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刘瑾的末日
第二章刘瑾的末日
刘瑾死了。
在他大权独握之时,以千刀万剐的方式死去。这是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的。
可是他的末日还是这么毫无预兆地就来了。他在朝廷做宦官长达50多年,把持朝政长达5年,他曾经呼风唤雨,他曾经权倾一时,可是他还是倒了,以最残酷的方式———他被剐了3357刀,整整持续了3天。
到此,一个刘瑾的时代宣布终结。
朱谋反
公元1505年,刚刚15岁的武宗即位,年号正德。因为缺乏处理朝政的经验,皇权又高度集中,皇帝一人独握,身边又没有其他可以帮衬的对象,这些平时照顾他生活的宦官就成了他最亲近信任的人。他和宦官们厮混在一起,趁着这样的时机,太监刘瑾将朝政把持在自己手中。
正德五年,刘瑾想要摸清楚军民屯田的真实情况,就派出了多名御史前往各地区进行审查。审查的途中一些御史便同地方官员相互勾结,虚报田亩的数目,官员们还趁机向刘瑾行贿,捞取好处。这引起了当时戍边将士们和百姓们的不满。宁夏地区的这种矛盾尤为明显,大有激化的架势,而当时正好有异心的安化王朱寘鐇就利用这样的时机起事。
朱寘鐇,他的曾祖父庆靖王是朱元璋的第十六个儿子,在朱元璋时期,庆靖王被授予封王,就藩宁夏地区。朱寘鐇就是在公元1492年被封爵为安化王的。
年少时,安化王性情上残暴,野心很大。他早就对皇位虎视眈眈,渴望成为最有权势的人。曾经有一名算命先生说他会有天子之命,这着实让朱寘鐇大呼:“非常准。”之后,朱寘鐇丝毫不掩饰自己的篡位之心,对于皇位的野心更是明显。
朱寘鐇一直和宁夏地区的指挥周昂、生员孙景文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刘瑾的专横跋扈,给了朱寘鐇起事的机会。很快,他将周昂、孙景文请到府上,商议谋反之事。他们将这次谋反的口号定为了“以诛瑾为名,必成大事”。
接着,他们的计划开始实施,孙景文设宴邀请宁夏地区的众多官员。宴会中,孙景文就貌似无意地谈起刘瑾之事,之后,文武官员个个都是心怀不满,语言中多有愤怒之辞。但是碍于刘瑾的大权独握,很多人还是不敢太完全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孙景文意识到大家缺乏将整体的情绪控制的一个时机。见此,孙景文适时地激化大家,顿时,大家的不满被瞬间点燃了起来。接着他抛出了这次宴会的主题:起事,以清君侧。官员们也多有响应。
有了良好的开局,叛乱就开始了。这时候朝廷选派了一支卫队保护宁夏,由周昂统领。周昂第一时间将消息通报给了朱寘鐇。他们先是在宴席中间埋伏好士兵,接着设宴招待朝廷派驻的官员,包括巡抚安惟学,总兵官姜汉,少卿周东,镇守太监李增、邓广等。其中安惟学、周东推辞没有参加,其他人如约而至,他们没想到等待自己的是被杀的命运。之后周昂和王府里边的伏兵又到巡抚公署将安惟学、周东杀死。
杀人之后,周昂等人第一时间将官印抢走,劫掠库银,正式发动叛乱。
朱寘鐇这头将策反的目标选择了仇钺,仇钺内心非常坚定地表示不同意,但是表面上他并没有表现出来,给了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既没有同意,也没有反对,当时谋反热情极高的朱寘鐇却认为这是个积极的信号。
叛军入城之后,为防止仇钺反抗,先将他的兵权夺去。无奈之下,仇钺只能告诉朱寘鐇,自己身体有恙。朱寘鐇眼看不能策反仇钺,只能暂时将此搁置下来。但他并没有停下来,转而正式对外宣称自己为主,并且还将何锦、周昂等一帮人都分封了职务。还没有赢取任何的胜利,朱寘鐇就已经急切地封官,这种不成熟的表现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这次谋反的结局。
陕西总兵曹雄在得知朱寘鐇谋反的事情之后,及时行动,命令手下防守黄河,同时将渡河的船只提前扣留,防止叛军的扩张。
仇钺眼看着自己每天处于被监视的状态,于是将所有的行动都转入秘密状态下进行。他先是和曹雄取得联系,得知河东的船只、兵士已经被拿下,只要他响应曹雄,他们里应外合,拿下朱寘鐇就不是难事。然后他又以“征剿大军已经前来,命令兵士前去防守才是当务之急”为由成功将叛军的力量分散,这就使得朱寘鐇谋反的兵力大为减少。
