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大礼仪 - 帝国的智囊团·大明名相 - 志超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第二章大礼仪

第二章大礼仪

“大礼仪”之争,在现代人看来似乎并没有什么必要,但是在当时,这确实是一件关系到宗法和皇帝尊严的事情。“大礼仪”之争很像是一场博弈,博弈的双方分别是嘉靖皇帝和杨廷和,对于高度集权的明朝来说,皇权有着绝对的权威,内阁权力从属于皇权,那么这场博弈从一开始输赢就已经注定。

混乱的朝局

正德五年,天下已经混乱不堪,除了宦官专权、武宗失德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力量在时刻威胁着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这就是日益严重的农民起义。

农民们为什么要走上起义的道路呢?这还要从当时的社会说起。

京城周围皇亲国戚凭借着权势与威名不断地侵占百姓土地,失地的农民们生活艰难。这时候官府却要求农民饲养马匹,本身已经缺吃少喝的百姓们还要饲养一头活物,生活更是难上加难。这样的背景之下,也就使得这一时期的农民起义不同于以往,不再是发生在边疆,而是出现在皇城附近的河北。

刘六、刘七兄弟就是这支农民起义军的主要领导。在起义开始时,刘六、刘七已成功被政府招安,兄弟俩本来以为被招安之后能够改变以往流民的生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其实从内心里边,没有谁是天然喜欢反抗的。没有压迫就没有反抗,如果生计还能维持,农民们也并不想成为起义军。不承想他们遇上了刘瑾一伙,在当时,朝廷官员中流传着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想要在朝廷混个一官半职都需要先带着万两黄金前往太监刘瑾门下拜访。在刘瑾提出了索要钱财的要求之后,刘氏兄弟无奈也气愤。本来就是因为穷困才转而走向起义道路的刘氏兄弟俩,哪有什么钱财来贿赂宦官?兄弟俩看到官府的黑暗和丑陋,他们只好另寻东家。然而寻遍天下他们都没有找到更为强大的力量,最后只好解散原来的队伍,四散逃走。

刘氏兄弟看清了官府的本来面目,彻底断绝了归顺政府的念想,无论在哪儿,天下的乌鸦都是一般黑,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更要反抗。他们在寻找其他农民起义的有生力量,随时准备着和官府的对抗。

刘六、刘七最初的行动是打着劫富济贫的旗号,这在一般的百姓中间是很有吸引力的。当时的民间,百姓们对官府失望透顶,饥饿贫穷的百姓只能转而投奔农民起义的力量。随着不断地兼并和扩张,刘氏兄弟的力量迅速壮大。

正德四年三月,在第一阶段,他们的活动区域主要是在河北、北京附近,主要的任务是积蓄力量。但是随着力量的壮大,农民军的范围已经扩展到了山东,农民军的人数扩大为一万多人。在和政府官兵的几次正面对抗中,胜多败少,这更加增强了农民起义军的士气。尽管官府军队的数量远远要多于农民军,但是在对抗远少于自己的农民军时,官府却屡打败仗,从这个侧面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明朝政府军是多么地松垮废弛。

在第二阶段,明朝政府军开始出击。正德四年的八月,武宗开始召集大臣们商议如何对付农民军。说是商议,其实武宗只是将这件事吩咐给大臣们进行处理,有人会说,武宗不是喜欢对敌作战吗?武宗喜欢的是在辽阔的草原上对敌征战,现在对付农民军他才没有兴趣。

现在,他的全部心思都在玩乐上,当大臣们急得团团转时,武宗又自顾自地去豹房玩乐了。到了十一月时,当时的御马监太监谷大用提出自己要领兵去对抗农民军,武宗同意。刘六很明白,尽管他们已经壮大了很多,但是同官府的正规军比起来,自己不过是九牛之一毛,所以他想要通过智取的方式来取得胜利。他们等待的时机是在武宗进行郊祀时,但是在了解到在京城中设有埋伏时,他们只好逃到山东。除了刘六、刘七之外,起义军中还增添了刘惠。他自封为奉天征讨大将军,刘惠和他的军队行动规范,所到之处,爱护百姓,不侵占百姓一丝一毫,受到了百姓们的一致欢迎。刘惠的这支军队战斗力极强,以一敌百,在民间名声大震,兵力的人数也增加到了五六万。但是,到了第二年的二月份至三月份,尽管农民起义军士气仍然高涨,作战也是多有获胜,但是因为缺乏专业的训练,在同官兵的对抗中,他们的伤亡也在不断增加,逐渐地,起义军的势头开始下降。在进入嵩县时,刘惠的力量已经锐减为十多人,加上路上逃走的几人,已经完全没有成功的可能。刘惠看到已经没有了东山再起的可能,最后自焚身亡。

