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到苏北去(1)
年轻人要勇敢地到风浪中去闯荡,许许多多的成功者
就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练出来的。
到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陶冶自己,升华自己,实现
人生的价值。
一九五八年二月十日,天刚蒙蒙亮,学院大门口围聚
着上百名师生,欢送去苏北支援农村教育事业的同学。
欢送的师生,一边帮去苏北的同学打点行李,一边互相倾诉
离别之情。
当满载二十二名同学的汽车缓缓驶出教育学院大门的一刻,
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流出了泪水。
这时辅导员笑着说:“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况且明年群英会
上大家不是又见面了吗?”
当汽车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外时,送行的师生们才三三两两
地散去。
“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理想”,这些在
五十年代的学生心中,不仅仅只是豪言壮语而是一片炽诚的赤子之心、
爱国之心。
去苏北农村从教,这是我们有志青年应尽的义务。
同学们都把这次获准去苏北办学校,视作一生中最大的骄傲和荣誉。
一路上,不论是在长江轮渡上还是车行驶在运河大堤上,
同学们都无心欣赏大江南北的自然风光,而总是聚在一起谈论着去淮市
办学的构想。
车过了长江,向北逐渐行驶到运河堤上,堤下的人烟越来越稀少,草房越
来越多,人们的穿着也越来越简朴。
田野里的农民正在拉犁春耕,有些农民在河边撂河泥,还有些孩子背着筐捡粪。
这些情景,对我直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来说,既感到新鲜,又感到震惊。
可近半个世纪前的学生,即使再如何艰苦,也不愿流露出自己的软弱和退却。
临离南市前一天,管高官号召鼓励大家:“把你们的青春献给苏北农村教育
事业吧!”
这些鞭策我们前进的话语,不时响彻在我们的脑海里,即使有短暂的动摇念头,
也会被那个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感冲淡
那天,在南市接我们的是一位淮市宣传部副部长。
人都称他为“王铁嘴”,他确实是一个很称职的部长。
他大概看出同学们的复杂情绪,因为车上人们都默默无语。
过了一阵他开始与我们拉起了家常,讲起了他自己的经历。
十四岁参加新安旅行团的他,在战争年代里一次又一次地和敌人斗争的故事,
并特意突出在艰苦环境中对人意志的磨练和革命的乐趣。
他的亲身经历,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
接着,他介绍了淮市的历史古迹,楚霸王庙、韩侯祠、关天培祠、梁红玉庙
等等,如数家珍。
他还有声有色地讲起了乾隆皇帝的御先生的历史,并说御先生的十四代后人
秦先生还健在,现仍为人民教师。
最后,他还介绍了伟人故居及他的身世、为人,并反复宣扬生活在伟人故乡
的人一定会感到光荣和骄傲。
这位解放战争的老干部,说话风趣,有说服力。
在行驶中,无形而有目的地对我们青年人进行了一次革命历史教育。
而这个古老的历史名城深嵌在我们的脑海中,激起了无限憧憬。
路上听了王部长的介绍,打破了沿途沉闷的气氛,支部书记不由带领我们唱起了
《歌颂伟大的祖国》。
三月十日下午四点左右,是我终身难忘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