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强权的牺牲品 - 帝国的智囊团·大明名相 - 志超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第四章强权的牺牲品

第四章强权的牺牲品

因为和世宗政见不合,杨廷和最终被控制欲强的世宗清算,先是贬官,后是削职为民。

然而,历史同其他事物相比,明显的不同是:对于事物的评价标准,历史的事实是一种情况,人们的评价是穆宗另一种情况。尽管我们很多时候没法改变历史的事实,但是人们的评价却也很能说明问题。在穆宗隆庆年间,杨廷和被复官。历史的真相可能会一时被掩埋,一些人物可能会被强权所压制,但终究会穿越历史的风雨完全显现,这或许也正是历史的迷人之处。

胜负已分

嘉靖三年,之前被贬到南京任主事的张璁、桂萼等人看到现在时机成熟了,他们再次向世宗重提旧事,他们在奏疏中提道:“循名考实,称孝宗曰皇伯考,兴献帝曰皇考,而别立庙于大内。”

而这也正是世宗所想,目前他的地位已经趋于稳固,他知道,这场战斗又打响了,这次他的目标是赢,并且绝不退步。他需要帮助,很快便将桂萼、张璁等人从南京调赴北京,商议相关事项,并且在三月的时候下令将“本生父兴献帝、本生母兴国太后加称为皇考恭穆献皇帝、本生母章圣皇太后”,“并于奉先殿侧别立一室”,以尽其“追慕之情”。这一条内容让张璁、桂萼气愤不已,他们认为这表面上是礼官在帮助世宗强调自己的亲生父母,但是实际上却正是礼官们的一个圈套,他们就是用这种尊敬世宗的方式来糊弄世宗,看似强化,实际上单独说出“本生”二字就是弱化。

张璁、桂萼等人的意见很快就传到了世宗的面前,在六、七月份时,世宗将张、桂二人的意见汇总,明确了要删除前面提到的“本生”二字,这时候内阁大学士毛纪持反对意见,这让世宗十分不高兴。在张璁、桂萼两人重新被召入宫中后,他们形成了新的“议礼派”,而杨廷和等人受到了皇帝的打压。

在七月份时,一些官员再也沉默不住了,他们上疏反对皇帝的“去‘本生’”的行为,世宗将这些奏疏都留下,不回复。当时杨廷和的儿子翰林院编修杨慎站出来说道:“国家养士百余年,仗节死义,全在今朝。”杨慎的话鼓舞了很多官员,包括朝廷中的九卿、翰林、给事、御史等200多人,他们先是跪伏在左顺门,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劝谏皇帝不要执迷不悟。世宗先是命令宦官传旨下去劝退官员,但是官员们的意见是,只有皇帝的谕旨中恢复“本生”他们才同意退下去。世宗开始还比较平静,但是在先后劝了大家两次之后,大家还是坚持,不同意让步。这时候世宗再也忍不住了,他先是命令逮捕了为首的8人,然后又先后抓捕了丁汝夔等100多人。他接着又命令凡是参与的官员,四品以上官员夺俸,五品以下官员杖责,其中有16人被杖责致死。世宗将生父的神主从家乡安陆迁至北京,并且要求在上面上书“皇考恭穆献皇帝”,不再提前面说到的“本生”。

其实大臣们从一开始就不了解世宗,世宗的短暂妥协并不是认同大臣们的意见,只是在他自己的势力还不够壮大时暂时避其锋芒而已。只是他们不了解,他们面对的世宗从来就不是一个喜欢听从臣子意见的人,他认准的事情是不会轻易放弃的,现在群臣跪在外面,给他的感觉是想要威胁他,作为这场大礼仪中反对最激烈的杨廷和被免官,流放回乡。

杨廷和被免官之后,大礼仪的风波还在继续,当时随着张璁、桂萼等人因为站在世宗一边,很快就获得了提拔。这似乎给很多一心想要在仕途上往上走的官员提醒,他们明白想要实现自己的主张,就是要不断地迎合世宗的心思,世宗既然想要抬高自己父亲的地位,一些官员甚至要求将朱祐杬入太庙。