到正德七年三月,刘六带领的农民军力量对京城进行了最后一次的行动。这次行动中他们杀死了参政王杲,尽管这次胜利了,但是从此之后农民军还是难逃衰落的命运。

他们先是在汉口遭遇到了满弼带领的官兵,刘六被箭击中,落水身亡。刘七也转入长江流域活动,最终因为势单力薄,被官兵追上山顶。刘七也是中箭溺水身亡,最终刘六、刘七领导的农民军彻底失败。

刘六、刘七的起义,前后持续了三年的时间,转战河北、河南、山东、湖北等地,给予统治者有力的打击。为了镇压农民起义,明朝政府耗费了大量的国库开支。在一些地区,农民起义军所到之处,当地的贪官污吏、地主豪强也被有力地打击,同时也让明朝统治者们认识到起义军的力量,想要维持自己的统治,必须想办法缓和阶级矛盾。如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统治者先后宣布减免徭役赋税等。

在成功地镇压农民军之后,武宗要对在镇压中表现突出的将领进行论功封赏,江彬就是其中之一。

江彬是钱宁推荐给武宗的,凭借着在镇压农民起义中渐渐崛起。原来只是一介普通兵吏,现在江彬却比自己得宠了,这让钱宁很是忌妒不满,江彬也很快察觉到了这一点。他知道,如果他现在想要获取皇帝的好感,在钱宁眼皮子底下一定是没有机会的,需要的是选取另外地点发展自己的势力。很快他请求武宗在豹房里边设立军营,借此来调练军队力量,稳固地位。江彬的真实意思是想以此将军权控制在自己手中,豹房里的军营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新的指挥大本营,调兵遣将会更容易。但是武宗并没有察觉到这一层,很快将三千的宣府军和京军互相调换。

其实豹房最早并不是出现在武宗时期,早在元朝时就已经有了这一机构。然而,武宗独独喜欢跟虎豹之类的动物搏斗,所以又在他在位时单独在西苑建立了豹房。这时的豹房里不仅有虎豹等凶猛的动物,还有宦官们进献的美女。所以这里就成了武宗的私人乐园,他没日没夜地沉浸在美女与野兽的玩乐中。

除此之外,因为一直没有生育的原因,武宗先后收了100多义子,众多的义子中最有地位的就是钱宁、江彬和许泰。这些义子非常懂得如何地逢迎皇帝,知道武宗沉迷淫乐,他们就想方设法地将各地的美女进献给皇帝。当时有年轻姑娘的人家都惊恐不安,生怕哪天姑娘被掠夺走。

武宗还信仰道法,所以义子们在豹房还招来了很多的道士。就这样豹房里三教九流各种人群汇集,他们投武宗所好,创造了一个玩乐的世界。武宗乐不思蜀,早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另外一个身份是皇帝,他的背后还有着万千的百姓。

后来,武宗因为厌倦宫中的生活已经不想回宫了,所以当遇到必须皇帝亲自处理的奏折和事务,大臣们也只好来到豹房请示。就这样,豹房不仅是皇帝淫乐的场所,还成了当时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指挥部。起初有大臣看到武宗耽于玩乐,不断前往豹房进行劝谏,但是被劝谏者往往被降职或者投进监狱,最后也就没人敢于劝谏了。

公元1514年,乾清宫里遭遇了一场大火,这就更合了武宗的意。他不仅不着急修缮乾清宫,并且还搬到了豹房之中。这下武宗对国事更加地不闻不问,传统的节日他也兴趣缺缺。耽于玩乐的武宗哪里能够应付得了早朝,频率也从原来的每月三次降到了每月一次。

武宗早已经将全部心思都放到了玩乐上,他不仅任命自己为朱寿将军,带领六军出征西北,同时要求内阁按照旨意给朱寿将军写好敕书。武宗的玩心不改,与一般纨绔子弟不同的是,武宗玩乐的后面是这个庞大国家的尊严和权威。面对杨廷和等老臣们的进谏,他视而不见,完全置若罔闻,和大臣之间的关系也不断恶化。

不思进取的皇帝总是会遇见一批为了国家社稷着想的大臣。武宗的置若罔闻并没有让一些大臣们让步,很多大臣前仆后继地进谏,武宗却变本加厉,他将进谏的大臣们放入监狱,严刑拷问,一些大臣甚至被活活打死。武宗却并不在乎大臣的死活,他心里只觉得如释重负,因为这下他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南方游玩,而再也没有人敢阻拦了,幸甚至哉!

