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长不大的朱厚照
第二篇杨廷和——帝国医师
如同在看到大厦将倾时我们总会渴望有超人现身一样,当一个王朝、一个帝国风雨飘摇时,我们也总是渴望有英勇的人物出现,扶危济困,矫正时弊,拯救王朝于水火之中。
明朝中叶,各种矛盾积聚,既有历史上最无作为的皇帝,也有陆续出现的宦官专权,更有频繁爆发的农民起义,还有统治阶级内部利益纷争、王族背叛。如此多的问题,人们不禁要问,是不是曾经辉煌灿烂的明朝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这时候一个人站了出来,在皇权变更的过渡期,他稳定时局,锐意改革,成效明显,缓解了一触即发的危机,延续了大明王朝的生命。他,就是杨廷和———大明王朝历史上当之无愧的“医师”。
第一章长不大的朱厚照
如果评选历史上最无作为的皇帝,那么正德皇帝朱厚照一定名列前茅。
说他无作为,是因为尽管他坐在皇帝的位置上,却全然没有皇帝该有的样子。他不用心处理朝政,却对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曾经在京城修建了“豹房”,填充进美女和野兽,他们没日没夜地玩闹嬉戏,酒池肉林,荒淫无道。他还模拟民间市集的样子修建商店,自己扮演商人来买卖商品。正德皇帝前后扮演过各种各样的角色,在众多角色中,他唯一不喜欢扮演的就是皇帝。他像一个尚未懂事的孩子一般,只有那些新奇玩意儿才能使他保持开心。为了能够毫无负担地玩乐,他把权力交给了以刘瑾为首的八位宦官。一时间宦官专权,朝廷内部派系林立,利益纷争,政治黑暗不堪,百姓生活凄惨。
盛世后的哀歌
如果问明朝历史上最强的盛世是哪个,毫无疑问,一定是明初的永乐盛世。永乐一朝,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社会上,都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局面,最著名的例证莫过于郑和下西洋。
和历朝历代的皇帝一样,明初的皇帝们也多是勤于朝政,励精图治,在经济发展上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之前因为战争荒废的大片土地被重新开垦耕种,农业经济有了明显的进步,手工业更是突飞猛进,矿冶、纺织、陶瓷等都广销国外,并大受好评。造船业的进步尤为显著,海上航行技术的发展,海上贸易也逐年提高。海上交通的开拓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使得大明王朝同海外各国交往的需求增加。明成祖朱棣希望通过下西洋来展现大明帝国的实力,和其他国家结交往来,从而建立东方大国的声誉,如此一来,郑和下西洋就提上了日程。
明成祖组织了一支强大的船队,交由郑和指挥,随即船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了。这支船队曾经创下了几个纪录:船队的规模最大,船只、船员的数量最多,海上航行的时间最久。据历史记载,郑和每次下西洋的人数都在2.7万人以上,这是当时区区百人的西方航海船队所望尘莫及的。据统计,单单在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的花费就达到了白银600万两。这些纪录的背后,是以明成祖时强盛国力为支撑的。
在经历了永乐盛世之后,明朝历史上又一个盛世出现,这就是仁宣之治。
