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改革刻不容缓
第三章改革刻不容缓
大明王朝就像是一辆大车,在经历了明初的快速前行之后,到明朝中叶已经积弊颇深,包袱太重,以致不能灵活运转。变则通,通则久,处于困境中唯有进行改革才能改变局面,杨廷和不会不明白这样的道理。他深刻地懂得想要让大明王朝这辆破败的大车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快速前进,当务之急就是进行针砭时弊的改革。
迫切的需要
从刘六、刘七发动农民起义开始,杨廷和就认为日益严重的农民起义投射出来的是改革的信号。在他看来,因为百姓们生活艰难,饥寒交迫,无奈之下才会转成为反动的力量,“小民迫于饥寒,岂肯甘就之死地?其势必至弃耕锄而操挺刃,卖牛犊而买刀剑,攘夺谷粟,流劫乡村,虽冒刑宪,有所不顾”。
农民起义反映的是封建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深刻矛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开垦出来的土地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巧取豪夺、大肆侵占,使得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大地主阶层私自占有,农民实际耕种的土地数量却在大规模地减少。根据《明史》中的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全国的土地面积还有8507623顷,但是到了弘治十五年时,却已经急剧下降了将近一半的数量,锐减为4228058顷。土地减少了,但是赋税压力却没有减少。人口的增加,使得可以耕种的土地分到人均的部分更为可怜,很多失地的农民连基本的填饱肚子都不能,哪还有能力缴纳赋税和徭役呢?走投无路之下,一些百姓选择乞讨,转为流民。
农民已经走投无路,武宗皇帝却还在大肆地修建行宫,完全不关心百姓的疾苦。仅就修建豹房一项,国库的开支就达到了24万两,要知道当时国家一年的赋税收入才150万两。
不仅如此,武宗身边豢养的大批佞臣,他们经常引诱皇帝外出巡游,每当外出途中,佞臣们就趁皇帝无心朝政之机,大肆地干政,攫取权力。太监钱宁当年是依靠巴结刘瑾而接近武宗,等到刘瑾身败名裂之后,他开始掌管锦衣卫等事宜,他很懂得逢迎皇帝,投其所好。武宗的胡作非为受到了当时百姓们的愤怒和谩骂,但是即便如此,皇帝仍然不知悔改。
农民在上缴了赋税之后,还要遭受各级官吏的盘剥。地方上的官吏在扰民时手段更加的多样和残忍,在他们的逼迫下,一些百姓无奈只能变卖儿女。阶级矛盾严峻,呈现不可调和之势,而想要改变这种矛盾,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改革。
早在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正月,杨廷和就上书皇帝,要求进行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改革,“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罢皇店,出番僧,省工作,减织造”,却多次被武宗拒绝。这位每天沉溺于玩乐中的皇帝并没有什么心思关心国家的安危与百姓的福祉,改革就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耽搁下来。直到正德十六年三月,武宗去世之后,杨廷和才有了改革的机会。
在当时,武宗的去世对于杨廷和来说,既是一次机会,更是一次挑战。杨廷和可以利用皇权的真空期汇聚各方力量,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武宗没有子嗣,他的离去对于朝廷来说,随时都面临着政治真空的状态,各方势力虎视眈眈,如果没有一位能够震慑四方同时又能够稳定四方的人物来主政,政治的变故随时都可能会发生。幸亏有了杨廷和,才能够让大明王朝化解危机,使得皇位继承在最最关键的过渡期安定无事。
杨廷和在这时候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除旧。他把障碍的矛头对准了武宗的宠臣江彬。曾经在一次武宗与老虎搏击时,江彬将被老虎堵在角落的武宗救出,让武宗对他刮目相看,同时感恩有加。得宠之后的江彬更是气焰日盛,他先是跟武宗提及想将辽东、宣府、大同、延绥的四军将士号令入京,武宗很痛快地就答应了江彬的要求,从此之后,辽、宣、大、延四镇的将士就都接受江彬的统辖。