凑巧,这时候发生的另一件事加速了皇帝的出征之路,这就是江西宁王朱宸濠的谋反。

宁王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权。燕王起兵谋反之前,最忌惮的就是这位宁王。所以他在夺位之前,就已经将十七王挟制,为的就是在后面的斗争中能够保持最安定的环境,也可以看到这位宁王在燕王朱棣的心中是有一定的分量的。在称帝之后,朱棣将宁王安排到了江西。当时江西为边远地区,朱棣这样做的意图很明显,就是防止宁王日后有机会反抗自己,所以他多次削弱宁王的军队力量。

发展到明武宗时,这时的宁王一系已经发展到了朱宸濠这一代。这位宁王已经没有了当年宁王的英勇善战,但是这位王爷的野心却远超当年的宁王。在正德二年时,朱宸濠先是行贿刘瑾,然后在江西训练武装力量,并且最终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一支军事武装。

之后刘瑾被抓,宁王也只好将自己的护卫改成南昌左卫。后来江西按察司由陆完担任时,朱宸濠感觉到他又到了可以恢复的时候了。他多次向陆完进献宝贝,目的在于将自己的军队重新改回去,权力也变成了“护卫屯田”,数量也大为增加。

之后宁王朱宸濠愈加地猖狂。先是江西的都指挥戴宣因为和他意见不合,竟然被朱宸濠用木棍打死。凭借着钱宁等人的庇护,朱宸濠毫发未损,从此之后是一发不可收,更加地猖狂。眼看着武宗无子,宁王心动了,他想立自己的儿子为皇储。

这时候江西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孙燧察觉到宁王的二心,说是察觉,不如说是宁王朱宸濠的为非作歹出卖了他。他不仅不加以收敛,而且还招摇不已,所以孙燧抓住了宁王作奸犯科的把柄。但是因为碍于对自我的保护,孙燧只好暗中进行。

在将军队、钱财准备妥当之后,宁王准备起事了,这时候孙燧再次上报朝廷。本来这次上奏并未引起朝廷的注意,但是因为太监江彬和钱宁之间不合,江彬想借宁王朱宸濠之事整倒钱宁,加上杨廷和也意识到了这件事的严重性,所以他们一起来上奏皇帝宁王的不臣之心。武宗在听到消息之后,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商议的结果是武宗打算亲征江南。当然,皇帝的主要目的是来弥补上次不能去江南的不快。就这样,武宗出发了,当然他的目的是游玩。一路上,武宗度假一般,轻松畅快。

如果没有南巡中发生的两件事,可能武宗的游玩之路还将持续若干年,但是这两件事却加速了武宗的死亡。

一件事是当时的太监江彬向皇帝禀报说,钱宁也是宁王朱宸濠造反的帮凶。武宗十分震怒,他没有想到,敌人就隐藏在自己身边,并且还是自己最亲近的人之一。武宗在震惊之余,也觉得恐惧,很快将钱宁抓捕。

一件事是在武宗南巡途中多次寻花问柳,寻找江南各地的妓女。当时,据说因为皇帝的原因,江南地区的妓女的身价倍增。在到镇江时,武宗想要在一块封闭的水域钓鱼开心,本来安稳的船却翻入水中。武宗本人尽管被侍卫救了上来,但从此身体就一日不如一日。

3个月之后,武宗驾崩了,病死在他日夜玩乐的豹房。就这样,这位一生都在玩乐的皇帝在31岁这年,终于停止了玩乐。

难缠的小皇帝

早在正德十六年的正月,武宗拖着重病的身体去拜见列祖列宗和皇太后时,太后和众多的大臣们就在考虑皇位继承人的问题。

当时的监察御史郑本公就上奏说,皇帝现在正值壮年,诞下皇子一定是可以的,但是现在的形势比较紧张,自然灾害严重,边疆稳定也尚未处理完毕,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皇子的不确定,所以一些人在趁势作乱。皇位继承又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福祸,所以皇帝一定要慎重。可见当时诸位大臣就意识到皇帝的身体已经濒临破败的边缘,如果再不考虑皇位继承问题恐怕就要来不及了。

在郊外举行大典时,武宗突然吐血,这着实吓坏了很多人。很多大臣之前就意识到武宗病情的重了,但是似乎状况比他们想象的还要严重。武宗更了解自己的病是个什么情况,所以他就对周边的宦官们传谕,寻找普天之下医术更高明的大夫来为自己治病。

