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叔侄争天下
第三章叔侄争天下
在古代,剑客对决最讲究的不是对方的剑术有多厉害,而是剑客身上凛然的气魄。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方多么地强大,剑术多么高超,即使明知自己不敌对方,也要勇敢亮剑!敢于亮剑,就算倒下又如何?失败又如何?
方孝孺与朱棣之间的对抗就是这样的一场战斗,方孝孺是忠义的化身、气节的化身,失败从对抗的开始就已然注定,所以,成功与失败都已经不是重点,重要的是方孝孺用自己的行动捍卫了自己内心的气节与操守。而这气节和操守,终将不朽。
改革的策划者
公元1398年,在祖父去世的第七天,22岁的朱允炆登上了皇位,成了大明王朝的第二位天子。
朱允炆像极了他的父亲朱标,仁慈爱友,宽以待人。从他的年号“建文”也可以看出,大明王朝在经历了太祖时“洪武”的崇武尚法,接下来要进入一个相对宽松的时期。即位诏书中写道“德惟善政,政在养民”,要“永维宽猛之宜,诞布维新之政”并“下明诏,行宽政,赦有罪,蠲逋租巨万计”。除旧布新,休养生息,教化百姓,是接下来建文帝即将要做的事。
建文帝不仅在政治上施行宽松政策,而且在人员的任用上也注重采用文官。当然只能是重新选拔任用官员,因为先帝时期的名臣宿将基本都已经被杀的杀,贬的贬,没有可用的人才了。
这一年的六月,方孝孺接到了诏书,要求他火速进京。
这一次,方孝孺终于迎来他人生的春天。
方孝孺进京后的第一个官职是翰林侍讲,这同他之前的从九品府学教授已经有了质的飞越。第二年,又升任侍讲学士。之后,恰逢朝廷上将侍讲学士和侍读学士合并为文学博士,方孝孺也成为正五品的文学博士。
方孝孺每天陪伴在皇帝身边,当皇帝遇到问题时都给予解答。本来建文帝就没有十分亲近的臣子,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加上方孝孺的修养和学识,让他和方孝孺一见如故,并且对方孝孺有着一份额外的尊敬。所以将他在朝廷上遇到的一些事也说出来和方孝孺探讨,久而久之,建文帝对方孝孺的依赖增加。方孝孺也继续了他的老师宋濂之前未竟的事业,只是这一次的学生不再是朱标,变成了他的儿子朱允炆。
不久之后,以方孝孺为代表的浙东士大夫们纷纷得以任用,进入仕途,方孝孺的表哥卢原质也被任命为太常少卿。
建文帝心中藏有治国救民的理想,希望能够改变先帝时的人人自危的局面,想要创造一个繁荣祥和的盛世图景。为了这份理想,在即位之初,他就大胆起用方孝孺着手进行改革。经过二人的商议和谋划,改革的内容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一、注重礼仪教化
建文帝和方孝孺在政治上的主张不谋而合,推崇礼仪教化,以德治国。在他们看来,严刑峻法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教化的使用上应该移风易俗,让人民知晓廉耻。法律的施行是为了教化人民,而不是为了惩治人民。宽松的法令改变了洪武年间紧张的政治空气,社会氛围日渐稳定、宽容起来。
除此之外,对于之前的冤假错案,建文帝进行了重新规定:“《大明律》,皇祖所亲定,命朕细阅,较前所改定,皇祖已命施行。然罪可矜疑者,尚不可止。夫律设大法,礼顺人情,齐民以刑,不若以礼。其谕天下有司,务崇礼教,赦疑狱,称朕嘉与万方之意。”对于洪武帝时被迫害的官员及家庭,都在慢慢平反,一些有才华的官员又被朝廷重新起用。
二、弱化君主专制皇权,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建文帝改变太祖时大权独揽的状况,接受方孝孺的建议,虚心听取群臣的意见,弱化皇帝专制皇权,实行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当时有一个特别明显的例子:一天早晨,皇帝因为身体有恙上朝晚了几分钟。当时朝堂上一些大臣已经提前到了,等皇帝到时,文武百官等了几分钟。对此,就有一位叫作尹昌隆的官员批评皇帝不守时。对此,建文帝没有震怒,反而是谦虚道歉,并且诏告天下,检讨自我。