被皇帝宠信的江彬更加投其所好,他知道武宗喜欢外出寻欢作乐,便带着武宗四处外出游乐,物色民间女子。当时的马昂之妹非常漂亮,这很快引起了江彬的注意。江彬不顾马昂之妹怀有身孕,将这个女子带到武宗身边,供武宗享用。
在正德十六年武宗去世后,江彬的地位很快就一落千丈。但是尽管如此,江彬手中还是握有禁军大权,党羽也非常广泛。在武宗去世之后,江彬的一些党羽就开始意识到此事不妙,想要趁机谋反,做最后一搏。当时李琮就对江彬说:“乘间以其家众反,不胜则北走塞外。”形势似乎一触即发,但是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杨廷和却越发地冷静。他对江彬的同党说,他相信江彬并不会反叛。很快这话就传到了江彬的耳朵里,江彬渐渐地放松了警惕。
但是杨廷和并没有停止活动,他与蒋冕商议,可以使用“离间”的策略。当时宦官中分为两股势力,张永、魏彬是可以争取的力量,他们可以让张永来拉拢江彬,这样更容易获得江彬的信任。接着,杨廷和先是命令太监张永、武定侯郭勋、安边伯许泰等人将军队中的精锐力量抽调防卫要害之地,另一部分选调入中央衙门,等到江彬的力量被三三两两地瓦解完之后,然后伺机逮捕江彬。
江彬这时候感觉到了几分诡谲,他察觉到杨廷和的动作是冲着自己而来。但是,当他连续观察几天之后,并没有发现杨廷和有什么实质的行动,这让江彬又开始疑惑起来。杨廷和没有什么行动,一时间他也不敢轻举妄动。他先是称有病,静待局势的发展,并且想着先派手下去打探杨廷和的消息。
杨廷和预计到江彬会这样做,他顺势将江彬派来打探消息的手下收买,要求对方作为这次铲除江彬的内应。江彬的手下明白这时候江彬已经大势已去,杨廷和却掌管着最高权力,跟随江彬有可能真的是无路可走了,由此他答应做内应。当打探消息的手下回来时,将杨廷和并没有什么动作的消息禀报给了江彬,并且轻松地安慰江彬,不要担心,是江彬多虑了,一切都会过去的。江彬逐渐安下心来。
接下来杨廷和准备引蛇出洞了,他采取的机会是给坤宁宫安兽吻时趁机将入宫的江彬抓获。兽吻,是在屋脊上安装带有兽头等一类的装饰物,在后宫里安装这类东西都需要先进行祭祀,祈祷神灵的保佑和庇护。
祭祀的仪式需要安排一位朝廷的官员和一位武官一同进行。很快,杨廷和就选了一位武官,另一位朝廷官员就定为江彬。江彬一开始并不同意,但是后来推辞不掉,只好选择配合。当祭祀进入大殿时,江彬身边就会只剩下这一位武官,而没有他熟悉的近臣在身边,对他下手轻而易举。这样的安排考虑周全,水到渠成。可以说,杨廷和在准备抓捕江彬这件事上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
当天,在祭祀完毕时,当江彬还没有踏出大殿的门,身旁的太监们已经一拥而上,在他错愕的表情中,将其成功抓获。抓捕之后,朝廷决定处死江彬,并且抄没全部家产。后来,抄家的官员回来,禀报在江彬的家中先后搜出了黄金70柜,白金2000多柜,这还不包括其他的金银珠宝。
在新皇帝到来之前,杨廷和首先将军队的控制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防止军事政变的发生。并且他和内阁的另外两位大臣蒋冕、毛纪达成一致,以杨廷和为中心的三人暂时将权力中心确定,这就为接下来的布新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在嘉靖皇帝即位之后,杨廷和在即位的诏书中对于宦官又进行了彻底的清除。尽管江彬被除掉了,但是曾经和江彬一起的张雄、于经等人并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于是他先后将张雄、于经二人抓捕。关于如何惩处他们,杨廷和有自己的想法:“不诛此曹,则国法不正,公道不明,九庙之灵不安,万姓之心不服,祸乱之机未息,太平之治未臻。”最终,这些曾经不可一世、为非作歹的宦官们被一一铲除。对于当时被迫害的正直人士,杨廷和大力地提拔起用。
在世宗的即位诏书中,开篇杨廷和就直接陈述了改革的必要性,同时将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内容都清清楚楚地写了出来。这些内容小到马草的减免,大到盐政的管理、赦免罪犯等,事无巨细地列出,希望能勉励新的皇帝开拓好的局面。
而杨廷和在抓获江彬行动中表现出来的谋略、果敢、智慧足以说明在国家的紧急时刻、危急关头,这位已经有了二十来年经验的老臣不负众望,带着当时的明王朝这辆大车往前安稳行驶。接下来,他要做的是一件足以令他彪炳千秋史册的大事:改革。
杨廷和的舞台