张璁、桂萼此刻站不住了,他们死活不同意。在他们看来,尽管世宗的父亲身份地位都比较尊贵,但是朱祐杬毕竟没有做过皇帝,既然没有做过皇帝,怎么能够入太庙呢?这是破坏祖宗规矩的大问题。张璁、桂萼等人提出的解决办法是为朱祐杬另外修建一处庙宇,称作“世庙”,这在当时获得了世宗的认可。但是固执的世宗即使现在同意了,也不代表将来会同意,终于在嘉靖十九年,世宗将父亲称为“睿宗”,并且给父亲做了非常高规格的一场仪式,可以说在这时候世宗的身份地位达到了顶峰。

这件事看似是一场以杨廷和为首的内阁大臣与嘉靖皇帝之间的纷争,却不知道,其实背后更是一场多种利益的纷争。以杨廷和为核心的老臣们,他们坚持捍卫传统的礼制。世宗一方呢,除了将自己的父亲的地位和身份提高,以此来提高自身家族之外,他还迫切地想要压制杨廷和一派,在世宗看来,皇权的主人现在是自己,杨廷和即使经验丰富,怎么能够替自己做主呢?如果这一次他听从了杨廷和等人的意见,那么就代表着自己的皇权要听命于内阁的权力。

支持世宗的官员们多是在朝廷中没有什么地位或者地位不高的人,他们之所以选择支持世宗,很大程度上是看到了张璁、桂萼等人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所以他们想借助这样能够支持皇帝的绝好的机会,来提高自己的地位。

杨廷和被免官之后,这场清洗还没有结束,只是刚刚开始,一些曾经支持杨廷和、反对抬高朱祐杬地位的官员相继被剥夺权力和官位。连继任的首辅蒋冕和毛纪也没能逃脱这样的命运,他们在世宗心中都带着一个“杨廷和同党”的标签,他们都先后被罢免。

嘉靖皇帝赢了,他用最残酷的方式向大臣们向天下昭示:“我朱厚熜才是皇权的掌控者,天下都是我的,我可以为所欲为,而任何想要改变这种局面的人,下场都不会太好。”之后的几十年,世宗看似不关心朝廷,醉心道教和方术,常年研究仙丹,无心政事,但是他却是有名的“英察之主”。朝廷里的一举一动都躲不过他的眼睛,尽管他已经常年不上朝,但是朝廷官员们却还是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正是凭借着“帝王之术”,世宗将权力牢牢地掌握在手中。

杨廷和之后的首辅之位前后几经易主。在成功地掌握权力之后,对于在大礼仪斗争的关键时刻站出来捍卫自己的张璁、桂萼二人,世宗自然是感激不已。按照当时世宗的想法,是将张、桂二人纳入内阁。但是当时的多种因素就注定了这样做自然是行不通的。首先,张璁、桂萼二人的职位比较低,他们在朝廷中属于新人,如果贸然将二人提拔得太快、职位太高,不足以服众。尽管他们年龄都已经不小了,等到资历够深时怕是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了。其次,在大礼仪中,文官集团受到了抑制,力量变弱,如果现在要提高张璁、桂萼等人的职位,势必会引起朝廷中的新的风波,这是世宗不愿意看到的。尽管他在大礼仪斗争中取胜了,但是他也累了,不想再为此继续引起新的危机。最后,这时候还有另外一个人物,对于内阁的职务一直高度警惕,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时任首辅的费宏。

