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文臣统兵 - 帝国的智囊团·大明名相 - 志超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第一章文臣统兵

第三篇杨一清——出将入相

从明朝开始,云南也开始进行科举考试,录取文人。虽然比其他地区晚了800多年,但是藏龙卧虎的云南,仅仅大明一朝就出了257名进士,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青史留名。在众多的文人之中,有一位不得不提,他是唯一一位官至内阁首辅的云南人。

他的人生和一系列数字有着不解之缘。他前后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他为官长达50余年,曾经官至内阁首辅。他曾经任三边总制,处理边防和马政,又三起三落,人生跌宕曲折。他被评价为“出将入相,文德武功”,很多人将他和唐代的著名宰相姚崇相媲美。

他就是杨一清。

第一章文臣统兵

所谓文臣统兵,是指一些文职官员行使带兵指挥作战的权力。带兵作战一直都是武将的职责,但是统兵的文臣也并不少见,从春秋的孙武,到三国的诸葛亮、周瑜,再到宋朝的范仲淹,明朝的于谦、杨一清、袁崇焕等。在大明王朝,文官统兵不再停留在草创阶段,而是向制度化推进,成为明朝历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杨一清博学多才,可以说是文官的优秀人选,但是在出任武官、处理边防事务之后,他的军事才华也被一步步挖掘出来。

14岁的天才少年

很多人在谈到杨一清时,给予他的一个称号是“云南历史上的第一人”。

之所以这样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云南地处边疆,无论从哪个朝代来说,云南都是偏远荒之地,经济、文化和社会都起步发展较晚。当其他地区的人们已经开始了科举考试时,云南还未实施。直到明清之际,云南开正式开始科举考试。云南人才济济,根据记载,自明朝开始科举,前后培养出的文人进士多达上百人,然而在众多的读书人中,有一位官至宰相,成为很多云南人的骄傲,这个人就是杨一清。

二是杨一清的功绩也多被称颂,他出则为将,入则为相,他三次当选三边统帅,两次进入内阁当上首辅大臣,无论是从军事功绩、政治地位还是文学成就,他都是独树一帜的一位。《明史》中曾经这样评价他:“以才具入阁,于时政最通练,而性阔大。爱乐贤士大夫,与共功名”,“博学善权变,尤晓畅边事,然其才一时无两”。这样的杨一清在年少时,就已经显露出了不寻常的一面。

公元1454年,杨一清出生于广东化州,祖籍云南。父亲杨景在儿子身上寄托了很大的希望,“圣人出,黄河清”,他希望儿子能够像圣人一般净化明朝的社会空气,拯救江山社稷。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明朝的中期之后,宦官把持朝廷的政治,农民起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危机不断。在这样的状况下,人们的生活愈发地艰难,也就愈发向往一个清明富强的国家。

杨景在杨一清还在襁褓之中时,就已经开始了对儿子的启蒙教育。他教杨一清写字,哪知道两岁的杨一清竟然能够记住汉字,这让杨景十分欣喜,对杨一清的教育更加严格。之后,杨一清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年幼时就已经熟读四书五经,博览诸子百家的书籍。7岁时杨一清已经开始写文章,地方上的大儒们看后都连连称赞,夸奖有加。

从朱元璋时候开始,朝廷对于十分聪慧的孩子都会格外重视,翰林院就会在仔细的甄选之后,将这些神童或者有突出表现的孩子接到京城,由翰林院进行培养,经过锻炼之后,最终在长大之后选入朝廷为官。杨一清超乎一般儿童的聪颖和天赋引起了当地官府的注意,官吏们之前从来没有见到过如此聪明的孩子,他们认为如果让杨一清在当地读县学,纯属浪费时间,不如让他直接到翰林院进行学习。

于是,在杨一清10岁那年,他就被送入翰林院学习。很多进行翰林院学习的孩子都有着过人的天赋,翰林院的老师们听说这位杨一清天赋异禀,他们也想亲眼看看这个少年是不是像人们说的那样神奇。入学第一天,一位老师就出对考查杨一清:“杨花乱落,眼花错认雪花飞。”杨一清听完,不假思索地说道:“竹影徐摇,心影误认云影过。”老师听后,非常赞赏。