我们这里对于杨廷和的改革进行一下定义。首先杨廷和的政治革新,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从武宗去世到世宗即位的37天的时间里,杨廷和主持的政治改革。另一部分是在世宗即位之后,杨廷和通过诏书和进谏的形式进行的进一步的改革。
清除了江彬之后,杨廷和的权力也达到了最大化,也达到了他事业的最高峰。武宗去世时,留给这个王朝的是混乱不堪的局面。我们在上一节讲到除旧是杨廷和面临的第一个问题,那么如何迅速地对这艘大船清除之前的弊政、安定人心是杨廷和所要面临的第二个问题。这关系到在皇帝真空的这段时间国家能够安稳运转,新君能否顺利即位,以及接下来王朝的兴衰成败。可以说,杨廷和对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使得嘉靖一朝的朝政良好运转。但是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除旧和布新不是完全分开的,往往除旧和布新是相互交织的,两者结合使用,在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更为有力。
从武宗去世到武宗即位,前后37天的时间里,杨廷和充分凭借太后的支持,进行了大胆的政治改革。改革的条例有80多项,涉及政治、经济、司法等多个领域。
杨廷和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消灭宦官,稳定朝政
自永乐时开始,宦官干涉朝政的现象就多有发生。到了正德年间,因为武宗的不作为,更是加大了宦官干政的局面。在世宗的《即位诏》中曾经说过:“惟吾皇兄大行皇帝运抚盈成,业承煦洽,励精虽切,化理未孚,中遭权奸,曲为蒙蔽,潜弄政柄,大播凶威。”对于宦官专政的局面,对于杨廷和来说并不陌生,他无论如何也难以忘记,当年乐不思蜀的武宗派谷大用堵在宣府门口不让杨廷和劝谏时,他的无奈与悲哀。所以这一次他要用重拳来对付宦官专政。
而这遭到了来自宦官集团的阻挠,但是这并没有动摇杨廷和的决心。他大刀阔斧地对准了宦官乱政,从改革开始先后裁撤的内监局的太监机关多达14万人。
在铲除当时最大的宦官江彬之前,对于如张永等一批曾经立下功劳、掌握一定权力的太监他给予闲职,下放地方。对于地方上吞占百姓田地、搜刮民脂民膏的太监,他命令撤回。对于干预地方执法的太监,杨廷和毫不手软,多次禁止其干涉政治。对于外出取佛、买办等官员,要求“诏书到日即便回京”。而对于到地方任职的宦官,一律要求他们不能干涉地方政治。他又处死了像钱宁、江彬等一批有权有势、为非作歹的太监,正直的官员得以受到重用。从此之后,明朝的政治出现了短暂的清明时期。明朝的宦官势力庞大,每位皇帝在位期间都有所涉及,唯独在世宗的前期被控制下来,这当然离不开杨廷和的功劳。
宦官集团的力量减弱,就为减少宦官干政准备了条件,皇帝不受宦官谗言的蛊惑,就会充分调动宫中各大机构的职能发挥,政令也能顺利执行,一时间朝中的氛围清明。中央机构的污浊之气去除,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正面的良好的新风气,这时候很多官员要求进一步改革,如对于宫中各地进献上来的珍禽鸟兽,官员们要求释放,并且以后禁止再次进献。这些措施是对杨廷和措施的补充,最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选调任用能力突出的官员
太监干政时,带来的影响不光是宦官集团,而且还将影响带到朝廷中。因为宦官深受皇帝的宠爱,因此一些见风使舵的官员就顺势拉拢依靠太监,使得朝廷中的官员们和太监之间无论从利益上还是权力上盘根错节,相互牵扯。
王琼曾经就任吏部尚书,但是之后和江彬一起打击迫害正直官员,对此,杨廷和不仅罢免了王琼等一众官员的职务,还为曾经被迫害的官员进行正名,如声誉颇高的前朝遗老谢迁、刘忠等被重新起用。对于在平叛宦官集团中表现突出的官员进行了提拔和任用。如王守仁曾经就平定了江西宁王朱宸濠的叛乱,杨一清也因为在除掉刘瑾中功勋卓越被提拔起用。
正直官员被重用,无疑就等同于给官员们释放了信号:朝廷已经鼓励大家广泛地说话,说真话,这在嘉靖初年创造了官员们正直谏言的局面,但是不加控制下的广泛谈论,也为后面的党争埋下了伏笔。
三、经济上发展农业生产
杨廷和主持政治之后,他对当时的政治局面进行了估量,认识到国家的财政处于水深火热中,他曾经说道:“各处地方,水旱相仍,灾异迭见,岁赋钱粮,小民拖欠。各边军士奏请饷需,殆无虚日。欲征之于民而脂膏已竭,欲取之于官而帑藏已空。其畿内州县及山东、河南、陕西盗贼,千百成群,白昼劫掠。若不早图拯救,厚赐宽恤,则将来事势大有可忧者。”
