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大漠匪祸(中)
沙匪常年盘踞在大漠之中,以顺国与鞑靼在此处交界作为倚仗,打劫中原商队。
大漠人烟稀少,十分荒凉,沙匪们神出鬼没,究竟该由哪一方负责清剿是个很难掰扯清楚的难题。
游牧民族的历史十分悠久,从古时的匈奴,羯人,慢慢演变为后来的鲜卑、柔然,再到室韦、契丹。
与中原人相比,他们身形高大,体格健硕,几乎会走路的时候就开始了在马背上生活。加上他们是中原人口中“未经教化”的“蛮子”,女子不仅不用避讳外男谨守女德约束,反而常常参与到游牧、狩猎等重要的生产劳动之中,可谓全民皆兵,必要时人人都可以成为战斗力。
但居无定所的生活以及北方地区的恶略天气,还有落后的医疗等原因,导致他们的人口始终未能兴盛泛滥,生育力明显低于生活稳定安逸的中原汉人。
经过漫长的融合演变,最终发展成为如今的鞑靼。
鞑靼严格上来说并不是一个国家,而是各个部落的统称。
鞑靼人没有朝廷,也没有必须效忠国君及其后代的信念。他们信奉力量与胆量。谁的拳头硬谁就说了算,最强大的部落便是其余所有部落的领袖。
因此,鞑靼各部落之间也是大大小小的摩擦不断,谁也不肯服谁。
在他们眼里,中原人瘦弱无力,不堪一击,但是心思诡诈,阴险狠毒,却过着比他们安稳富足的奢华生活,这叫他们如何能够甘心?
中原人虽然大部分比不上鞑靼人的单兵作战能力,但狡猾的中原人会训练军队,而且军中的一些将领确实有些本领,能把弓马娴熟的鞑靼人打得落花流水。
鞑靼人不是没有打过抢掠的主意,奈何中原守军很厉害,十次里只有一两次能够得手不说,还要损失不少重要的生力军,实在是得不偿失。
况且泰和帝之前,中原与鞑靼互市,那些勤劳本分的鞑靼人还能靠自己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一时间,鞑靼与中原倒也算作相安无事。
可随着泰和帝的死,顺国朝廷内部就已混乱不堪,哪里还有工夫管这些北方的“野蛮人”?
渐渐的,那些原本零零散散靠偷袭打劫过往小规模商队的沙匪越来越发展壮大,慢慢成为大漠中一大祸患。过往商队人心惶惶,周围居民也不堪其扰。
男子几次进出大漠,惊觉沙匪的人数增加的飞快,残忍程度也是与日俱增,这更加坚定了他必须完成任务,并将这颗毒瘤连根拔除的决心。
第一个赶来的沙匪追得兴起,丝毫没有防备,骑着马跨过沙丘顶端的时候,冷不丁就被斜刺里伸出来的长刀刺进了肚腹。
男子动作极快,将手中的刀柄一翻再一拔,长刀被拔出来的时候竟将沙匪的肠子也带了出来。
沙匪茫然地低头看了眼肚子上的大洞,抬起头,喉咙里咕噜了一声,似乎是想说些什么,却只发出模糊不清的声音,人就从马背上掉了下来。
他挣扎着想要站起来,肠子混着鲜血流了一地,他也越来越没力气,就那么睁着眼咽了气。
马儿背上一轻,却并未停步,欢快的跑远了。
男子面无表情地看了眼沙匪的尸体,转过身回到沙丘背后开始等待下一个目标。
很快,又有两名沙匪冲了上来。
他们两人贪功心切,只想赶快追上猎物。头一个沙匪只觉眼前刀光一闪,身子还坐在马背上,头颅却已飞到了一丈开外,在沙子上滚了好几滚才停下来。
马儿又向前跑了几十步,死尸才倒下来,鲜血顺着马的身体滴下来,一落地就被滚烫的沙砾吸了个干干净净。
稍稍落后的沙匪虽然目睹了一切,可事情发生的实在是太快了,他也只是看见了,根本来不及反应。手刚刚摸上兵刃,就被斩杀了同伴的家伙一刀刺了个透心凉。
后面的两名沙匪见状,飞快滚下马背,抽出弯刀,一左一右向猎物逼近。
男子已将长刀从沙匪身上拔出,不慌不忙地甩了甩刀身上沾着的血,抬眼看了过来。
两名沙匪顿时一个激灵。那种冷漠的眼神,根本不是看活人的眼神,似乎他们在他眼里已是两具尸体。
二人对视一眼,知道今天碰上了个硬茬子,不由地握紧了手中的弯刀,却谁也不敢率先上前。
那人知晓两名沙匪是在拖时间等待后头的同伴,若是那样,对他来说十分不利,当下便提刀冲了上去。
左边的沙匪被他的气势所震慑,反应慢了一步,只勉强来得及举刀防御。兵刃相撞,溅起一阵火花。对方被他的力道震得退后两步,心下更是惶恐,已无心应战。被男子瞅准时机,一刀割了吼,并将他踹向另一边的同伴。
右边的沙匪猝不及防,虽然侧身避过,却被鲜血溅到脸上,下意识地抬手去擦,结果被男子一刀砍在手臂上,登时血流如注,弯刀也随即掉落在地。接着便觉颈上一凉,也倒在地上,与他那同伴团聚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