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霍光——正直的权臣
常常和霍光相提并论的另一个名字是商朝着名的大臣伊尹。他们都做过一件相同的事——废掉无道天子,另立君王。霍光以大司马的身份执掌朝政,由霍光掌控的内朝成为汉王朝真正的统治中心。作为一个正直的权臣,霍光做到了他该做的一切。
第一节新贵的崛起
外戚作为朝廷重要的势力之一,已经深入人心。然而皇帝的猜忌却使得外戚往往只是风光数十年,便会在最终迎来灭族的命运。曾经风光一时的吕氏家庭和窦氏家庭,都已经消失在历史中。霍光凭借哥哥霍去病的关系,逐渐在长安站稳了脚跟,并且在接连不断的宫廷斗争当中飞快地成熟起来。
所谓外戚
西汉政治力量中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就是外戚。所谓外戚,顾名思义,“戚”意思是血缘上的亲属关系,“外”则表示不是一家人。在中国的伦理观念中,父系亲属是一家,而女系亲属则不算一家人。对于皇家而言,父系家族成员称为宗室,母系的家族亲属称为外戚。外戚虽然在很早就成为一股政治力量,但是非常弱小。在西汉时期,外戚的政治势力无限膨胀,甚至西汉王朝亡在了外戚手里。霍氏外戚集团的大司马霍光,虽无宰相之名,但凭借手中的权势,执掌天下军政大事,甚至能行废立皇帝之事。
在商鞅变法之前,统治者不能以宗法血缘亲属来区分等级贵贱,而是实行世卿世禄制。所有的爵位和官职都由掌控这个职位的家族在内部传承,除非发生叛乱等重大事件,这种传承非常稳定。在这种制度下,自然没有外戚发展的空间,甚至统治者的宗室也没有足够的势力。秦朝统一天下后,建立了君主集权制。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其他人的权力来自于皇帝的赏赐和分封。这样一来,瓦解了诸侯贵族和卿大夫共同执掌朝政、各宗族首领垄断各级行政权的局面。通过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建立了一个封建社会的官僚政治体制。在这种政治体制之下,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直接任命百官,掌控着官吏的政治命运,甚至掌控着他们的生命。各级职位不必依靠功劳而获得,更没有家族传承的可能。君主可以凭借个人好恶将平民委任为公卿,也可以随时将公卿贬成平民。官僚制度形成了官吏上下流动的状态,使得“官无常人、爵无常员、族无常贵”。公卿大臣失去了独立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也就失去了监督君主的可能。这样一来君主就可以随意任命自己中意的人为官吏。
君主虽然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天下事务太多,他不可能一人处理,所以需要寻找帮手。历史已经无数次地证明,王侯是不值得信任的,无论是先秦时期的王侯叛乱,还是汉朝建立后的诸侯王叛乱,都让统治者心有余悸。大臣也是不值得信任的,臣子拥有了强大的权力之后,就会反过来制衡君主,这是统治者不愿看到的。同时更不敢将国家权柄交到宗室手里,他们是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他们不但不值得信任,反而是统治者最大的敌人。君主为了治理国家必须寻找帮手,他们环顾四周,发现了两类人:一是外戚,二是宦官。
外戚和宗室一样和皇帝有血缘关系,但是这种血缘关系不足构成对皇位的威胁,外戚的权力和地位是依附于皇权的。宦官更是和皇帝非常亲近,他们的权力同样来源于对皇权的依附,只是在西汉时期,还没有留给宦官足够的施展空间。
西汉初年,刘邦去世之后,吕太后称制,从此吕氏家族在很长时间内把持朝政,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大的外戚政治集团。此后文帝和景帝时期,群臣忌惮外戚之威,极力压制外戚的发展。
武帝统治时期,一改西汉前期的“无为”政治,依靠前代积攒的财富实行“外攘夷狄,内兴功业”的“有为”政治,将大一统、中央集权的皇帝专制帝国推至一个新的阶段。汉武帝时期仍然面临着功臣掌握国家政权的情况,因此他有意地给予外戚更多的权力,使外戚与功臣争夺,已达到维护和强化皇权的目的。因此,外戚势力在武帝时期急剧发展,成为帝国统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政治和历史舞台上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汉武帝之所以能够登基为帝,和外戚有非常大的关系。所以在其对外戚重用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外戚的势力强大,这对任何一个帝王来说都是非常危险的。汉武帝采用两种方法削减外戚的势力:一是扶持平民出身的官吏,二是用新外戚对抗打击旧外戚。因此在培养外戚势力的同时,还加强了皇权。