费宏自然是看不上张璁和桂萼两人,觉得他们都是见风使舵的小人,不过是攫取了职位而已。这时候费宏就在张璁、桂萼二人进入内阁的道路上进行了各种阻拦。费宏不同于杨廷和,他是个心机比较重的人。在大礼仪时,杨廷和冒死进谏、寸步不让,同他相比,费宏显得温和许多。他从来不会和皇帝正面较量,而是选择缓和的方式劝谏。他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要捍卫理学,捍卫传统的礼制;另外一方面他还要保证自己在杨廷和之后坐上首辅的位子,为此他收起自己的锋芒,选择了冷静理智。但是世宗却并不喜欢费宏。在杨廷和之后,他坐上了首辅的位置,但是张璁、桂萼等人却经常在皇帝身边吹耳边风,散播一些关于费宏的负面消息。加上世宗自己的不喜欢,很快费宏就被逼着退位。这时候,张璁、桂萼两人极力举荐曾经用计谋除掉刘瑾的杨一清来做首辅。

张璁也以礼部尚书兼任文渊阁大学士的身份入主内阁,桂萼则是吏部尚书兼任武英殿的大学士。张璁、桂萼二人以为他们的权力已经大大地扩大,却不知道实际上这是一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游戏,无论是前面的杨廷和,还是张璁、桂萼,抑或是后面即将上来的杨一清,他们都不过只是这场游戏中的一个角色罢了,真正掌控这场游戏的是嘉靖皇帝。很快杨一清和张、桂二人的关系不如之前,最终在锦衣卫指挥聂能迁的事件中双方矛盾激化,事件并不大,但是双方却因此而大动干戈,一度闹到了嘉靖皇帝的面前。

嘉靖皇帝很明白孰轻孰重。在他心中,杨一清那是大将,是值得尊重的人,张璁和桂萼显然不能同杨一清相提并论,所以张、桂二人很快就被打压。但是时间不长,张、桂二人重新崛起,这一次杨一清没有能够幸免,很快杨一清也被打压,张璁成为新任的首辅。

首辅的位置向来就是朝中官员瞩目的重点,这时候有一个人对于首辅的位置也开始觊觎了,这就是夏言。夏言同张璁一样,也是在大礼仪中崛起的官员,也受到了嘉靖皇帝的喜欢。真正将张璁和夏言的矛盾摆到表面的事情就是分祀事件。

当时嘉靖皇帝一心都放在道教上,他不仅自己要成为一个好的道士,同时还想在朝廷中恢复“天地分祀”的古制。原来是天地合祀,也就是一起祭拜,但是到了世宗时,他想要在天坛建立圜丘坛,专门用来祭天。在北部建立方泽坛来祭地。夏言十分懂得如何揣摩皇帝的心意,其实这次皇帝是已经计划好了,想要告诉朝中官员,而不是真的去同大家商量。

见此,夏言忙表示同意。张璁却已经在不知不觉间从当初的“支持派”走向了“反对派”,自然是保守和固执己见,嘉靖皇帝想起了当年的杨廷和。但是之后张璁的方式就是派霍韬谩骂夏言,这让嘉靖皇帝十分地生气,不仅将霍韬投入了监狱,对于张璁也愈加地疏远,更加地亲近夏言。夏言的官位已从言官这样的七品芝麻官一夜之间升为了“侍读学士”,成为直接替皇帝办事的人。

嘉靖皇帝的疏远让很多朝中官员看清了皇帝对于张璁的态度,很快一些之前被张璁等人陷害过的人趁机向皇帝弹劾张璁。张璁在朝廷中的人缘的确是很不好,这时候帮助他的人少之又少,而文官不断向皇帝施压,使得张璁最终成为众矢之的。无奈之下,最终张璁选择了辞官。嘉靖皇帝一直都感谢张璁等人曾经的帮助,甚至在张璁病死之后还专门把张璁的谥号定为“文忠”。

杨廷和的是与非

在嘉靖七年,《明伦大典》修撰完成,这时候世宗又对在“大礼仪”中的官员进行了二次清洗,要求重定当年官员们的罪责。

这一次杨廷和被定为“罪魁”,并且被削官为民。第二年,杨廷和在四川新都县病故,享年71岁。在穆宗隆庆初年得以复官,赠为太保。

中国人喜欢在人死后给人盖棺定论,评价一个人的功过是非,下面我们就对杨廷和生前的是与非进行一番评价。

杨廷和前后在武宗和世宗两朝为官,其中有14年的时间是做宰相辅臣,这当中又有9年的时间是首辅。位置最高时,他将这个国家全部的使命一肩挑起,锐意改革,并且有很多令人称赞的建树。但是却又一朝因为不顺皇帝的心意,被贬官归乡,最终削职为民。

