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明清魅力(2)
天地生人,都有一个良心。苟丧此良心,则人去禽兽不远矣;圣贤教人,总是一条正路。若舍此正路,则常行荆棘之中矣。
世风之狡诈多端,到底忠厚人颠扑不破;末俗以繁华相尚,终觉冷淡处趣味弥长。
【说文】
《围炉夜话》是一本文学品评著作,乃清代王永彬所撰。作者在文中虚拟了一个与至交好友在冬日里围着火炉畅谈文艺的情境,语言亲切、自然、易读。
病梅馆记
清·龚自珍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1],皆产梅。或[2]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3]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4]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5];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6]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7]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8],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9],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说文】
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一方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体,以束缚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镇压知识分子。本文写于1839年,正是鸦片战争前夕,作者托梅议政,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压抑、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作者要求改革政治,打破严酷的思想统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解字】
[1]江宁:地名,旧江宁府所在地,今在江苏南京。龙蟠:地名,龙蟠里,今在南京清凉山下。邓尉:山名,今在江苏苏州西南。西溪:地名。
[2]或:有人。
[3]欹:倾斜。
[4]固:本来。
[5]明:公开。诏:告诉,一般指上级告知下级。绳:约束。
[6]斫:砍削。
[7]夭梅病梅:摧折梅,把它弄成病态。夭,使……摧折(使……弯曲)。
[8]孤癖:特殊的嗜好。隐:隐衷,隐藏心中特别的嗜好。鬻:卖。
[9]重价:大价钱。
湖心泛月记
清·林纾
杭人佞佛,以六月十九日为佛诞。先一日,阖城士女皆夜出,进香于三竺诸寺。有司不能禁,留涌金门待之。
余食既,同陈氏二生,霞轩、诒孙亦出城荡舟,为湖游。霞轩能洞箫,遂以箫从。
月上吴山,雾霭溟,截然划湖之半。幽火明灭相间,约丈许者六七处,画船也。洞箫于中流发声,声微细,受风若咽,而凄悄哀怨,湖山触之,仿佛若中秋气。雾消,月中湖水纯碧,舟沿白堤止焉。余登锦带桥,霞轩乃吹箫背月而行。入柳阴中,堤柳蓊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霞轩著白裣衫,立月中。凉蝉触箫,警而群噪。夜景澄澈,画船经堤下者,咸止而听,有歌而和者。诒孙顾余此赤壁之续也。
余读东坡夜泛西湖五绝句,景物凄黯,忆南宋以前,湖面尚萧寥,恨赤壁之箫,弗集于此。然则今夜之游,余固未袭东坡耳。夫以湖山遭幽人踪迹,往往而类。安知百余年后,不有袭我者,宁能责之袭东坡也。
天明入城,二生趣余急为之记。
【说文】
林纾(1852~1924),福建闽侯人,作家、翻译家。著有小说集《京华碧血》,诗集《畏庐诗存》,笔记《畏庐琐记》,译作《恺撒遗事》《茶花女遗事》等。
曾国藩家书(节选)
清·曾国藩
方今天下大乱,人怀苟且之心。出范围之外,无过而问焉者。吾辈当立准绳,自为守之,并约同志共守之,无使吾心之贼,破吾心之墙。
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为文不求传。
阅陶诗[1]全部,取其太闲适者记出,将钞一册,合之杜、韦、白、苏、陆[2]五家之闲适诗纂成一集,以备朝夕讽诵,洗涤名利争胜之心。
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说文】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解字】
[1]陶诗:陶渊明的诗作。
[2]杜、韦、白、苏、陆:分别指的是杜甫、韦庄、白居易、苏轼、陆游。
少年中国说(节选)
清·梁启超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梁启超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说文】
《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动性。酣畅淋漓,多用比喻、对比,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人间词话》四则
清·王国维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