武帝登基之时,窦氏外戚经过40余年的发展,势力强大。窦太后为首的窦氏家族掌握着国家权柄,窦氏家族的窦婴为武帝初期的丞相。在政治上处处受制于窦氏,这更让武帝坚定了除掉窦氏的决心。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汉武帝在平阳公主家中遇到了卫子夫,遂将其带回宫廷,封为夫人。此时的皇后陈阿娇也是窦氏势力的一员,他们对卫子夫入宫做出了强烈的反应。但是武帝不甘示弱,将卫子夫的弟弟卫青封为建章监、侍中,负责监督御林军。卫子夫的大姐君儒是太仆公孙贺的妻子,二姐卫少儿嫁与陈掌,汉武帝对公孙贺和陈掌都有所提拔。卫氏一族,由此显贵。此时武帝已经有意识地造就卫氏势力,并利用其对抗窦氏集团。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窦太后去世,武帝开始亲政。这时卫氏的势力仍然处于弱势,武帝提升母族田氏外戚的地位,利用舅舅田蚡对抗窦婴,有意识地削减窦氏势力。窦婴在汉武帝元光四年(前131)被武帝“弃市渭城”。与此同时,又以“巫蛊之罪”废掉了陈皇后,将其幽闭在长门宫。这次事件株连者有300多人,窦氏外戚势力被彻底剪除。窦氏衰落之后,田氏外戚盛极一时,但是丞相田蚡品性恶劣,引起了武帝的不满,但是碍于王太后的脸面,不好处置田蚡。汉武帝元光四年(前131)田蚡病死,其子虽然继承了其侯爵,但是几年后便被罢免,田氏外戚的政治势力被瓦解。
武帝时期,功臣仍然拥有巨大的权势。汉武帝重用外戚,最大的原因就是依靠其对抗功臣。窦婴和田蚡的政治思想和武帝基本一致,就是大力推行儒家的有为政治。武帝提拔儒家学者担任国家的重要职位,同时贬低道家思想在政治中的作用。
汉朝建立之初,国贫民乏,使用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有利于恢复国民生产,使国家休养生息。这就要求最高统治者尽量少地干预政治和社会生活。这种思想实际上是有意地限制皇权,与此对应的,非常有利于功臣及地方诸侯王势力的发展。到了武帝时期,道家无为思想已经成了维护功臣和地方诸侯王利益的理论。窦婴、田蚡推行的儒家思想,有力地打击了功臣等地方势力,同时将国家带向了一条不同的发展道路。
谁如霍去病
在清除窦氏外戚和田氏外戚的过程中,武帝无疑是胜利者。同时卫氏家族也以此为契机,在武帝的提拔下,逐渐发展成大汉政局中一股重要的力量。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外戚卫氏的卫青战功赫赫,地位非常尊贵。同时,卫皇后姐姐卫少儿的私生子霍去病在反击匈奴的过程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华,同样取得了极高的地位。因此,卫氏和霍氏的关系在这一阶段非常紧密,形成了卫霍外戚势力。
武帝即位之时,大汉王朝早已摆脱了贫困,进入了全盛时期。民众不再食不果腹,连年的丰收让民众非常富足。当时无论大小仓库,全部堆满了粮食,各官府库房堆满了财物。太仓中的粮食太多了,以至于吃不完,只能扔掉陈腐旧粮才能放得进新粮食。在汉朝建国之时,皇帝都找不到几匹没有杂毛的马拉车,丞相只能乘坐牛车。而到了武帝时期,街巷中乘马者络绎不绝。
拥有足够的财富,武帝下决心要“外攘夷狄,内兴功业”。想要“外攘夷狄”,就必须反击匈奴。汉朝从建国之时起,就一直受匈奴的骚扰和欺压。汉王朝通过通婚等手段,不但要将皇室之女下嫁到匈奴,每年还要赠送匈奴大量的钱财、粮食和其他各种生活物资,以求一时安稳。然而即便如此,匈奴常常不遵守约定,率军进入汉朝境内劫掠财物和人民,甚至不止一次威胁到了长安城的安全。大汉王朝上至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对匈奴有切肤之痛。如今国富兵强,正是反击匈奴的有利时机,如此一来,大汉王朝的边境就能彻底安宁了。
汉武帝元光二年(前133),汉军在马邑截击匈奴,断绝了与匈奴的和亲,从此便与匈奴处在了战争状态,大汉与匈奴的关系掀开了新的一页。
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汉武帝命4位大将军各率领万骑,从不同方向出击匈奴。卫皇后兄长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治所在今河北怀来县);公孙贺出云中(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境);太中大夫公孙敖为骑将军,出代郡(今河北蔚县境);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出雁门(郡治在今山西右玉南)。
这次战争中,卫青的表现尤为突出,率军直捣匈奴龙城,获首虏700余级。龙城,又称龙廷,是匈奴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匈奴每年五月在此地大会各酋长,并祭祖先、天地、鬼神,对匈奴来说有重要意义。这次战争虽然并没有取得足够的战果,但是具有重要的政治和战略意义。卫青凭借此战之功,被封为关内侯。
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卫青率3万骑兵出雁门,李息出代郡反击匈奴,得首虏数千,完成了歼敌有生力量的目标,获得全胜,益封卫青3800户。