如果说洪武帝朱元璋时期做官是战战兢兢、朝不保夕的,那么在武宗时期为官就是最为费心费力的。

武宗是众多皇帝中有名的“顽主”,他的骨子里活跃着太多的不安分基因,皇宫朝廷的规矩对于他是最大的束缚,他如同青春期的叛逆少年一样,一心渴望突破束缚,寻求真正的自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武宗却对自己的身份并不喜欢,不知道这是他的幸运还是不幸呢?

大概每个失德的皇帝身边都有一位“镇静持重”的大臣吧,杨廷和就是这位“镇静持重”的大臣。当时的朝廷官员们对于杨廷和是非常地尊重的,梁储做上了首辅的位置,每当有事情时仍然和杨廷和商议。

如果遇上一位一心只懂得玩乐的皇帝,大臣该怎么办呢?杨廷和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他努力地处理自己的事务,他还会利用各种机会劝谏皇帝来安心朝政,可惜他对面的这位皇帝全然没有兴趣。这时候杨廷和的处境是可想而知的,纵然他有满腔的抱负,也只能是“委曲其间,小有剂救而已”。这该是怎样的无奈呢?皇帝不看重江山,作为辅臣的杨廷和只能小幅度地进行改革。即使他这样地用心,还是遭到了一些年轻书生的责问:“你都已经入阁这么久了,怎么却没有丝毫的建树?”杨廷和接见了这位书生,当着书生的面,他留下了愧疚的泪水,说:“我一定努力,不辜负你的期望。”

在武宗一朝,如果不是杨廷和等大臣的维持,大明王朝恐怕早已经不能正常运转,所以对于他曾经付出的努力,历史学家们多对此赞扬不已,特别是在武宗去世之后。

武宗去世之后留下的是个积弊深重的烂摊子,但是新的皇帝还没有到来,这时候该有多么地难以收拾是可以想象的。如若不是由杨廷和这样的性格镇静、经验丰富的大臣主持局面,会出现怎样的局面恐怕是难以想象的。

但是杨廷和却并没有慌乱,而是有条不紊地安排着,指挥若定,调动各方力量。太后这时候已经完全没有了主意,她请求杨廷和的帮助。杨廷和有礼有节地选择继承人选,最终不仅安抚了各方的力量,还将这样敏感的问题顺利地解决,其中的协调能力、考虑周到在当时的大明帝国无出其右。

武宗时期宦官专权的局面已经一发不可收拾,前后多位宠臣宦官作威作福,擅自专权,给王朝的发展带来了潜在的隐患。这样的局面杨廷和深有感受,他比任何人都明白,想要恢复大明王朝的秩序,需要做的就是将专权的宠臣带来的隐患消除。在王朝更迭时发生军事政变并不是没有过,“枪杆子里出政权”在混乱的年代更是颠扑不灭的真理。杨廷和团结宦官中的积极力量,一举粉碎了江彬一伙的叛乱局面,将随时面临危机的王朝从覆灭的危险中解救出来。

在世宗到来之前的37天里,杨廷和在将危机摘除的同时,他还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尽管杨廷和的改革的时间非常短暂,但是杨廷和的全部才华通过这场改革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对嘉靖一朝的贡献也为大家所熟知。发展农业生产,裁撤冗员,减少国库不必要的开支,这些措施的背后一直被忽略的一点,杨廷和是明朝中期第一个提出改革的政治家,这场改革不仅延续了大明王朝的生命,也从此开启了明朝中期改革运动的先河。

这一段时间应该算是杨廷和多年的辅臣生涯中最畅快也最光辉的时光,他终于可以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调动各方力量进行配合,不受皇帝的掣肘,不受宦官的干涉,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调度区划,他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