仁、宣代表的是两位皇帝,“仁”是指明仁宗朱高炽,“宣”是指明宣宗朱瞻基。朱棣去世后,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仁宗。仁宗性格宽厚,在位时平反了前面建文帝和成祖时被连坐的官员和他们的家属,还重新起用一些有才华的官员。经济上,推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发展生产,进行物品的流通。社会上,百姓的生活安定有序。用人上,他采用了当时的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溥、杨荣三人的政策,国家政治日渐清明起来,经济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但是仁宗皇帝仅仅在位一年,就去世了。之后仁宗的长子朱瞻基即位,是为宣宗。宣宗继续采用仁宗的政策,将盛世局面进一步扩大。
从1424年到1435年的前后十几年间,明朝的政治清明,国库充实,百姓们生活安定。有学者将仁宣二位皇帝创造的盛世局面同汉朝的“文景之治”相媲美,可见当时国家的繁荣局面。
历史上的盛世从来没有像明朝这样次第出现,无论是洪武之治还是永乐盛世,或者是后面的仁宣之治,都让人们开始感受到大明王朝的辉煌与灿烂。
那么,同一时期的国外是怎样的呢?曾经有一位外国人描述他眼中的中国:“在这个大国……人们食品丰富,讲究穿着,家里陈设华丽,尤其是他们努力工作劳动,是大商人和买卖人,所有这些人,连同上述国土的肥沃,使它可以正当地被称作全世界最富饶的国家。”富饶强盛是当时这个东方帝国留给外国人的第一印象。
之后在经历了几年短暂的沉寂之后,明朝历史上再度出现了盛世的局面,这就是明孝宗时期的“弘治中兴”。
弘治是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孝宗朱祐樘是明朝的第九位皇帝,在位期间,锐意改革,多有建树。政治上,他勤于治国,勤于政事,商议政事注重听从群臣的意见,讲究清正廉明,选贤任能。经济上,他倡导节约,减轻赋税徭役,注重休养生息。在他的治理下,百姓们安居乐业,国家昌盛富强,创造了“弘治中兴”的局面。
孝宗身上的标签远不止“好皇帝”这一个,在多数人看来,他不仅是个好皇帝,还是一个好男人。
说他是好男人,源于他的个人品德。他仁慈恭俭,节欲爱民。封建王朝中皇帝拥有三妻四妾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甚至很多皇帝的后宫佳丽三千。然而明孝宗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皇帝也可以像普通人一样坚持一夫一妻制。朱祐樘一生只娶了张皇后一个女人,没有再纳妃。他们忠诚于彼此,像所有的普通夫妻那样,二人读书作画,谈论政事,琴瑟和鸣,伉俪情深,是历史上不多见的模范皇帝夫妻。
张皇后的一生只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朱厚照和次子朱厚炜,但是次子在出生后不久就夭折,这让明武宗朱厚照被众人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明孝宗的身体一直都不是很强壮,这源于他年少时的艰难生活。即位之后,他又勤于政事,忧国忧民,这让他经常处于超负荷的状态。就在公元1505年,年仅36岁的明孝宗朱祐樘英年早逝。弥留之际,下令传位给皇太子朱厚照。
早逝在明朝历史上并不少见。大明一朝中,除了明初的明太祖和明成祖的寿命比较长外,其他皇帝的寿命普遍比较短。明朝中后期,活到50岁以上的皇帝很少,除了世宗活到了60岁,万历皇帝活到了58岁之外,其他皇帝都没有超过50岁,这不禁令人诧异。从明仁宗到明武宗的七位皇帝中,更是平均寿命降低到了40岁:仁宗49岁,宣宗38岁,英宗38岁,代宗(景帝)31岁,宪宗41岁,孝宗36岁,武宗31岁。几位皇帝中,除了武宗是因为落水意外得病去世之外,其他皇帝在身体上没有什么特殊原因,但是却无一例外都早逝,这是为什么呢?