当时的成化皇帝也听说了杨一清很聪明,就在一次觐见时故意试探他,出了5篇诗赋,没想到杨一清没有丝毫的犹豫,略微思考之后,下笔胸有成竹,然后一气呵成。皇帝又临时出了一道对联让杨一清来对,皇帝的上联是:“一间茅屋两先生,聚六七童子,教《百家》、《千字》。”杨一清胸有成竹地说道:“九重金銮一天子,会十八学士,读《四书》、《五经》。”成化皇帝非常高兴,夸奖杨一清是“滇人善联”,并且当即就命令内阁派老师教导杨一清读书。

后来杨一清就师从黎淳。这位黎老师有着很深的文学造诣,在当时就已经有了“文豪”之称,能够跟随黎老师学习对于杨一清的文学素养的提高是极好的机会,杨一清自然倍加珍惜。他在学业上如鱼得水,用心学习,加上黎淳的悉心教导,使得杨一清在学业上的进步可以说是突飞猛进的。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这位少年尽管脸上依旧还显露着年少的青涩,但是在学业上却已经不同凡响。

之后杨一清的成长之路一路顺畅。14岁时,杨一清和父亲杨景同时参加了乡试,这一次,杨一清力压群雄,摘得乡试第一名的桂冠。这样的聪明才智使得杨一清的名声大震,朝廷中很多人都为之惊奇。18岁那年,杨一清登成化八年的进士,前途一片大好,不可限量。刚刚21岁时,他做起了京官,成了“中书舍人”。尽管年纪轻轻,就已经被各种赞誉包围,但是对于这些,杨一清似乎并不陶醉其中,他依然保持着初心,研究学问,潜心诗词,不仅对文学,而且对书法、围棋都很有研究,造诣颇深。我们前面提到过杨廷和的儿子杨慎,杨慎也是满腹才华,听说了杨一清之后,并不以为然,于是登门拜访,想看看杨一清的不寻常之处。见面之后,杨慎就将曾经困惑自己的很多学术问题拿出来和杨一清一起讨论。哪知道杨一清竟然对这些问题很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都一一进行了详尽的回答。杨慎听后都心服口服,崇敬的感情油然而生。

随着在朝廷上名声大震,杨一清人生美好而灿烂的蓝图也正在缓缓展开,迎接他的是更为跌宕起伏的未来。

管理马政

成化七年时,杨一清的父亲杨景去世。杨景之前曾担任广东化州同知,性格刚强正直,对于杨一清的要求极为严格。父亲对于杨一清来说影响巨大,特别是在学术研究和正直的性格上。

尽管杨一清从小就聪慧过人,但是他一直都保持着谦虚谨慎的为学态度,即使是在后来位居高位,十分忙碌时,他仍然能保持每天都读书写文,笔耕不辍,他的诗词歌赋、书法、考古等文学成就都造诣很深,颇有大家风范。

他的正直在后来的每个阶段都有体现。无论是在张璁改革时的仗义执言,还是面对刘瑾的骄横跋扈,杨一清都能够保持正直不改其志,以致后世史学家们对杨一清进行评价时说道:“虽宗室不能夺诸生之席,虽抚按不能扰课士之权。”因为正气凛然的性格,杨一清获得了“公且明”的赞誉。

父亲死后,杨一清悲伤不已。他的父亲在去世之后被葬在了江苏镇江,后来,年老之后的杨一清也回到了这里,为父母守墓,为自己养老。

在为父亲服丧完毕之后,杨一清重新回到了京城,做起了中书舍人,掌管写诰敕、制诏、银册、铁券等事务。

在之后,杨一清升任山西提学佥事,负责教育工作,之后又到陕西担任督学。从1487年到1497年前后相继的教育官员任职经历,让杨一清如鱼得水,有机会将自己的教育主张先后实施。教育的实施,有赖于当时社会的清明。

孝宗朱祐樘即位之后,他整理吏治,改变了外戚把持朝政的局面,同时起用徐溥、李东阳等贤臣,为成化时被贬的官员王恕等人平反,并重新起用。对于刑事案件,严格审核,慎用重刑。并且他在位期间广泛地听取大臣言论,奸佞小人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

经济上,因为政治清明带来的国泰民安,百姓专事农业生产,粮食赋税收入大为增加,从弘治元年到弘治八年,根据当时的统计,人口户数从9113630户增加至10100279户,粮食也从景泰、天顺时的2500万石增加为2700万石,达到了赋税收入的高峰。明孝宗自身性格宽厚,善于听取大臣们的意见,采取增加百姓福祉的建议,革除陋习,朝廷上君臣关系融洽,社会安定有序,开创了“弘治中兴”的局面。

