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萧何——万世之功
从地方小吏到帝国宰辅,在萧何的血液里,有一种叫“理想”的东西在流动。
在一个王者后代永远为王、三公后代永远是贵族的世界里,卑微换来的永远是卑微,勇气才能赢得胜利和别人的尊敬。萧何不是跪拜的人群中最先站起来的人,但却是站到最后的人。萧何经历的是一个有关反抗的故事,同样是一个有关宿命的故事。当困苦袭来,神仙和皇帝都不足依靠时,能依靠的就只有自己。
终于站到了人生巅峰,然而抬眼望去,山峦重重。直到此时他才知道,所谓的成功只不过是刚刚开始。建设一个帝国比创造一个帝国要难得多。后世人永远只愿意去看功劳簿,而不愿去翻看成功者艰辛的时刻。
第一节失落的帝国
秦朝的强大是空前的,凭借高质量的兵器和先进的制度,其他的国家接二连三地被其吞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帝国,却在最强大的时候分崩离析,令人无限唏嘘。
封建制改革让秦国能够集中全国的力量完成以往不可能完成的事,然而,当帝国的统治者昏庸无道的时候,人民则成为最直接的受害者。国家的兴盛与否,人民生活的和谐与否全部系于一人之身。
强大的秦王朝无能的第二任统治者,将国家带向了毁灭。人们为了生存,用自己的生命做筹码,进行了一场豪赌。输的一方挫骨扬灰,赢的一方封王拜相。秦王朝输了,萧何赢了。
有思想的小吏
秦始皇横扫六合,威震八方,但是他建立的帝国更像是一座空中楼阁。秦帝国的一个普通农民,在一个名叫大泽的乡村,举起手中的木棍,喊了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于是顷刻之间,帝国坍塌、社稷覆灭。陈胜王的呼喊被完美地实践,在秦汉的王朝更迭中,普通人第一次尝到了封王拜相的滋味。大汉王朝之中,多数开国元勋不过是普通人。汉高祖刘邦农民出身,而被汉高祖称为“开国首功”的萧何也不过是一个小吏。
萧何的出生时间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我们不得而知,他去世于公元前193年,泗水郡沛县丰邑人。秦朝沛县在今天徐州市西北、江苏与山东交界的地方。战国时代,沛地属于宋国边陲,南面与楚国相邻,东面和齐鲁相邻,西面又与韩国、魏国距离很近。宋国处于大国的包围中,常常成为大国争霸的战场,沛地更是兵家必争之地,连年征战。沛地人对战争不陌生,所以不惧怕战争,他们能更清楚地认识到战争的作用。此地百姓迁移流动频繁,虽然生活困苦,但是在频繁接触各国的过程中增长了见识。后来楚国占领了沛地,因此沛地深受楚文化的影响。秦国消灭楚国之后,沛地被纳入其版图,并依照郡县制的原则在沛地设立县制。
周王朝时期,天下实行土地分封制,天子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土地分封给大夫,大夫再将土地分封给士人,拥有封地的人需要向上级缴纳一定的供奉,并肩负护卫上级的职责。分封制是周王朝的根本制度,而秦国则使用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土地制度的改革可以看作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标志之一,拥有封地的贵族势力被削弱,而拥有土地的土地主和农民则逐渐开始掌权。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不再将土地分封给有功的大臣,而是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或道,县下设乡,由中央王朝直接任命官员管理。郡是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行政单位,设立郡守、郡尉和郡监,郡守下设郡丞作为郡守的副职。郡守负责行政工作,郡尉负责军事,郡监负责监督监察工作,这套郡级行政制度是和中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制相对应的。
