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说话中的修辞(1) - 演讲与口才知识 - 雅瑟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1章说话中的修辞(1)

第21章说话中的修辞(1)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

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以彼物比此物。具体说,当人们在语言交际中要表达某一事物或道理时,运用联想或想像,引进另一种事物或道理,以便把要表达的事物或道理反映得更具体、更贴切、更生动、更富有感染力,使听者爱听,听得明白,从而留下深刻印象。

刘向的《说苑》中有这样一个生动的故事。

有人对梁王说:“惠子这个人说话善于打比喻。假若大王您不让他打比喻,那么,惠子就没法说话了。”

于是,梁王对惠子说:“希望你今后说话时不要打比喻了。”

惠子回答说:“假若有个人不知道‘弹’为何物,您告诉他弹就是‘弹’,他能明白吗?”

梁王说:“当然不明白了。”

惠子说:“我要把我知道的事物告诉不知道这事物的人们,您说不打比喻行吗?”

梁王说:“不打比喻是不行的。”

这个故事中,本来梁王是不让惠子再打比喻,可是惠子又悄悄地打了一个比喻,说服了梁王。

比喻一般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本体是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是用来作比的事物或对象;喻词则是标明比喻关系的词语,如“好像”“恰似”“像……一样”等。比如,毛泽东曾说,有些人写文章长而空洞,就像“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这里,长而空的文章就是本体,臭而长的“裹脚布”是喻体,“就像”是喻词。

一次有人问爱因斯坦什么是相对论,爱因斯坦解释说:“你同你最亲爱的人坐在火炉边,一个钟头过去了,你觉得好像只过了五分钟;反过来,你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坐在热气逼人的火炉边,只过了五分钟,但你却像坐了一个小时。这就是相对论。”爱因斯坦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真切体验来解释高深玄妙的相对论原理,让普通人也能理解。

人们说话是为了描绘事物,或阐述道理,或表述情感等,要把这些东西表述得生动具体,使别人印象深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能运用贴切的比喻,就能化难为易,话半功倍,具有说服力。

庄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一生都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一天,庄子家里一点粮食也没有,万般无奈,只好拎个袋子到朋友监河侯那里借点粮食。

监河侯正收拾行装要外出。庄子见了他,讲了借粮的事,监河侯满口答应:

“好说,好说,不过我正要进城收租金,等我回来,一定借给你三百两银子,好吗?”

庄子心想:你进城一趟,来回得半个月,等你回来,我一家人不就饿死了吗?

“老兄啊,刚才我见到一件事,很有意思,你不想听听吗?”庄子说。

监河侯问:“什么事,你快说。”

庄子说:“刚才我到你这儿来的时候,在路边听见求救的声音。我到处找,却没见人。原来在路旁的干河沟里,有一条小鱼,嘴巴一开一闭地在叫着。它说:‘我从东海来,现在快干死了,先生能不能给我瓢水,救我一命啊?’我说:‘那太少了!你再忍耐一下,等我去找赵国和吴国的大王,请他们堵住西江的水,然后开沟挖渠,把西江水引到这儿来,你就可以顺水游回东海了,你看这样好吗?’谁知那条鱼听了很生气地说:‘我现在已经快干死了,只要一小瓢水就能活下去。你的计划虽然很好,但等到西江水来的时候,恐怕我早已变成鱼干了,先生只好到干鱼摊上找我了。’”

监河侯听到这里,满脸通红,连声向庄子道歉,喊来家人,给庄子装了满满一袋粮食。运用比喻说理简洁明了,喻体非常广泛,俯拾皆是。只要与你说明的道理有内在性质的共同点,就可以信手拈来,达到目的。

象征

象征是比喻的延伸和扩大,它是借助于特定的具体事物,来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道理的修辞手法。

一位在医学院里任职的教授,正在给刚入学的新生们讲第一堂课。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人到海边散步。

沙滩上有许多被昨夜暴风雨卷上岸的小鱼,被困在浅水坑里,挣扎着,想要回到大海的怀抱。

走着走着这个男人发现远方有一条瘦小的身影,不知疲倦地忙碌着。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他正弯腰捡起水洼里的小鱼,然后再用力地扔回大海,一条又一条不停地重复着相同的动作。

男人问道:“孩子,这海滩上有成千上万条小鱼,你一个人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着,但并没有停止动作。

“既然知道,干吗还干傻事呢?”男人又问。

小男孩只是默默地捡起小鱼,再把它们扔回大海,并不回答。

男人忍不住又问了一句:“你这么做,又有谁在乎?”

小男孩边扔边说:“这条小鱼在乎!这条,还有这条……”

讲完这个故事,教授接着说:

“今天,你们在这里开始了大学生活,从此每一个人都将在这里学会如何去拯救生命。虽然你们救不了所有的病人,但是你们可以救一部分人,为他们减轻痛苦。

“因为你们的存在,人们的生活从此有所不同——你们可以使大家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是你们能够而且必须做到的。”

这位教授在演说中,先是讲述一个富有哲理的小故事,然后借助这个小故事所喻示的精神品质,告诫他的学生们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应该具有起码的职业道德。

一般来讲,象征可分为明征和暗征。明征就是象征客体、象征意义、联系词在话语中同时出现,这类象征意义较明显、固定。如:人民英雄纪念碑是用一万七千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寄托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暗征则只通过对象征客体的精细、巧变的说法来暗示其象征意义,以期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夸张

夸张是为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而故意言过其实,或者夸大事实,或缩小事实,让听者对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合理地运用夸张技巧,一是便于揭示事物的本质;二是能加强说话的感染力;三是能启发听者的想像力。运用夸张,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不能漫无边际,做到言过其实而又合情合理,不似真实而又胜似真实。

楚国大夫申无宇的守门奴仆因偷酒被发觉而畏罪潜逃,为了逃避申无宇的追捕,他投靠楚王一跃成为细腰宫守卒。因为楚国的法律明文规定:任何人都不准到楚王宫里抓人。那名奴仆自以为有了尚方宝剑,整日嚣张狂妄。可是,没想到申无宇却在楚王不知道的情况下径直到宫里把那位奴仆捉了回来。

楚灵王知道了之后非常气愤,命令申无宇把那个奴仆放出来。

申无宇说:“天上有十个太阳,人分十个等级,上层统治下层,下层侍奉上层,上下互相维系,国家才能安定太平。如今臣下的守门奴仆畏罪潜逃,借王宫之地庇护犯罪之身。如果让他真的得到庇护,那么其他奴仆便会互相效法,盗贼公行,谁还能禁止得了!长此以往,社会不安,大王江山不保啊!所以,臣下才不敢遵奉王命。”

楚灵王细细琢磨了一番,觉得很有道理,便下令处决那个奴仆。

上文中楚国大夫申无宇把窝藏一个奴仆与天上的太阳、社会不安、江山不保联系在一起,显然是夸大了事实,但却收到应有的效果。可见他的机智与果敢。

夸张既然是在某些方面“言过其实”而又有真实性作为基础,这就有利于突出事物的特殊性,可以唤起人们的想像,收到突出个性形象的效果。如下面的例子。

有三个人在一起谈论如何节约,其中一个人说:“我认识一个人,为了节约墨水,无论写什么,字都写得像芝麻粒儿一样大小。”第二个人说:“我认识一个人,为了减少手表的磨损,天一黑,就把手表给停了。”第三个人说:“你们说的都一般,我认识一位老先生,为了节约眼镜,连报纸都不看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