四月二十三日,正好是郊祭的时间,朱寘鐇命令手下前往仇钺住处请仇钺前来参加。仇钺称病不出。接着,朱寘鐇又派周昂前来看望。仇钺听说消息之后就埋伏好士兵在官府内,待周昂进入之后将其逮捕。然后仇钺带领将士冲入朱寘鐇的安化王府,将孙景文等人杀死,抓获了朱寘鐇。然后用安化王的名义号令部下,将防河的部队撤回。朱寘鐇的部下何锦在战斗中逃跑,最后被郑卿抓获。曹雄在听到仇钺已经擒获朱寘鐇的消息后,进入宁夏。就这样,安化王的叛乱在18天之后就被绞杀。平定叛乱之后,朱寘鐇及其子孙等人皆被处死。
无论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宁王朱宸濠的叛乱还是安化王朱寘鐇的谋反,都是皇族宗室的犯罪。作为明代社会的一大顽疾,我们接下来就来分析一下宗室犯罪问题。
宗室,是指国君或者皇帝的宗族。通常以与皇帝的父系血缘亲属关系来确定是否列入宗室的行列。宗室最早来自于汉高祖刘邦。在汉朝建立之后,实行封国制,刘姓诸侯分封于全国各地。在汉武帝时,为了防止封国太大的问题,容许诸侯王将王国的土地分封给他们的子弟,这样一来,诸侯王的力量就被分割,势力也大大地被削弱,不再有能力同中央相抗衡。但是东汉时还是有刘璋等一批宗室手握重权。
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之初就从制度上进行了规定,防止宗室掌权。他不仅要巩固以朱姓为中心的中央王朝,同时还要通过藩国来拱卫朝廷。他采取的办法就是分封诸侯王,用地位和钱财来厚待宗室,但是还规定宗室不能有“治事”的权力,也就是说宗室们可以享有一切,但是唯独不能干政。
朱元璋将皇子册封为王,他的24个健在的皇子就以南京为中心,分封在全国各地,建立起保卫大明王朝的屏障。并且为了能够让藩王保卫中央,他还给予藩王军事权力,统帅少则三千,多则上万人的军队,拥有军事指挥权。在朱元璋看来,他的封藩可以很好地解决前朝屡次出现的被夺权问题。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随着诸侯王势力的扩展,诸王拥有的权力越来越大,军队人数越来越多,对朝廷的威胁也就越来越严重,外强中干的局面也就随之形成。
朱允炆在继承王位之后,发现皇叔们拥有重兵,感觉到威胁的存在,所以他采取了削藩的方法,但是削藩最终没有成功,皇权也被朱棣成功夺取。
朱棣在夺位之后,他为了不再重蹈覆辙,采取了更大力度的削藩。藩王手中的军权被剥夺,拥有的军队也大都被革除。宗室握权的情况得到了有效缓解,但是宗室的人数却不能通过剥夺的方式来解决。
在明初,王朝刚刚建立,宗室的人口比较少。但是到了正德年间,宗室就已经发展成为将近3000人。并且在嘉靖年间,宗室的人口更是发展成一万多人。藩王大多妻妾无数,子女以几何倍数增长。
宗室人口增长之后,产生的情况就是宗室的俸禄也大幅度增长。无论是诸王还是公主,都要按照人头数量供应。其中亲王,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匹,纱罗各百匹,绢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除此之外,还有马匹料草,宗室女子出嫁的嫁妆,合计算起来,对于大明王朝来说,着实是一笔非常庞大的支出。甚至到了洪武二十八年,朝廷就已经负担过重。后来,到了嘉靖年间,因为国家粮食数量的减少,朝廷开始大肆地削减一些地位低下的将军、中尉和一般宗室成员的物品供应。因为宗族人员没有其他的谋生手段,所以朝廷的供应减少对于他们而言意味着贫困。有一些宗室人员因为生活艰难,老幼不能生活者就开始沿街乞讨,或者转做流民,被饿死在路上者不计其数。
宗室人员的食物供应不够,一方面是朝廷的削减,另外一方面是宗室人员的不能自立。朱棣在即位之后,不仅进行了强力的削藩,并且还对于藩王的官制进行改革,要求王府成员不能在京为官。可以说王府官员进入仕途已经不大可能。
因为王府宗室地位的下降,宗室成员的教育成了一大难题。但是皇帝们并不以为意,官员们也不愿意到王府内进行教学,这时候只能选择一些能力较弱的人充当,造成的结果是王室成员的能力和素质大不如从前,违法乱纪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特别是在武宗年间,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在嘉靖时对于这样的现象进行了缓解,方式就是建立宗学。但是宗室成员进朝为官仍然是被限制的,所以宗室人员的谋反起事尽管没有大范围地爆发,但是一直存在着。
