话者知道你在认真地听。可以说,提问题是一种较高形式的奉承。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场面吧:上学的时候,如果老师在上面做完演讲,听众没有一个问题,场面是多么的尴尬。另外,记住不可打断说话者的话题。无论你多么渴望一个新的话题,也不要打断说话者的话题,直到他自己结束为止。最后,还要做到“忘我”。你始终要明白,你是个“倾听者”,不要使用诸如“我”“我的”等字眼。你这么说了,就意味着你不得不放弃聆听的机会,注意力已经从谈话者那里转移到了你这里,至少,你要开始“交谈”了。
沉默之后
社交中我们常常遇到沉默,有些沉默是对双方或多方有益的,有些则是某方不慎或话题不合造成的不正常的沉默,那么处于后者的这种沉默出现以后,我们该怎么办呢?下面我们介绍几种打破沉默的方法。
一般来讲,打破沉默局面有两个基本要求。
一是深入分析引起沉默的真实原因。如小王因患急性咽喉炎而不愿说话,你却以为小王对你说话的主题没有兴趣,于是转换话题想打破对方的沉默状态,那肯定是难以奏效的。
二是在打破沉默的过程中,不要给对方以压迫感。只有巧妙地打破沉默,才能给双方带来语言沟通的热情和感受到社交的乐趣。例如:
你的朋友第一次参加某社团的集体活动,会拘谨而沉默寡言,这时你可主动向他介绍有关的情况,并引见诸位,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使你的朋友不知不觉地消除拘束感,沉默也就被打破了。
当然,打破沉默局面,应该从许多方面着手。
1.打破自己造成的沉默
如果是自己太清高、架子大,使人敬而远之,而造成了对方的沉默,则应积极地检查自己,在社交场合中尽量主动些、热情些、随和些。
如果是自己太盛气凌人,使对方反感,而造成了沉默,则要注意培养谦虚谨慎的品德,在社交场合中适当褒扬对方的长处,并真诚地表示向对方学习。
如果是自己口若悬河,讲起话来漫无边际、无休无止而导致了对方的沉默,则要注意自己讲话应适可而止,并主动征求对方的看法和意见,让对方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千万不要让人觉得你是在单方面地“说教”,而应让人觉得彼此在进行双向沟通,让对方产生你很重视他的观点的印象,引起他的交谈欲望,从而使谈话不致陷于沉默之中。
2.打破对方的沉默
如果对方流露出对此话题不感兴趣而长时间不愿开口,那最好是马上转移话题,选择对方乐于谈论的事情进行交谈,或故意创造机会让对方自己转移话题。
如果对方事先没有准备,对话题有兴趣但不知从何谈起,那么应以简明的、富有启发性的交谈来开阔对方的视野,活跃对方的思想,从而引起对方的谈话兴趣。
如果对方自我防卫的意识太重,不轻易开口,就要努力创造非正式的交谈气氛,鼓励对方无顾忌地交谈,对其一些合理的看法给予赞许,促其进入交谈。
3.打破双方关系造成的沉默
如果是因为双方互不了解,不知谈什么好,那么就应当主动作自我介绍,并使交谈涉及尽可能广泛的领域,从中发现双方的共同话题。
如果因双方过去曾经发生的摩擦或隔阂而造成了沉默,那么就应该高姿态,求大同存小异,或者干脆把过去的隔阂抛在脑后,热情地与之攀谈,增强信任和友善的气氛。
如果是刚刚发生了争论而出现了沉默,那么就应当冷静下来,心平气和地谈些无分歧的问题;如果局势太僵,则可暗示在场的第三者出面调解,打破沉默。
4.打破环境造成的沉默
如果对方觉得这个环境不适合说话,那么可以换个环境,也许他就愿意敞开思想和你交流。如果对方认为环境中的个别因素妨碍了交谈,在可能的条件下,可以排除这些干扰因素,使对方积极地参与交谈。
有话好好说
狄摩西尼曾说:“一条船可以由它发出的声音知道它是否破裂,一个人也可以由他的言论知道他是聪明还是愚昧。”
同样的道理,在生活中,我们往往用内心的思想来评断自己,但是,别人却会从你口里说出来的话来评断你这个人。
纪晓岚是众所皆知的机智才子,此外,他还是个绝佳的沟通高手。纪晓岚在小的时候就已经有非常了不起的语言才能了。有一次,他和几个孩子在路边玩球,一不小心,把球丢进了一个轿子里。
大家匆匆忙忙地跑过去一看,这可不得了!轿子里坐的竟然是县太爷,不仅如此,那颗皮球还不偏不倚地击中了他的乌纱帽!