杨廷和深深地明白,他接下来的任务之一就是挑选新皇帝的人选,但是这需要获得深受皇帝宠信的太监和张太后的支持。他先是和太监们商议对策,太监们对于怎样解决没什么太好的主意,所以他们转头向杨廷和来问计。杨廷和意识到这正是将选新皇帝之权掌握在手中的最好时机,所以他对太监们说,我们按照伦序来处理,这样能够服众,不仅国泰民安,而且也能安定周围的边疆各族,否则,恐怕遭殃的还是我们每一个人。

听完杨廷和的话,太监们一致认可。从这时候开始,这件事的处理基调也就定好了,接下来只是实际面临的问题:立谁为新皇帝。

宪宗有四个儿子,老大、老二在年幼时就夭折了,第三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孝宗,还有一个就是兴献王。孝宗只有武宗一个儿子,武宗去世了,所以继承就到了兴献王一系。兴献王的长子就是后来的世宗朱厚熜。《明史·杨廷和传》中对杨廷和这次选新皇帝是这样记载的:“先是,武宗崩,廷和草遗诏。言皇考孝宗敬皇帝亲弟兴献王长子某,伦序当立。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迎嗣皇帝位。”杨廷和翻阅了《皇明祖训》,根据兄终弟及的原则,选择了兴献王的长子朱厚熜,这个人选获得了张皇后的同意。

那么这里有人会说,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朱厚熜呢?难道杨廷和就没有什么私心吗?

我们可以看看之前的宗法礼制是怎么对这件事进行解释的。中国古代的传统宗法礼制中,宗法是古代社会血缘关系的一种原则,血缘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宗法制的主要含义是嫡长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宗法有大宗和小宗这样的区分,嫡长子继承王位,嫡长子之外的皇帝的其他儿子们都是别子。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权力,为天下的大宗,别子们分封为诸侯,对天子来说他们为小宗。同时,在封国内部,嫡长子的弟弟们又是大宗,君位仍然由嫡长子世袭,诸侯的其他儿子又被授封为卿大夫,封邑内部又以此类推,来区分士与庶子。

宗法制度是通过血缘关系来确定等级的制度,它保持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王位的有序继承。但是,问题是如果没有嫡长子继承王位时怎么办?宗法制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兄终弟及,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皇明祖训》中的规定。

可是,“兄终弟及”的前提是皇子需要为嫡母所生,这是怎么回事呢?杨廷和是从孝宗的父亲宪宗来推,根据“兄终弟及”,孝宗的弟弟兴献王以长弟的身份来继承皇位,但是兴献王已经去世了,这就需要兴献王的长子朱厚熜来继承。于是,朱厚熜就凭借兴献王嫡长子、宪宗嫡长孙的身份来继承王位。但是,世宗不是孝宗的儿子,他的父亲兴献王只是一个地方的藩王,因此在继承帝统上就面临着是继承孝宗还是继承他的父亲兴献王之宗的问题。杨廷和认为应该继承孝宗之宗,而世宗不愿意继承孝宗之宗,特别是武宗之宗,认为应该继承兴献王之宗,双方由此引发了分歧。这就为后面的“大礼仪”之争埋下了伏笔。

武宗去世时,朝廷中各种问题盘根错节,杨廷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是强硬的权力。之所以选择远在安陆的兴献王之子朱厚熜,一方面是因为远在安陆,和朝廷中的关系比较少,之后不会受到利益集团的阻碍。另外一方面,朝廷中积弊较深,杨廷和想要通过一场酣畅淋漓的改革来改变当时的局面,朱厚熜当时才刚刚15岁,年龄较小,改革的阻力会小。

在武宗去世后到世宗继任的这段时间里,杨廷和主持了国家的朝政。为了防止发生叛乱,他先是革除了皇店及军门办事官校等机构,并且给赏还国。豹房里的道士和各种教场乐人都遣散,地方进献的女子都放回。接着他又将江彬等武宗宠臣逮捕入狱。之后,杨廷和也声名鹊起,稳定了国家政权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地位确立。

武宗去世5天之后,也就是三月十四日,朱厚熜正式受封。张太后和大学士杨廷和开始摄理朝政。三月十五日,定国公许光祚、寿宁侯张鹤龄、驸马都尉崔元、大学士梁储、礼部尚书毛澄、太监谷大用等前往安陆迎接即将成为皇帝的朱厚熜来继承帝位。12天之后,也就是在三月二十六日前去迎接朱厚熜的一行人到达安陆,在拜别了父亲陵墓之后,朱厚熜踏上了返回京城的路程,路上一切顺利。但是在四月二十一日即将到达京城时,关于接下来该以什么样的礼仪来迎接朱厚熜,朱厚熜和朝中官员们有了分歧。回程的一行人只好在郊外等待朝中消息,无奈之下杨廷和拿出了最终的意见,决定以皇太子即位的规格和仪式来完成。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