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创造行业口才的奇迹(1) - 演讲与口才知识 - 雅瑟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65章创造行业口才的奇迹(1)

第65章创造行业口才的奇迹(1)

一个人的成功,有15%取决于知识和技术,85%取决于沟通——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和激发他人热忱的能力。  ——戴尔·卡耐基

教师口才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靠的是表达,表达的主要技巧是语言即口才。因此,口才之于教师正如乐器之于乐手,纸笔之于画家,非常重要。教学口才是实施教学工作最基本、最直接的手段,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教学口才决定着整个语言的规范性,即在语言、词汇、语法的表达上规范化,要用普通话教学,发音清晰,语言畅通,节奏明快,更不能读错音,说错字;生动性,即运用有声、有色和有味的形象化语言进行教学,促使学生精神亢奋、思维活跃,能对教学内容产生“海绵吸水”效应;启发性,即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发展特点和需要,运用适当而巧妙的话语给学生以启迪、开导和点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活力,造就学生的进取精神,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口才的运用不仅要遵循其特别的规律和要求,而且要掌握教学过程不同环节的口才表达技巧。下面分五个部分进行介绍。

1.开讲技巧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讲”是课堂讲授中的第一个环节。“开讲”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节课、一次课甚至一门课的效果,关系到至关重要的“第一印象”。教师的开讲语可以形式多样,但总的目的都只有一个,为接下来的课程教学创造良好的开端。

2.引导技巧

“引导”语又称导入语,是教师讲每堂课时,为从旧课过渡到新课,起好前后衔接作用的教学口语。它承上启下,简明扼要。也可以说是每堂课的一个小开场白。“引导”语五彩缤纷,多种多样。主要技法有以“旧”引新,以“疑”引新,以“趣”引新,以“形”引新等。

3.讲述技巧

“讲述”语又叫讲析语、讲解语,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一堂课或一次课是否有吸引力,学生是否“有所得”,关键看“讲述”语的设计及表达如何,教学语言的“艺术”往往也就在此见分晓。讲述技巧主要有,真情外露、快慢适宜、绘声绘色、留有空白、巧用辞格等。

4.提问技巧

提问是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根据其不同的作用,可运用不同的提问技巧,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总体来说提问分为三种。

一是分析性提问,这种提问,涉及的范围较大,内容较复杂,目的在于启迪学生思路,促其思维活跃,培养其综合分析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二是强调性提问,即对课堂内容的重点、难点部分,进行强调性提问,以强调重点,进一步突破难点。这类提问,一要把准重点,找准难点;二要简明扼要。

三是启发学生提问的提问。实践证明,多让学生发问,是活跃课堂气氛,发展学生智力,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措施之一。

5.收课技巧

“收课”语,又称结尾语。课堂教学中的“收课”语,作用在于对讲述的内容进行提纲挈领的归纳概括,起到巩固感知,知识归类,强化记忆等功用。收课技巧,大体分为归纳小结式、开拓延展式、点睛结尾式、朗诵结尾式和复评结尾式。完整的一堂课犹如一支歌。“开讲”是序曲,是过门;“讲述”是华彩段,是主旋律;而“收课”则是终曲,是尾声。只有三者连贯一气,善始善终,才算得上和谐完美。

医生口才

古希腊名医巴甫洛夫的学生贝柯夫曾有这样的记载:

有一位病人因吐了一条蛔虫,就自认为肚内蛔虫很多,便由焦急而至消瘦,使医生怀疑她有癌症,从而进行剖腹探查。结果,并没有发现异常症状。手术后,医生将剖查情况告诉了病人,病人从此打消了满肚蛔虫的疑虑,思想开朗,心情舒畅,睡眠、食欲都得到了改善,体重也大有增加。不幸的是在二次查房中,一位青年大夫将剖腹是因为怀疑癌症的原因告诉了她,从此,这位女病人总认为自己是癌症患者,便一蹶不振,以至焦虑,衰竭而死。

在记载中贝柯夫得出结论说:这是话语既能治病,又能致病的一个实例。后来这个实例成了贝柯夫治病的一大法宝。

可谓中国医学巨著的《素问·阴阳应像大论》中记载:“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并且提出了一整套通过医师口才的施展,用话语刺激,有针对性地进行精神治疗的办法,即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上的所谓“以情胜情”。由此可见,话语在医学上的重要作用。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话语是打开心灵的钥匙。以情胜情,治病于人,这是医生应把握的基本口才技巧。