郡下划分大小不等的区域为县,县不对中央政府负责,而是对郡级长官负责,是相对独立的环节。县最高的长官是县令,负责全县的政务,向郡守负责。辅佐县令的是县丞和县尉,县丞负责司法和政务,县尉则负责缉捕盗贼等职责。丞和尉被称为长吏,斗食、佐吏这种更低一级的官吏被称为少吏。县更下一级设立乡、里和亭。乡、里是行政机构,亭则是治安组织。每亭相隔十里,遍布城乡,主要负责治安和缉捕盗贼。
当时秦国的制度是没有军功不得受爵,而拥有爵位后就能担任各级官吏了。但是有军功的毕竟是少数,况且有军功也不代表有行政能力,如果不能通过考核一样不能长久担任官职。所以,一些有财富并且有一定文化的人通过考核就能担任官吏了。
萧何的家庭背景我们不得而知,但应该在当地拥有一定的财富和地位,这是成为官吏的基本条件之一。《汉书》中说他“以文毋害为沛主吏掾”,萧何的文化水平比较高,非常熟悉政令,并且行政能力非常强。“主吏掾”相当于县长秘书的角色,应该算是“长吏”了。能够被任命担任主吏掾无疑是对他的肯定,同时也说明他必定深受县令信任。
以萧何的能力,担任主吏掾的职务是绰绰有余的,他曾有机会获得更高的职位。
泗水郡郡监御史曾经在沛县任职,见萧何文笔流畅,处理政务有条不紊,便举荐他担任更重要的官职。萧何曾经在泗水郡任职一段时间,协助郡守和郡监御史处理一些日常政务。在此期间,萧何的行政能力得到了发挥,他的谨慎、博学获得了同僚的一致好评。于是,郡监御史打算将萧何举荐给朝廷,让他到咸阳任职。
然而,这次萧何却坚辞不受。并非他不想担任更大的官职,而是他已经看到,这个国家虽然表面上强大无比,但其实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秦国统一天下后,实行了一系列高压统治的政策。首先将天下所有兵器全部收集起来运到咸阳。这些兵器全部被融化掉,铸造了12个巨大的铜人。这就让天下无兵器可用,即便有愤怒的民众,也掀不起波澜。
秦朝建立后,朝廷内部又掀起了一场师古还是师今的争论。当时,诸子百家仍然活跃在政治舞台上,他们的学术思想干扰了秦国的统治。他们并不认同秦国的制度,于是便千方百计地恢复周朝的分封制。这些做法引起了法家学者和秦始皇的不满,因此引发了大规模的焚书运动。文化上的高压政策,似乎对维持统治有利,事实却是加速了政权的灭亡。读书人敢怒不敢言,但是已经和秦朝的统治者离心离德了。
人民感受最深的是沉重的徭役负担,男子17岁就要“傅籍”成为需要肩负徭役的人。他们每年要为县或郡承担一个月的徭役,其中一半是土木工程或其他劳力,这种徭役是“更卒”。在他们的一生中,还要为国家服一年“兵役”和一年“力役”,合计两年。兵役就是成为军人,为国家出战或戍守边关;力役则是修筑宫殿和长城。这只是法律规定的时间,而秦朝大规模地兴兵和修建宫殿长城,则需要大量的徭役人口,正常徭役不能满足之后,就会千方百计增加人民的徭役负担。百姓被征发徭役,就像上刑场赴死一样,死亡率达到了十之七八。徭役制度惹得天怒人怨,人们已经受够了秦朝的暴政。
萧何虽然只是一名基层官员,但是却对这个国家的现状看得非常清楚。他知道秦朝的统治不可能长远下去了,所以不能在咸阳担任官职。一旦天下生乱,沛县的地理优越性就能展现出来了。
英雄不问出处