很明显,这是改变洪武帝严酷统治的最佳实例,官员们开始明白,紧张了一年又一年的神经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
洪武年间,朱元璋实行的所有政策都是为了两件事:一是削弱相权,二是打击文官。这跟朱元璋的发家有着直接的关系,他是从下层的人民中起来的,几年的南征北战下来,凭借着武官或者说军事才华夺取了天下。艰难程度不必说,他提着脑袋打下的天下,文官几句话就能谋个一官半职,在朱元璋看来这无异于掠夺的强盗。
建文帝不同于他的祖父,他非常明白,想要改革或者通过政策治国,非常需要文官给予意见和对策,所以他下令提高文官的地位:首先将六部尚书从原来的正二品官职升为正一品,设立了居于侍郎之上的左右侍中,来让他们广泛的提意见,增加决策层的力量,这样对于年纪较轻的建文帝而言,可以参考更多的意见做出决策,使决策的稳定性增强。
三、减轻人民负担,惠泽于民
方孝孺的思想中很多是继承了儒家民本思想的。那么在建文帝改革中,着重改革的一个方面就是减轻百姓在洪武一朝沉重的赋税压力。方孝孺在之前的讲学途中深刻地认识到人民生活的艰辛,很多人因为承担不起赋税而选择了离开土地,成为游民。因此在改革时,减轻赋税就成为一项重要的内容。
改革的当年,也就是在公元1398年十二月,明确规定次年全国的田租减免一半。1399年的二月,又规定老年人可以免费获得米肉絮帛。1400年,建文帝下令按每亩地收一石的标准统一全国的土地税,同时也保持了财政收入的稳定。
在明朝,寺庙侵占农民良田的情况非常多,建文帝为此特意规定每个人占有的土地不得超过5亩,多余的要退回,分给百姓。
四、恢复井田制
在方孝孺的心中其实是有个天下大同的梦想的,在他看来,革除社会弊病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实行井田制。土地兼并和贫富差距是社会的顽疾,想要结束这种制度就得推行井田制。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从西周到明朝,前后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百姓的思想,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生产关系的井田制的实施只能导致社会退步,并不能有任何实际的成效。
综合由建文帝主导、方孝孺充当策划的这场改革,可以看出其改革的出发点是良好的。如果说方孝孺前期讲学是将仁义道德的思想传播出去,那么现在他是在借助建文帝改革的时机,也在一步步描绘自己的“理想国”。改革的图景是非常美好的,实行后,社会的风气已经有了极大的变化,皇帝在人们心中不再高高在上,变得可亲可敬。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建文帝的这场改革具有文人的理想色彩存在,如井田制的恢复,社会发展的车轮在不断地前进,将一个已经实施了几千年的东西恢复注定只能阻碍历史的进步,具有明显的落后性。
就在建文帝和方孝孺还忙于推行自己的改革时,靖难之役爆发了。这场改革也只能暂时中止了。
燕王的雄心壮志
刚刚建立王朝时,为了保证江山的稳固,朱氏王朝永续长久,朱元璋将自己的儿子们就分封到各个地方,成为藩王,拥有军事统治权,每位藩王的军队少则三千,多则上万。明太祖最初的想法是当外敌来入侵时,能够地方拱卫中央,群起而攻之。他没有想到内部藩王之间若是出现这样的问题该如何解决。不幸的是,这些事情就发生了。
公元1360年,当陈友谅正在大举进攻太平,战事紧张时,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位并没有什么身份的妃子给朱元璋生下了一个孩子,这就是朱棣。
从出生开始,历史就注定了朱棣要跟战争两字结下不解之缘,他生于战火弥漫的年代,最后也死于征战途中。
同他的哥哥朱标相比,朱棣的生活是艰难且不受重视的。他不能像朱标一样有东宫这样专门的辅导,也不能有宋濂这样的一代名儒、徐达这样的神勇大将做指导,如果说太子接受的是最好的教育,那么朱棣受的教育同哥哥相比,简直千差万别。