无论是前面燕王朱棣的靖难之役,宁王朱宸濠的谋反,还是朱寘鐇的起事,都是宗室人员的谋反起事。至于如何处置这些起事的人员,全由皇帝来进行评判。
朱元璋在1395年曾经对宗室犯罪的现象制定了处置的方法:“皇亲国戚有犯,在嗣君自决,唯谋逆不赦,余犯轻者与在京诸亲会议,重者与在外诸王及在京诸亲会议,皆取自上裁。其所犯之家止许法司举奏,并不需擅自逮问。”我们所熟知正德年间的安化王因为谋逆,被赐死,“诸子弟皆论死”,宁王朱宸濠被“诛之”。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四种方式进行处理。
一、发高墙
高墙墙外挖有水沟,防止罪人逃跑,明朝还特意建立了一支高墙军,同时在四角还设有门楼进行监视,以此来惩罚犯罪的明朝宗室人员。这种高墙其实就是类似于现在的监狱。
二、废为庶人
从身份上进行约束,我们前面提到宗室的人员没有什么特殊的求生能力,被贬为庶人的宗室人员最终的结果也是要么生活艰难被饿死,要么就最终被赐死或者被发高墙。
三、罚俸
并不是所有的宗室人员都会最终犯重罪被处死,有一些可能是比较轻的行为,对此处置的方式就是从俸禄上进行约束。
四、降敕责戒
这是一种象征性的处理,有点警告的处分,没有实质性的处分。
无论是怎样的方式和处置,其实本质上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一种调和,最终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甚至是一家一姓的统治得以永续。
安化王朱寘鐇被平叛之后,关于接下来如何处理边防事务的问题,朝廷开始了新一轮的人员选择。杨一清毫无疑问是最有竞争力的一个,因为他对处理三边事务有着丰富的经验,被朝廷官员推荐,再度起用,他被任命为三边总制,带领太监张永处理后续事宜。
三边总制
杨一清曾经三次任职三边总制。在西北驰骋20多年,可以说他具有非常丰富的军事管理经验,无论是军备的加强、民心的安定、边境的发展,他都颇有研究。他的一系列措施真正应用于实际中,维护了西北边境的安定,也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认可。
三边总制,是指负责宁夏、甘肃、延绥一带的军事事务,抵御外敌的入侵,维护边境的稳定。
这还要从明朝的建立说起。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势力范围主要是南部地区和西南地区。元朝的残余势力退到了长城一线以北,过起了游牧的生活,他们的势力横跨东西,东至呼伦贝尔,西至天山。北方游牧民族的好战性格在他们身上体现得一览无遗,他们并没有完全地放弃,而是时不时寻找各种各样的机会进犯明朝,对北部边境形成威胁。
我们可以梳理一下自明朝建立以来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和明朝的防御。
洪武帝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时多次和元朝的势力交手。在明成祖时期,朱棣为打击北元蒙古的残余势力,永乐十年之后,朱棣亲自开始了北征。随着年龄的增加,朱棣对北方边境环境愈加地不放心,北征的频率也大大加快,最终在第五次北征时病逝。但这一时期,占上风的还是大明。但是之后,明朝对于蒙古势力开始从积极的进攻变成消极的防御。
到了明英宗时,他也效仿成祖开始了御驾亲征之路。这一时期,游牧民族从之前缺乏统一的领导改变为由鬼力赤进行统一的领导,史称鞑靼。鞑靼的力量也已经远比之前有了增强,加上明朝的战略失误,连英宗也成了鞑靼的俘虏。之后,在土木堡之战中,明朝纵然准备了50万大军,仍然不敌对方,鞑靼的骑兵甚至一度进攻到了京城北京,大将于谦挺身而出,率军对抗,才最终打退了鞑靼的进犯。
这种局面在之后并没有缓解,而是在每位皇帝在位时都成为心头大患。明朝276年的历史,其实也是一部应对北方游牧民族进犯的历史,即使有了暂时性的缓解,边患问题一直都伴随于明朝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