1.说话要亲切和蔼

自古称医术为仁术。医生惟一的目的就是救人疾苦,所以必须具备对病人的深切同情心。问时要轻言慢语,检查后要安慰病人,让病人从亲切感受中油然而生一种无限信任感,尽情倾吐疾病痛苦。如果言辞严厉,语调生硬,必然“雪上加霜”,令病人病情未减,反添三分忧郁。

2.交谈要通俗易懂

医学是一门科学,有许多医学术语,非外行所能马上明白的。如果谈话中带出许多病人不大懂的医学术语,会使病人费解,甚至弄出误会。

3.解答病情要简练明确

许多病人在看病过程中,要向医生提出很多问题,比如“我生的是什么病?”等。这些问题需要医生简单明了地回答。如不能圆满解答病人的提问,必将导致消极的“自我暗示”。

4.叮嘱语气要随人而定

医生诊断后,如果需要对病人的治疗事宜进行交代,一定要区分对象,选用适当的交流语气。对一些重症病人,应当委婉含蓄地指出其病情的严重性,让他注意安心治疗。万不能流露出紧张忧愁的语调和神色,以免留下不良暗示。如果是病症较轻的患者,叮嘱则可采用明朗的语气,甚至说些幽默的语言,令病人感到轻松愉快。

军人口才

军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说话口才具有一定特殊性,虽话题内容单调,但阳刚之气实足,特别是上级与下级之间,说话命令性极强,执行词也相对果敢有力,缺乏趣味和一般意义上的交谈属性。但尽管这样,军人之于口才,仍十分重要。中外著名将领的谈话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简单来讲就是会说话即会带兵。

1939年的一个风雪交加之夜,陈毅司令员带部队转移到了一个小山村。官兵们找到一座土地庙,想让陈毅住,可是却发现他不见了。大家找来找去,最后在羊圈旁找到了他,只见他已在羊圈旁搭好了一张铺。官兵们觉得过意不去,陈毅却爽朗地笑着说:

“革命还没胜利,我陈毅倒先住上‘洋房’了!”

同志们一听都笑了。

陈毅一句话,便使众官兵均解怀而笑,不仅表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同时也拉近了战友之间的情谊。

1940年3月,小八路郭树保被调到十八集团军总部给左权将军当警卫员。小郭不识字,左权将军便开始教他。

一天,左权将郭树保叫进屋,让他写八个字,结果他只写对了五个。小郭羞愧地低下头,等左权将军的批评。可左权将军并没生气,而是和蔼、风趣地给小郭纠正错误:

“今天叫你写八个字,错了两个,一个没有写出来。这也和打仗一样,来了八个敌人,打死了五个,打伤两个,逃跑了一个。今后可要认真学习啊!”

此后,郭树保勤学苦练,不到半年,就学会了700多个生字。

1944年3月,尼米兹因贪功,打完特鲁克岛,又在无上级命令的情况下自作主张地攻下了马里亚纳群岛。事后怕罗斯福总统追究责任,整日焦虑不安。果然不几日,总统责令他回国解释。总统问他为什么在攻击了日军防守的特鲁克岛以后,又派航空母舰去袭击马里亚纳群岛。尼米兹并没有立即回答总统提出的问题,而是先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病人想把他的阑尾切除掉,由于年老体胖,很多的医生都不想给他开刀。最后找到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结果,这位医生把他的阑尾和扁桃腺都割掉了。病人追问其原因,医生说:“我的同事都来看我为你动手术。当阑尾切除了以后,他们为我鼓掌喝彩。为了显示我的精湛医术,所以又表演了一次,我就把你的扁桃腺也割掉了。”

“所以,总统先生,你知道,我们攻提尼安岛和塞班岛(两岛均属马里亚纳群岛)就像那位医生一样,需要再表演一次。”尼米兹讲完故事后坚定地说。

罗斯福总统听完把头往后一仰,大笑不止,尼米兹自然得到了谅解。

记者口才

意大利女记者奥里娅娜·法拉奇是个记坛奇才。无论是谁只要接受她的采访,就会在她那咄咄逼人、变幻莫测的提问攻势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谈出一些有价值的材料来。连足智多谋、惯于斡旋的基辛格博士,也曾被她问出破绽,说漏了嘴,爆出令人惊奇的大新闻。要达到奥里娅娜·法拉奇那样的善问境界,当然非一日之功。但是,也无须气馁,只要你能掌握一些提问的基本方式和技巧,并能在采访实践中灵活恰当地予以运用,那么,好新闻也就会随“问”而来。

一般而言,采访提问从方式上讲有以下四种类型。

1.开放式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