11岁时,和其他皇子一样,朱棣被封为燕王。17岁时,迎娶了徐达的长女,天子和当朝的大将结为儿女亲家,属于政治联姻。
身在皇家,对于“差别”二字有着更为特殊的感受,当朱标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时,朱棣只能受着周围人的冷眼旁观。这样的境遇之下,不甘为人后的朱棣明白自己想要活下去,想要有所作为,只能好好表现。
20岁,朱棣就藩北平。个在战火中出生的孩子自幼就对战争充满了兴趣。他喜欢弥漫在战争中的味道,甚至有些时候他还会觉得兴奋。他勇猛果敢,喜欢战略战术,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华。
朱棣早已对战争不陌生,当周围的兄弟还在努力学习孔孟之道时,朱棣正和将士们一起前进。尽管没有好的老师进行教导,但是不得不承认生活就是最好的老师。他时常向蓝玉、冯胜等学习作战。在战场上朱棣学习的不仅是战争的规律,作战的才华,过人的心理素质,还有成为一个军事家的意志和信念。
战场上真正说话的是武器,昨天还在一起的兄弟今天就已经成为一具尸体;昨天还具有优势的局面,明天可能就已经成为俘虏。成功和失败有时候就在一线之间,但处于战争中的人们却会成王败寇。战场磨炼的不仅是朱棣的意志,还有他的心智。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直在磨炼的朱棣等到了他的机会。洪武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90年,朱棣成了军队的主帅。接下来的战场、战争将朱棣的军事才华和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时,朱元璋命令燕王和晋王各自领兵前往北方,目标就是击败元代的丞相咬住和太尉乃儿不花。这里看出,当时的朱元璋对朱棣之前的军事才华并不是完全信任的。之所以分兵两队,就是为了看看兄弟两个哪个更胜一筹。朱棣怎么会不明白朱元璋的良苦用心呢?
接到任务之后,朱棣先是派出一些士兵到前方进行侦查,目的就是要确认乃儿不花的准确位置。找准了敌人的准确位置,朱棣带领着他的部队出发了。部队行进到北方时,正赶上大雪天气,当时四周都在飘着鹅毛大雪,温度骤降,部队前进起来缓慢也困难。
朱棣看在眼里,但是他明白,如果现在休息,就失去了斩杀敌人的最好时机,他果断地命令部队前进。这样的场景朱棣不会忘记,当年的蓝玉就是凭借恶劣的天气掌握了战斗的时机。在军事家看来,恶劣的天气并不是没有优点,最大的好处就是麻痹敌人的神经。当对方休息时,战争的主动权就已经悄然转移到了行动的一方。战争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攻其不备,朱棣抓住的正是这样的时机。
所以当乃儿不花被朱棣的军队围歼时,他正在烤火。见到朱棣的那一刻,他完全蒙了。投降已经成为唯一的方式,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朱棣竟然在劝降前还用好酒好菜来款待自己,如此一来,乃儿不花主动提出他会劝降咬住的军队。
朱棣的这个行动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将敌人拿下,轻松但是却包含了无穷的智慧在里面。
想要在朱元璋面前一展身手一直以来都是朱棣的心愿之一,他迫切想要用一场大胜来展示自己。
能屈能伸是英雄的品质,但是人世间最艰难的不是伸,而是屈,也就是适当的隐忍。当一个人迫切想要一个东西时,最痛快的不是结果,而是打败的一个过程、一个瞬间。当面对乃儿不花时,一举歼灭可以说是最快意恩仇的。但是,朱棣将自己的野心全部收起,将到手的荣耀低调处理,没有意气用事、快意恩仇,他选择了忍耐。如果说能够英勇作战叫聪明,那么懂得忍耐则是智慧。
小不忍则乱大谋,因为想要谋求更大的格局,所以他会将自己的野心暂时放到心底。一个30岁的年轻将领,具有这样的忍耐心,不能不叫人为其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