杨廷和的改革在当时广受欢迎,无论是朝廷中的文武百官,还是普通百姓,都非常欢迎,“天下翕然称治”。但是也应该看到杨廷和的改革是为了维护封建政权的统治秩序、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他可以对于封建王朝的问题进行缓解,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况且当时的时间短暂,各方势力盘根错节,矛盾重重,想要完成更多的任务显然是不可能的。

世宗即位之后,对于杨廷和进行的改革也赞叹不已。如果说改革的效果究竟怎么样,那么最好的证明莫过于在杨廷和死后世宗和李时之间的这番对话。明世宗曾向大学士李时问起太仓财政积粟情况,李时回答:“可支数年,由陛下初年诏书裁革冗员所致。”明世宗很有感慨,说:“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

不仅如此,历史学家们对于杨廷和进行的这些改革也大力称赞。焦竑对于杨廷和的评价:“有宰相之才,虽姚崇何以过之?”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杨廷和个人的才华,在明朝的危机面前,他能够提出改革,还拿出了一系列的方案。他能够对时局审时度势,并且卓有成效地进行改革,不仅反映出他的敏锐头脑,并且也显示了他的胆略和超前意识。

权力的扩大,其实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让杨廷和能够在武宗和世宗的过渡时期,进行全力改革,不受周围不必要因素的干扰。但是权力的过大对于新上任的世宗却是一种威胁。

在世宗即位之初,杨廷和是抱有很大的希望。他之所以从众多的人选中选择了世宗朱厚熜,就是因为他和各方的力量之间牵扯瓜葛最少,能够在即位之后继续进行全面的发展。但是杨廷和没有想到,这位15岁就即位的皇帝却是一位极其看重权力的皇帝,他容不得他人对于他皇权的制约,即使这制约是为了大统。

“大礼仪”之争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完全是一场不必发生的斗争,我们很难说明在这场斗争中究竟是杨廷和更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还是世宗的做法更人性,但是不可否认的就是,杨廷和为代表的文官们在皇权面前依然坚持抗争。他们中有人被罢官,有人被廷杖,甚至有人为此牺牲了性命,但是仍然坚持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和信念,他们的节气和情操为文官这个群体做了最好的注解。在改革中,由于一些地主官僚的利益被损害,他们攻击杨廷和,甚至“终日想,想出一张杀人榜”。甚至有人正面对杨廷和进行威胁。但是,对此杨廷和都能凛然正气,坦然面对,他锲而不舍地进行改革,并且在较短的时间取得一定的效果。改革中,尽管被攻击,但是杨廷和还是保持自身的廉洁,这在乌烟瘴气的明朝是极为少见和难得的。

杨廷和失去了嘉靖皇帝的信任,又因为在改革中触动了权贵的利益,遭到了权贵的嫉恨。墙倒众人推,眼看杨廷和不再受到皇帝的支持之后,一些权贵落井下石,他们恶意地诬陷、诽谤杨廷和,最终无奈之下,杨廷和只能选择致仕,离开了政治舞台。

我们纵观杨廷和的一生,看到的是他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的积极努力。武宗昏庸,奸佞小人当道,杨廷和依然坚持为朝廷做有意义的修补,延续王朝的生命。世宗不仅猜忌心强,并且还将皇权的集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容不得他人对皇权有半点的侵犯。当杨廷和将一些谏言上奏皇帝时,世宗并不全然相信,他犹如一头异常凶狠的老虎,对于身边的大臣们时不时地露出凶狠的样子,借以吓唬他们。世宗掌握了帝王之术的精髓,却终究没有成为一个好皇帝。杨廷和仍然坚持支持明朝岌岌可危的局面,兢兢业业地处理事务。杨廷和的改革尽管只是短暂地实行,但是最终却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之后张璁等人的改革、张居正的改革都或多或少地提供了改革的经验和教训。

杨廷和去了,这位明代中叶著名的改革家,用他一生的努力诠释了“帝国医师”这个称号的全部意义。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