关于皇帝早逝的原因分析中,有以下两种比较流行的说法:
一、服用丹药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早逝是皇帝们经常服用丹药所致,丹药使得皇帝们的身体过早地被消耗殆尽,早逝也就在情理之中。但是,明朝所有的皇帝中,最喜欢丹药的莫过于世宗。因为身体较弱和醉心于道教,即位之初,世宗便命人求仙访道,将道士安置宫中,寻求长生不老之妙药。
世宗一生都服食丹药,但是却活到了60岁,这在后期的皇帝中属于高寿,所以如果把早逝的原因归结到服食丹药所致似乎有失公允。而早逝皇帝中,仁宗、宣宗、英宗并没有服用丹药的记录。从身体状况上看,宣宗和英宗都曾经远赴战场,带兵征战,身体比较好,但是仍然没能高寿。
二、南北天气气候的不同
有人分析说是因为迁都之后,很多皇帝不适应北方的气候。而朱元璋和朱棣因为都是多年的南征北战,军队和战场上练就了过硬的身体素质,因此能够适应。
这种说法的纰漏就在于迁都之后很多皇帝才出生,而且在经历了祖辈生活之后,生活习惯早已经改变,一些皇帝就是在北方出生长大,说不适应北方并不符合事实。
无论什么原因,不能忽视的一点就是:封建制度在经历了秦的确立,汉的发展,三国的深入人心,唐宋元的完善之后,在明朝已经渐渐地走向了衰落。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任何人都无法阻挡。但是从明朝建立到明朝灭亡,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农民起义、边患危机就时刻伴随着明朝,历史上的任何一个王朝都遭遇过这些危机,但是都不曾像明朝这般激烈,接踵而至的问题让拥有最高权力的皇帝们应接不暇,自然比其他的皇帝更为辛苦。
皇帝们早早地撒手人寰,留下的是年幼的皇子和并没有什么执政经验的皇帝,这就让本来就混乱的时局变得更加混乱。众多即位较早的皇帝中,武宗朱厚照就是其中一位。明孝宗去世时,武宗仅有15岁,次年,武宗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
明孝宗在弥留之际,留下嘱托,太子(武宗)的确是很聪明,但是年纪还小,又好逸乐,诸卿要好好辅佐他,使他担当起大任。孝宗不会想到,这个他宠爱的儿子日后却和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沦落成历史的笑柄。
朱厚照的确非常聪明,但因为从小就和太监们厮混在一起,性格乖张。太监本身身体畸形,心胸狭隘,又喜欢逢迎,经常带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给年幼的太子玩,迷惑了太子的心智。渐渐地,本性单纯的太子心思就全部放在了玩乐上。对于年幼的太子来说,他缺乏抵抗这些玩乐的能力,加上孝宗只有朱厚照一个儿子,自然是分外宠爱,任其发展。宦官刘瑾曾经美其名曰“太子喜欢武术”,借此机会他经常带着朱厚照外出捕猎玩乐。朱厚照的性格更加地任性放荡,孝宗却全然不知,太子渐渐成了天底下“最大”的纨绔子弟。这样说来,孝宗皇帝作为一个父亲,远不如他做皇帝那般优秀。武宗即位后,身边太监增多,逐渐从一个增加为八个,他们分别是刘瑾、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人称“八虎”。
历朝历代都有宦官势力的弥漫,尽管屡次被打压,但是他们如小草般在经历冬天的沉寂之后,总是会在春天的某个早晨悄然生长,并且会在雨水的浇灌之后快速扩张、蔓延开来。然而在明朝,宦官势力似乎比其他任何朝代都来得更为猛烈,著名宦官刘瑾、魏忠贤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宦官们因为利益关系,盘根错节,结成宦官集团,逢迎皇帝,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
建立大明王朝时,朱元璋为了防止皇权被其他官员篡夺,他先后杀掉了开国的功臣李善长、蓝玉、胡惟庸等。接着,朱元璋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取消了中书省的设置,将皇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对于前朝的宦官乱政,他感慨万千:“吾见史传所书,汉唐末世皆为宦官败蠹,不可拯救,未尝不为之惋叹。”即位之后,朱元璋的想法是从制度上消灭宦官专权的可能。根据《明史·职官志》的记载,洪武十七年明王朝铸造了铁牌,上面刻下的内容就是“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置宫门中,又敕诸司,毋得与内官监文移往来。他还规定宦官不能兼任文官武将,在服饰上不能穿外臣的衣服、帽子。宦官的官阶要严格控制,不能超过四品。