他将武宗时期的玩乐场所全部停止建设,大规模地降低官员的数量,前后被裁革的内监局锦衣卫数量达到了一半以上,减少了财政支出。伶人乐工遣返,王公贵族霸占的土地归还百姓耕种,发展农业生产。这对于在武宗时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百姓来说是及时的,同时对于缓解日益严峻的阶级矛盾也是必需的。发展农业生产还保证了世宗时的粮食供应。杨廷和的改革之后,国库空虚的局面有了明显的改观。后来嘉靖皇帝问李时:“国库的粮食还有多少啊?”李时胸有成竹地说:“还可以支撑国家数年的时间。”尽管曾经对杨廷和抱有成见,但是嘉靖皇帝还是非常佩服地说:“这都是杨廷和的功劳啊!”从中可以窥见,杨廷和改革的巨大成果。
同时杨廷和还减轻人民的负担,先后将征收的粮草、丝绢等赋税减免,对于流民,他采取的措施是将其遣返家乡,同时对于进行耕种的流民还减免土地的赋税。
多种举措并举,让杨廷和的改革中农业发展明显。
四、注重边疆的发展
在对边塞进行了考察之后,杨廷和加强了对边防人员的任命。起用对于边防事务清楚的李承勋、孟春、李钺、陈九畴、李铎、王翊等人,任命他们为巡抚,统领一条横跨东西的边防线。任命之后,还要求对军队进行重新整肃,加强训练,提高战斗力。除此之外,还修建了城堡、楼台等设施,防止边境外敌的入侵。边患问题、边防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边境上的百姓们安居乐业。
其实,无论是之前我们讲到的张璁还是后期的杨廷和,他们都官至内阁首辅,都为了挽救身处危机中的大明王朝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他们之间仍然有所不同,接下来我们对二者进行比较。
第一,从二者改革的内容上说,杨廷和是要将武宗时期的弊政作为改革的重点,从之前的论述中我们也知道,武宗时期的问题多如牛毛,如刘瑾一伙的擅权,造成了政治的混乱、经济的滞后、社会动荡,改革大有“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倾向。在对于祖宗之法的态度上,杨廷和的态度是维护。但是张璁等人的改革却更是切中时弊,对于祖宗之法,他们愿意因时而变,强调改革要切中时弊,针对性更强。
第二,从改革的深度上来说,杨廷和的改革并不彻底。王公贵族为首的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并没有被限制,并且某种程度上被保护,如《即位诏》中就有这样的内容,各处王府、郡王、将军、中尉等应得禄米有缺少者,各处巡抚都御史督率所属查催完纳,因事革减禄米者,“俱照支给”;有请名、请封,选婚者,“不许刁登”。这加剧了他们侵占土地、趁机攫取利益的步伐。
之所以这样,是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紧密相关的。因为社会危机尽管严重,但是当时处于皇位的真空期,杨廷和尽管权力极大,但是仍然要以维护稳定为前提,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不稳定。而且在即位的问题上,他需要争取大地主阶级的支持,所以维护他们的利益,更容易保证改革的成功进行。
张璁等人的改革力度更大,他们要求限制贵族地主的利益,改革的深度相较于杨廷和的改革,深度上更深,影响更大。但是在嘉靖年间,一条鞭法基本得以确定。后来张居正进行改革时的一条鞭法正是始于桂萼在改革中的确定。李洵评价说:“嘉靖朝的限制贵族在政治上请封的权力、经济上扩展地产的种种条例与措施,虽然在当时收效不大,但是在政治上所形成的影响,则不可低估。因为在公元16世纪以后,明代政治中所出现的改革浪潮和各种改革派势力,都与嘉靖时的各种改革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万历初年的张居正改革活动所以能出现并收效于一时,恐怕与此亦不无关系。”分析张璁的改革,我们知道张璁获得了世宗的支持,因为有着坚强的后盾,张璁得以放心大胆地改革。并且这一时期的统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宦官阶层已经将他们的扩张势头扩展至政治、经济的方方面面,要想缓和阶级矛盾,需要一定程度上对于地主阶级和宦官阶层进行限制,使农民阶级的利益有一定的保障。
杨廷和的改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终成果还是被瓜分。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