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卫青、李息率军出云中向西至陇西,击走匈奴楼烦、白羊王于河南(今内蒙古河套黄河以南),得胡首虏数千,取河南地。卫青因功封长平侯。
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汉武帝命卫青率6将军,一举歼灭匈奴右贤王主力。汉武帝使使者至塞,在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益封8700户,并封卫青子卫伉为宜春侯,卫不疑为阴安侯,卫登为发干侯。
卫青在对匈奴的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同时围绕在他身边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武将兵团。这个集团深受武帝信任和重视,由此拥有崇高的政治地位。
汉武帝元朔六年(前123),不满18岁的霍去病以票姚校尉的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票姚”一词形容骑射娴熟,霍去病在这一战中大放异彩。霍去病一再请战,汉武帝命卫青给霍去病800壮士归其指挥。这一年对匈奴的战争被称为漠南之战。
霍去病虽然没有指挥过战争,但是耳濡目染之下拥有非凡的战争智慧。他凭着一腔热血和出色的谋略,带领800精兵离开大军数百里,偷袭匈奴部队,斩首捕虏匈奴战士2028级。而且斩杀捕获了许国匈奴高官贵族,大胜而归。与此同时,卫青率领的6位将军,并没有展现出大汉风采,反而被匈奴打败。因此,霍去病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匈奴,其勇猛和取得的成果更显可贵,因此,汉武帝取勇冠三军之意,封霍去病为“冠军侯”。
初战便打下了赫赫威名,武帝对霍去病另眼相看,扶植栽培之意明显。此时大将军卫青势头正盛,武帝必须扶植一位同样能征善战的将领。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春,武帝任命霍去病为膘骑将军,率领万名精锐铁骑,从陇西出发攻打匈奴。此时的霍去病已经有了丰富的战斗经验,但仍没有指挥过大兵团作战。在这次战争中,霍去病的骑兵闪击战术获得了首次大兵团验证,结果每战必胜。霍去病指挥铁骑深入匈奴腹地,穿插迂回,在6天中转战5大部落,歼敌4万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经此一役,武帝相信霍去病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将领,他的军事能力已经足以匹敌卫青。
这一年秋天,霍去病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然而有部分匈奴人不愿投降大汉,恐将生乱。霍去病冲入匈奴军中,斩杀哗变匈奴人8000人,降伏了余下的4万多人,带领他们归汉。汉朝由此控制了河西地区,使得汉朝可以与西域取得联系。匈奴人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武帝决定彻底消灭匈奴主力。负责这次战争的正是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而此时霍去病只有22岁。武帝命卫青和霍去病各率领5万骑兵,步兵十数万,深入大漠寻找匈奴主力。
这次决战成就了霍去病在历史上的地位,其突袭战术达到了新的高度。他率领机动性极强的骑兵部队,迂回纵深,穿插包围,寻找敌人相对薄弱的环节,然后给予对手毁灭性打击。为了增加机动性,霍去病的部队以骑兵为主,同时舍弃辎重,取食于匈奴,这是对传统战术颠覆性的试验。此战中,霍去病深入匈奴境内2000余里,俘获屯头王、韩王等3人,俘获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斩首70443级,而自身损失不过十之二三。同时“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封”是祭天大礼,“禅”是祭祀地的礼仪,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禅祭天,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祭祀大地。这在心理上彻底瓦解了匈奴人的斗志,从此匈奴在漠南的势力被一扫而光,匈奴单于逃到漠北。此战改变了汉朝对匈奴战争中的守势状态,一举打败匈奴,从而保证了整个北方地区的安全。
汉武帝在建元二年(前139)罢太尉之位,元狩四年(前119)设置大司马之位。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因功劳甚大,加封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汉武帝时期的大司马代替太尉之权,但是没有印信也没有加绶,是官上的加官,其地位高低要靠所加将军的地位来体现。
