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繁花似锦(1) - 北大文学课 - 刘玉民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北大文学课 >

第21章繁花似锦(1)

滕王阁诗

唐·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1],佩玉鸣鸾[2]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3]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4]外长江空自流。

【说文】

王勃(650~676),字子安,初唐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被并称为“初唐四杰”。其在文学上主张崇尚实用,一反当时盛行以上官体为代表的诗风。著有《王子安集》。

【解字】

[1]渚:水中的小沙洲。

[2]鸣鸾:佩戴在身上的装饰品。

[3]浦:水边,多用于水边的地名。

[4]槛:栏杆。

代悲白头翁

唐·刘希夷

洛阳城东桃李花[1],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2],更闻桑田变成海[3]。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4],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文锦绣[5],将军[6]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7]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说文】

刘希夷(约651~约679),字延之(一作庭芝),汝州(今河南临汝)人。上元二年(675年)中进士,善于演奏琵琶。其诗尤其以歌行见长,内容以闺情居多。后被人所害,死时年纪未到三十。大多数诗歌均已失传。

【解字】

[1]洛阳城东桃李花:代用乐府诗《董娇娆》:“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旁。”

[2]松柏摧为薪:松柏都被砍伐下来作为柴薪。

[3]桑田变成海:《神仙传》:“麻姑谓王方平曰:‘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4]红颜子:这里指少年。

[5]光禄:也就是光禄勋。文锦绣:用锦绣来装饰池台中的物品。

[6]将军:指东汉时期的外戚梁冀,他曾经任大将军一职。

[7]宛转蛾眉:代指青春年华。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1]。空里流霜不觉飞,汀[2]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3]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4]?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5]光不度,鱼龙潜跃[6]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7]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说文】

张若虚(约660~约720),唐朝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其诗作基本全部佚失,仅存两首流传至今,其中之一便是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

【解字】

[1]芳甸:长满花草的原野。霰(xiàn):原指雪粒,这里指月光下的花朵。

[2]汀:河边的沙地。

[3]青枫浦:地名,在今湖南省浏阳县。这里代指遥远的河岸。

[4]扁舟子:指那种浪迹江湖的游子。

[5]鸿雁长飞:暗含“雁足传书”的典故。《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比喻身在两地的人之间的相思之情。

[6]鱼龙潜跃:暗含“鱼传尺素”的典故。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里也是比喻身处两地的人之间的相思之情。

[7]碣石潇湘:泛指北方与南方。碣石,山名,在北方,出自曹操《短歌行》。潇湘,分别指潇水与湘水,都在南方。

古从军行

唐·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1]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2]入汉家。

【说文】

李颀(690~751),唐朝诗人,曾任新乡县尉,晚年隐居。其诗内容涉及较广,尤以边塞诗、音乐诗最为出名。其诗格调高昂、风格豪放、慷慨悲凉。有《李颀集》。

【解字】

[1]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来煮饭,晚上敲击用来打更。

[2]蒲桃:即葡萄。

人日寄杜二拾遗

唐·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1],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2]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预[3],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4]。龙钟还忝二千石[5],愧尔东西南北人!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