“是谁家的孩子胆敢在这里撒野?”乌纱帽被天外飞来的一球打歪的县太爷怒斥道。孩子们一哄而散,惟独纪晓岚挺着胸膛,走上前去想讨回皮球。
纪晓岚恭敬地对县太爷说:“大人政绩卓越,百姓生活安乐,所以小辈们才能在这里玩球。”
县太爷一听,气马上消了一半,他笑着说:“真是个小鬼灵精!这样吧,我出个上联给你对,要是你对得上,我就把球还给你。”
县太爷环顾了一下四周,出了道题目:“童子六七人,惟汝狡!”
纪晓岚眼睛一转,说出了下联:“太斧二千石,独公……”
“独公什么?赶快说啊!”
“大人,如果把我的球还给我就是‘独公廉’,要不然就是‘独公……’”纪晓岚故意支支吾吾地不说下去。
县太爷看到这种情形,不由得哈哈大笑,他一边把皮球还给纪晓岚一边笑骂道:“好小子,真有你的!我才不要中了你的圈套,成了‘独公贪’咧!”
一言定江山,一个人的谈吐便有可能改变他的一生。20世纪60年代,美国有一位民权运动者,在街头巷尾宣传“种族平权运动”。他的声音冷静,但用字遣词充满张力,一波接着一波的言语像一首交响乐,以一种锐利的形势层层迭上、推进人心。
当他终于以最深沉的嗓音嘶吼出“我有一个梦!我有一个梦”时,台下的群众全被震慑住了,他们疯狂地响应着:“阿门!阿门!”
这个名叫马丁·路德·金的民权运动者,便以这篇著名的《我有一个梦》的演讲席卷全国,改写了美国的历史。
征服一个人,以至于征服一群人,有很多时候用的往往不是刀剑,而是舌头。因此可以说,有话好好说,把好话说好,生活无形中就多了一种资本。
话不能说绝
大港油田某工厂有一批工人因厂里多年来一直半死不活,纷纷要求调动,对此,新厂长并没有大惊小怪,更没有埋怨指责,面对几百名“请调大军”,他发出肺腑之言:“咱们厂是有很多困难,我也憷头。但领导让我来,我想试一试,希望大家能相信我,给我半年时间,如果半年后咱厂还是那个奶奶样,我辞职,咱们一块走!”
这些话语没有高调,朴实无华,既是人格的表现,又是模糊语言的恰当运用。厂长虽然坚决地表示决心,但语气中肯,“我也憷头”,“我想试一试”。他没有正面阻止调动,而恰恰相反,“如果半年后咱厂还是那个奶奶样,我辞职,咱们一块走”,像是在立“军令状”,把话往绝里说,然而,谁也不会相信,这是一个来“试一试就走”的厂长。相反,人们正是从他那入情入理、心底坦荡的语言中感受到了力量,看到了希望。这个工厂像是一个得了狂躁症的病人吃了镇静剂那样恢复了平静,一心要干下去的人增加了信心,失去信心的人振作了精神。模糊语言在这里发挥了神奇的作用。后来这个厂果然在这位厂长带领下旧貌换了新颜。
1949年,国共谈判时,毛泽东分别接见一些国民党政府代表,当刘斐和毛泽东谈起共同关心的问题时,表现出对于和谈的前景尚有怀疑,就试探着问毛泽东:
“您会打麻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