朱元璋不仅防止宦官干预政事,还从当时的社会舆论上制造了氛围,人们普遍认为干政的宦官是令人不齿的,这样的设置可以看出朱元璋的煞费苦心。但是从后来宦官权力的发展上来说却是愈发不可控制。这是因为宦官专权。
宦官专权的本质原因在于封建专制制度下的中央集权,只要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存在,皇权高度集中,宦官干政就不会消失。朱元璋在罢免了中书省之后,将大权集于一身,也就将各种各种的事情揽到了自己身上。尽管皇帝日理万机,处理政务废寝忘食,但是即使这样,还是不能将大事小情全部处理完毕。
到建文帝在位时,皇帝身边可以依赖的重臣都已经被清理一空。皇帝与宦官朝夕相处,时间长了,皇帝可以求助的人只有他身边的宦官,就在一点一滴中,宦官在皇帝生活中扮演起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明成祖时,尽管朱棣遵从了朱元璋时建立的祖训,但也正是从这一朝宦官开始得到重用。这是因为朱棣在起兵谋反时,他依靠宦官来窃取情报。当时朱棣在建文帝身边安插了很多耳目来刺探宫中的消息,宦官在帮助朱棣夺取皇位时立下了大功,因此宦官被朱棣厚待。
这时候宦官地位有了明显的提升,权势也越来越大。在洪武帝年间,称呼宦官为“监正”,但是到了永乐年间,宦官就改成了“太监”。在任职上也有了新的设置,如宦官监军、宦官分镇地方等。宦官的权势也发生了变化,朱元璋规定的“内臣不得干预政事”,到了朱棣这里,就成了“内臣不得擅自做主”。看似只是变化了一点,却不知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从“不得干预”到“不得擅自做主”,文字上细微的变化,内容却丰富了很多:宦官干政原来是明令禁止,现在是“想要做主,必须得获得皇帝的授意”,这样看似不起眼的改变却为后面宦官干政打开了局面。之后郑和七次率领船队下西洋,宦官扬眉吐气。后来,东厂这一特务机构建立,主要的负责人就由太监担任,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东厂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在宦官登上政治舞台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的就是宣宗。他在位时设立了内书堂,邀请翰林院的一些大学士教授宦官读书认字,对宦官进行文化教育。宣宗起初制定这项措施的目的是提高宦官的整体水平,帮助皇帝来处理奏折。往往事情不是完全按照人的设计来,因为宦官对于权力有着强大的占有欲,奏折处理多了,最终的严重后果就是取而代之,直接明目张胆地干预政。当然,这在宣宗时还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这是因为宣宗非常地勤政,他们不敢放肆专权。
到了英宗时代,宦官的权力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宦官们开始拥有军权。英宗时握有大权的重臣是王振,当时蒙古人大举进犯,明朝守卫西北的将士们在几次的交战过程中多次失败,这时候他们向朝廷求助。没有军事能力的王振,对瓦剌也没有深刻的认识,就贸然唆使英宗亲征,鼓励英宗效仿他的曾祖父朱棣亲征蒙古,留下千古美名。英宗非常向往,但是他似乎忽略了一个重要方面———朱棣是在战场上成长起来的,他却不是。
公元1449年的七月,英宗匆忙之中决定亲征迎敌,并授予王振军事指挥权。八月时,英宗的大队人马驻扎在土木堡,却不想当即就被蒙古军队包围。土木堡恶劣的条件让士兵们陷入绝境。在炎热的八月,土木堡没有水源,被包围后,却没有任何方式获得水源。士兵们饥渴难耐,体力衰减,战斗力大大下降,最终被蒙古军队击败,就连主帅明英宗也成了俘虏。
宪宗时,继续了英宗时宦官专权的局面。当时的宦官是汪直,此人更是猖狂,一手遮天,掌握军国大事,朝中群臣无不唯其马首是瞻。
宦官经过发展,最终成为大明帝国最高权力的掌控者,后面的刘瑾正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将权力发挥至最大化。
可以说,从英宗到武宗,宦官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宦官把持朝政,专权误国,宦官的权势地位都非同一般。当时有人曾经说“国朝文武大臣见王振而跪者十之五,见汪直而跪者十之三,见刘瑾而跪者十之八”。此后,宦官开始全面地插手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朱厚照登基了,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