政治经济的发展,带来的还有教育的发展。不同于以往,明朝除了官府创办的府县儒学之外,还有书院这种方式。如果说府县儒学的目标是基础教育,那么书院在教学的内容、方式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它们的储备图书异常丰富,专注于学术的深层次的交流和深层次挖掘,除此之外,书院还会对学生肩负着塑造人格、培养思想的责任。

在公元1496年,杨一清先后创办了正学书院、关中书院、绿野书院,请来了各方的名人学士前来讲学。在这里书生们和老师谈论着政治和文学,常常在课堂上争论得热火朝天,学术氛围异常浓厚。

他特意拜祭了张载的祠堂,将圣贤教育引入对学生的培养之中,鼓励学生们向张载学习,关心国家,关心百姓的生计和社会的发展。此外,他还制定书院的规章制度,使书院面貌焕然一新。

杨一清在办学途中倡导的“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学贵于有用”等思想,作为教育理念,表现在价值取向上,要求务实,真正地学有所用,将学识用到生活中。在思想上,他要求大家切忌空谈,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在治学风格上,他不要求学生拘泥于学习,最好的学习是身体力行。这些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为后世的读书致用的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基础。

因为书院在培养学术人才上有着官方府学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也就为他发现人才、储备人才打下了基础。他在书院倡导经世致用的学风,储备了大量的人才。

在教育上,杨一清总是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因为有了正确的引导,学生们多能够认真学习,最终很多学有所成,杨一清也成了名满天下的老师。

在几千年的教育中,西南地区总共出了四个状元,其中有两个就是杨一清培养出来的。后世流传的很多大家都出自他的门下,包括明朝心学的倡导者王守仁、文学家李梦阳等。

弘治十五年,兵部尚书刘大夏因为欣赏杨一清的才华,便把他举荐给了当朝的皇帝孝宗。孝宗见到杨一清后,视之为不可多得的人才,很快便授予他都察院左副督御史的官职,负责陕西的马政。

在古代,马匹是国家重要的交通工具,同时也是经济和军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明成祖对于马匹的重要性曾经这样说过:“古者掌兵政谓之司马,问国君之富,数马以对。”在长期的农业社会中,马不仅是交通运输的工具,在陆地运输、狩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军事作战同样离不开马匹,马匹的数量是衡量军事实力大小的重要指标。

陕西在明朝时处于和蒙古交锋的前沿,本身适合草场的生长、马匹的饲养。因此,在这里饲养马匹就成了历朝历代不成文的规矩之一。

马匹具有如此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就使得管理马匹的马政成为重要的内容。马政,是管理马匹的饲养与使用等内容的制度。明初,在北平、辽东等北方各地设置了太仆寺,进行马匹的饲养和管理。即使未迁都之前,京城在南京时,明朝的皇帝都没有放松对马匹的饲养和管理。在迁都北京之后,更是充分利用北方地区适合马匹饲养的条件,大力提倡养马。根据统计,陕西地区苑马寺总共设置了六监二十四苑,其中将马匹的饲养分为上、中、下苑三种,规定上苑饲养一万匹,中苑的数量为7000,下苑是4000。

当时的草场面积和养马的人数也在逐年攀升。但是在明朝中叶以来,发展农业生产,北方各类庄田的大量出现,就挤占了草场的面积。加上王公贵族争相进行土地兼并,加剧了草场面积缩小的局面,马匹的数量也迅速下降。但是这并不会由此减少蒙古的侵犯,他们在陕西和蒙古边境大肆地侵扰掠夺。马匹数量的减少影响的不仅是人们的生计,还有在军事作战中不能抵御外敌的入侵、形成有效的阻击,在战争中往往处于被动的局面。

为了获取马匹,在陕西等蒙汉交界的地方,汉地的茶叶极大地吸引了蒙古人民,很多人便用马匹换茶叶,开始了马匹和茶叶的交易。

但是,随着私自贩卖茶马的人数逐年增加,茶叶的连年丰收,曾经可以换取一匹马的茶叶随着马匹数量的减少,现在只能换取半匹马。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因为贩卖私茶的人数越来越多,但是马匹的数量却有了小幅度的下降,因此马匹的价格上涨,中央政府在换取马匹数量上花费的钱财越来越多,国库开支增加。更为严重的是中央政府因为马匹受制于蒙古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最终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国家处于危险之中。