萧何的政治眼光独到,在识人、认人方面也独具慧眼。他和人相交不在乎其身份地位,只看重其能力、人品。他的朋友中有沛县狱掾曹参,另外还有在沛府养马驾车的夏侯婴、屠夫樊哙、平民周勃、亭长刘邦等。萧何和曹参是长吏,夏侯婴和刘邦是少吏,樊哙和周勃是穷苦大众中流氓式的人物。
刘邦这个人在当时可以算得上奇葩了,虽然他出身低微,不事劳作,但却总能左右逢源。帝王出生总要有种种异象,刘邦出生时也不例外。据说他的母亲有一天因事外出,要走很长的路,感觉有些累了,就靠在湖边的一棵大柳树上睡着了。刘母梦到一个神人和她交媾,后面的事情就不知道了。
刘邦的父亲刘公见刘母很久没回家,便沿途去找刘母。此时天气没有一点变化,但是刘公却看见刘母周围云雾缭绕,其间更是电闪雷鸣,好像还有一条龙在里面翻腾。过了一会儿,云雾消散,刘公赶紧跑到刘母身边。此时刘母还在睡觉,他叫醒刘母后,问起刚才的情况。刘母只说梦到了一个神人,其他事情都不知道。刘公听后暗暗心惊,只好带着刘母回到家中。
不久,刘母就发现自己怀孕了。怀胎十月,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孩。这个孩子鼻子很高,长得很像龙,左腿上有72颗黑痣,贫苦人家生得麟儿自然是万分欢喜。
刘母之事虽然载于正史,但这是不可能的。无非是想表达天命所归、君权神授的意思。当然,也有可能刘邦不是刘氏后代,而是他的母亲外遇后生下的。
刘邦本名刘季,他在家中排行最小,所以称为“季”,和李老二、刘老三之类的称呼没什么分别。刘邦称帝之后,觉得这名字实在不雅,才将刘季改为刘邦。
长大后的刘邦聪明伶俐,胸襟开阔,宽厚仁爱,什么事都不放在心上。可是刘邦不爱干活,这让家里人非常无奈。他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在大街上溜达。虽然他的哥哥们不以为意,但是两个嫂嫂慢慢就不愿意了。刘公也觉得这样不是办法,索性让3个孩子分家。刘邦仍旧不在乎,饿了就到哥哥家吃饭,虽然嫂嫂不太愿意,但是碍于情面也不好说什么。
不久,刘邦的大哥去世了。大嫂拖儿带女,生活着实不易。刘邦也不管人家嫌弃与否,仍旧每天去大嫂家吃饭。有一次,刘邦呼朋唤友到大嫂家吃饭,大嫂想到自己孤儿寡母本来就不容易,还要管小叔子的朋友们吃饭,不禁落下泪来。她见刘邦来后,故意刷锅洗碗弄出响声,意思是我家已经吃完饭了。刘邦看到墙角还有不少饭菜,也明白怎么回事,长叹一声便离开了。刘邦称帝之后,封大哥的儿子为羹颉侯,“羹颉”的意思就是没有饭了。
虽然好吃懒做,但刘邦的一句话却让萧何震惊不已。有一次,刘邦到咸阳服徭役,有幸见到始皇出巡,他看着威风八面的秦始皇,不禁叹了一口气说道:“大丈夫生当如此!”这句话充满了羡慕的口吻,可能很多人说过,但是能将之变成现实的却只有刘邦。
刘邦虽然生性豁达,放荡不羁,却经常表现出豪侠仗义的气概,这也是很多人喜欢和他交朋友的原因。萧何非常赏识刘邦,决定给他安排个职位,于是便推荐他当泗水亭的亭长,没过多久刘邦就通过了考核,正式上任。
亭长的级别相当于现在的村长,负责10里之内的事务,如治安警卫、缉捕盗贼、治理民事,等等。工作完成得好是其义务,出现纰漏就是亭长的责任了。
虽然事务繁多,但是亭长是没有薪资的,只是拨给一块田地,由官府派人耕种,收成如何,只能看上天的意思。若有事外出或需要花销,就要向县中长吏要钱,每名长吏要给300钱。一个没有什么地位的亭长向长吏要钱,其难度可想而知。刘邦在当地还算有些名声,倒也没有什么人为难他,他每次向长吏要钱,都能要到手。萧何知道他生活艰难,每次都多给他200钱,这份情意刘邦一直记在心里。
刘邦能够被吕公赏识,娶到他的女儿吕雉,与萧何也有一定的关系。