此时霍去病的俸禄和地位已经和大将军卫青等同。为了表彰其功绩,汉武帝又划定5800户增封霍去病。和霍去病一起出征的将领,都得到了相应的封赏。霍去病兵团已将成为外戚中非常有势力的一股政治力量。
卫子夫在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生下了皇子刘据,因此被立为皇后。6年之后,刘据被册封为太子,成为大汉王朝的法定继承人。至此,内有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外有以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和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为首的外戚势力。此时的卫霍两家已经拥有了庞大的势力,史称卫氏“贵震天下”。当时天下传唱一首歌谣:“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
卫霍势力之所以如此庞大,和武帝时期开始孕育的中朝制度有很大关系。西汉初期丞相为百官之首,拥有的权力很大,甚至能够成为制约皇权的存在。当解决了诸侯王和功臣,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将目标锁定了丞相。为了抑制相权,汉武帝设立中朝,使之形成中朝和外朝对立的局面。武帝利用中朝瓜分和夺取外朝的权力,使皇帝的意志能够更方便地贯穿到执政当中。
中朝由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组成的参谋、决策机构,可以出入宫禁,随时为皇帝出谋划策。这个机构直接接受皇帝指挥,能够充分体现皇帝的意志。与之对应的就是外朝,是由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行政机构。皇帝故意将其排挤出核心权力圈,因此中朝设立后,丞相的作用和权力下降,由此制约了相权。
中朝官地位最尊崇的是大将军。霍去病被封为骠骑将军,其地位与大将军等同,属于同一级别,他们的地位甚至在丞相之上。汉武帝时期的大将军、骠骑将军虽然职位尊崇,但是在武帝时期只是纯粹的军事长官。卫青和霍去病也自知权势滔天,因此非常自觉地尽量不参与朝廷大事。
随着政局的发展,大将军的职权逐渐增大,其权柄逐渐凌驾于宰相之上。而大将军一职多由外戚担任,这就为外戚干政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外戚以大司马、大将军身份成为中朝领袖,参与朝政大事,与闻封奏,控制外廷,权倾天下。外朝丞相权力的削弱,中朝大将军权力膨胀,得以使外戚权力达到顶峰。
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身份受遗诏辅佐昭帝,霍光得以决策所有政务。借助中朝制度,外戚霍氏在长时间内权倾天下,任免百官,甚至废立皇帝。
霍光入长安
霍去病的母亲是卫子夫的姐姐卫少儿,他的父亲名叫霍仲孺。霍仲孺是平阳县的小吏,年轻时曾在平阳侯府上当差。他在平阳侯府上时,和一个名叫卫少儿的婢女交好,很快两人便互生爱慕之心。他们生了个儿子,就是霍去病。霍仲孺后来离开了平阳侯府,也就和卫少儿母子失去了联系。霍去病是以一个私生子身份出生的,虽然出生在高门大户之中,但是他的童年过得非常艰难。卫少儿后来下嫁给一位姓陈的人家,但是霍去病的私生子身份并不能使他们的生活得到多大改善。
谁能想到卫少儿的妹妹卫子夫竟能被皇帝看上,被带进了宫里,卫氏一门得以飞黄腾达。霍去病也因此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年纪轻轻就做了官。做官之后的霍去病时刻想着找到自己的父亲。虽然是私生子,并因此饱受生活的磨难,但是他并不因此怨恨父亲。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的夏季,霍去病已经取得了常人无法取得的成绩,也获得了崇高的地位,他便要去寻找自己的父亲。
这天平阳县里的达官贵人都听说朝廷有位风头最盛的将军,要莅临此地,因此都到郊外去迎接。霍去病没有理会殷勤的县中豪杰,反而询问有没有一个叫霍仲孺的人。霍仲孺非常不起眼,虽然也是官吏,但是他这种小官吏多如牛毛。县中有人认识霍仲孺,便向霍去病禀报。霍去病获得了父亲的消息,不再理会众人,带领着手下便去寻找父亲。
霍仲孺得知有位将军寻找自己,不禁暗自捉摸,自己确实有意无意间得罪过一些人,但是万万不会和一位将军有交集。心烦意乱之际,他只觉要大祸临头,即便是想要逃走都不敢。
霍仲孺只听得自己的上级在门口喊道:“霍仲孺,将军到了,还不快来迎接。”
霍仲孺闻听此话,心中一阵乱颤。就在迷离之即,只见一位金盔金甲的大汉将军跪在了自己的面前。只听这将军道:“孩儿见过父亲大人。”
不但霍仲孺愣在了当场,县中官吏豪杰们也愣住了。霍仲孺哪敢认下这个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做自己的儿子,急忙道:“将军何出此言?”
霍去病道:“您是否曾在平阳侯府当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