眼看着马政的情况越发地糟糕,孝宗开始物色管理马政的人选。当时的兵部尚书刘大夏极力推荐杨一清。之所以选择杨一清,可能是出于这样的原因:一是之前杨一清也在陕西做官,对陕西的情况比较了解,所以他能尽快地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二是杨一清本身就喜欢军事情况,思维活跃,灵活机敏,喜欢对军事问题进行探讨,这样的人,无疑更能胜任马政这样的角色。

在弘治十五年的十二月,孝宗对于即将担任马政一职的杨一清进行了叮嘱:“尔须一甲,督委都、布、按三司能干官员,踏勘牧马草场,果有侵占者,即令退还。……但事关马政俱听约束委用,敢有抗违侵扰及权豪势要之人,欺公玩法,沮坏马政,应拿间者,径白拿问,应奏请者,指实参究。”孝宗对杨一清是寄予了厚望的,将大权交到杨一清手中,希望他能调兵遣将,驱逐鞑靼的进攻,一旦有人违抗命令,果断拿下。这可以看出孝宗处理马政的决心。杨一清听后,也是热血沸腾,他一直喜欢研究军事,这次终于有机会将军事大权掌握,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然是高兴不已。他表示一定会以全力来为国家效力,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即使付出身家性命,也在所不辞。

明朝的北方少数民族和明朝政府的关系比较复杂,一方面他们和边境的陕西等地区进行经济上的往来,人们的交往也非常频繁。另一方面,蒙古族因为经济的落后,经常侵扰边境,双方之间还经常发生军事上的冲突。

从明朝初年的时候,为了防御蒙古族的侵扰,安定边境的生活,明朝政府建立一条军事边墙,东起鸭绿江,西达嘉峪关,并且分别设置了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固原九边,以此来阻挡蒙古民族和他们的马蹄。

新官上任,杨一清先是将目标定为了整肃队伍。他一方面大力挖掘一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官员进入自己的队伍,同时也将那些贪污受贿、懦弱无为、作风散漫的官员大力地整除出去,将队伍里的人员进行了大换血。一批年轻有为、效率高的官员充实了杨一清的队伍。

杨一清发现官员们之所以无所作为,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因为马政官员的官阶很低,权力极小,官员们大多不喜欢从事这样的官职。渐渐地,像太仆寺、苑马寺这样的马政机构多半由一些贬谪官员任职。人们当时的评价是,任职马政的官员可能一生都没有任何的发展提拔机会,就只能坐等罢黜了。杨一清到任之后,一面调整任职官员,一面改善官员们的权势和待遇。并且规定,布政使、按察使二司与两寺官往来,依例迭为宾主。其座次为两寺卿在布政使、按察使之下,参政、副使之上;少卿在参政、副使之下,参议、佥事之上。如果治理有方的话,可以去京城任职或者就地提拔为巡抚、都御史等,官员的待遇也与布、按二司相同,无论从权力、地位还是待遇上,太仆寺、苑马寺官员都进行了提升,改变了官员之前不受重视的情况,也激发了官员勤于政事的热情。

接着杨一清一改明朝对于蒙古入侵的态度,每当蒙古的军队入侵时,杨一清都进行积极的防御抵抗,尽管不能一下子掌握战略的主动,但是有力的防御还是在一定程度上震慑了蒙古的嚣张气焰。“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一味地防御终究还是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处于被动的局面。杨一清想要做到的是对蒙古和陕西交界处的边墙进行彻底的加固和修整。他的措施是:修浚墙堑,以固边防;增设卫所,以壮边兵;经理灵夏,以安内附;整饬韦州,以遏外侵。自延绥到宁夏的边境上,都修筑了墩台,进行积极的防御。边墙修筑之后,陕西的百姓们再也不用像当初一样提心吊胆地生活了,一时间社会稳定,百姓也安居乐业起来。

解决边墙固然能够从环境上创造百姓的安定,但是从内部上来说,连年减少的草场数量有一部分就是因为王公贵族的侵占。如果不能解决这个乱侵占的问题,恐怕接下来尽管外贼不再骚扰,草场也会被蚕食殆尽。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