萧何深受县令的信任,大小事务都交代给他处理。县令的好友吕公为躲避仇家从单父县来到了沛县,县令非常高兴,决定邀请县里的豪门为吕公接风,便命令萧何筹备宴席。吕公名父,字叔平,家里有些财产,会看相,热衷于结交豪杰。他有个非常漂亮的女儿吕雉,认为她一定能嫁个好人家。沛县县令对吕雉素来有好感,之所以隆重为吕公接风,也有讨好吕公,让吕公将吕雉许配给自己的意思。
县令邀请,并且在府衙设宴,县里面稍有头脸的人物都来了。纵使不认识吕公,也要给县令面子。既然来赴宴,自然就不能空手,礼物礼金是不能少的。
有这种热闹,刘邦是不能错过的。但是他去酒肆喝酒都要赊账,哪有钱送礼呢?即便是有钱,以他的性格也不会轻易拿出给县令当贺礼。刘邦来到府衙的时候,宾客已经到了大半。宾客们少的礼金数十钱,多的上千钱。萧何对宾客们说:“礼金不足一千钱的,请坐在堂下。”
刘邦见是萧何负责宴会,便计上心来,他对负责统计礼金的门房说道:“泗水亭长刘季贺万钱。”门房听到后大吃一惊,高声喊道:“泗水亭长刘季贺万钱。”萧何听到后,知道刘邦根本没有钱,纯粹是来骗吃骗喝的,但是这时刘邦已经被门房带到堂上了。
吕公会相面,见到刘邦的相貌后,更加看重,便起身到门口去迎接刘邦,邀请他坐在上座。萧何担心刘邦被识破后下不来台,便走过来对吕公说:“刘季这人好说大话,很少说到做到。”这样说不但提醒了吕公,也是为刘邦找到个台阶下。刘邦却不以为意,大大方方地坐在了上座,喝酒吃肉,泰然自若。
宴席中,吕公和刘邦交谈甚欢。虽然刘邦一直在吹牛,吕公也从他的话里猜测到了他的真实情况。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宴席结束后,吕公马上对刘邦说:“我从小就喜欢为人看相,看的面相非常多,没有谁的面相比你的更好了,我打算把女儿吕雉许配给你。”
刘邦这时候已经40岁了,好吃懒做的名声在外,没有哪家愿意将女儿嫁给他,能够娶到吕公的女儿自然非常高兴。刘邦的父母也一直为这件事操心,得知有人肯将女儿嫁给儿子,两老简直乐得合不拢嘴。
吕公的老婆知道丈夫将如花似玉的女儿许配给了乡下一个40岁的流氓,又哭又闹,对吕公说:“你说这个女儿以后会嫁给贵人,沛县县令多次想要娶吕雉,你都不答应,怎么就让女儿嫁给刘季呢?”吕公坚定地对老婆说:“这事不是你能知道的。”执意将吕雉嫁给了刘邦。
如果不是萧何担任宴会的主事人,即便刘邦到了堂上也会被轰出去。从这个角度看,刘邦能够娶到吕雉和萧何是有一定关系的。
吕雉虽然不是美若天仙,但也是五官端正的妙龄少女,又是大户人家出身,彬彬有礼、举止有度,刘邦能娶到这样的女子为妻简直睡觉都要笑醒。吕雉丝毫没有觉得自己受委屈,无论是家里还是家外的事,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刘邦从不劳作,所以田地里的活也由吕雉来做,并且做得很好。
婚后,吕雉为刘邦生了个女儿,也就是后来的鲁元公主。又过了一年多,她又为刘邦生了个儿子,取名刘盈,也就是日后的孝惠皇帝。吕雉每天带着儿子、女儿到田地里干活,刘邦则安心当自己的亭长。虽然很辛苦,但吕雉也知道嫁鸡随鸡,从没有怨言,因此刘邦对妻子也是疼爱有加。
有一天,吕雉带着两个孩子在田里干活,一个老人慢慢走了过来。老人向吕雉讨要口吃的。虽然不认识这个老人,但吕雉仍然恭敬地送给老人一些食物和水。
老人吃饱喝足后,看了看吕雉说:“我会看相,夫人的相貌,定是天下的贵人。”吕雉听到很高兴,希望老人给自己的两个孩子看相。老人看了看刘盈说:“夫人之所以是贵人就因为这个孩子。”又看了看鲁元公主说:“这个女娃也是贵人呀!”
老人走后,刘邦到田里来找妻子。吕雉便将老人的话和他说了一遍,刘邦问:“那老人走远了吗?”吕雉说:“刚走一会儿,还没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