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晦气
第211章晦气
“臣领旨。”户部尚书何安心头一紧,立刻出列,满面激动地接下了这个差事。 以往这种朝廷项目,在帝京的都是由工部出面,户部只负责拨款。
现在提出来的招标是全新的商业模式,何安也是头回接触。
陛下说得不尽详实,何安也不是死板的人,只要知道几个要点,就够他妥善安排了。
皇帝微微颔首,看他一眼,意味深长的目光伸出掩去了一丝冷酷。
这是他给何安的最后一次机会。
皇帝其实是有些郁闷的。
要说这何安在地方也是个能吏,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出生率也是稳定增长。
他高升时得万人相送,声望极高,惊动朝廷。
这样的人才,当然不能埋没在小地方,要在更为位置上创造更大的价值。
皇帝也曾对何安寄予厚望,亲自运作,多方活动,将他调到帝京。
却不曾想,何安调入帝京,入主户部之后,一夜之间就锐气全无,行事中规中矩,在增收与创收这两项要务上皆无寸功。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端王妃云襄。
因先襄王是个闲不住的性子,云襄在他膝下长大,也时常不在帝京。
出孝之前低调无比,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先襄王嫡亲外孙女的身份,以及一个模糊的少时瞧着聪慧不知是否已伤仲永的名声。
出孝之后却是妙计连出,极大地改善令皇帝感到困窘的局面。
若云襄是男子,户部尚书立刻就要换人做。
皇帝一心想开创盛世,决不允许有人拖后腿,自是不乐意才能平庸的人占据着高位。
户部掌着国家经济命脉,是何其要紧,一味守成求稳是不行的。
甚至于连守成都做不到。
连着三年天灾频发,户部都没有采取可靠的举措来稳定国库,只是循例增加赋税。
可这样的年景里,增加赋税只能家中百姓的负担,稍有不慎就会产生动荡。
皇帝那时才是储君,****悬心。
何安心里也清楚这几年毫无建树,皇帝对自己怕是不大满意。
尤其是端王妃横空出世,屡出奇招,衬得他越发暗淡。
他当然不会去嫉妒,然而对这样无能为力的自己,也生出点儿厌弃来。
以前在地方上,他能做的了主,行事自然大胆。可在帝京,你踏错一步,全家都得跟着玩完。
且皇帝先前仅是储君,虽是正统,到底不曾正式登基,发号施令就不那么名正言顺。
如今却不一样了。
经了雪灾与战祸,皇帝坐稳了大位。
而他也摸透了帝京关系网中的枝枝蔓蔓,该是大展拳脚的时候了!
诸事议定。
在退朝之前,燕王忽然禀道:“陛下,镇北关大捷,太上皇病情也已稳定,当择日举行登基大典!”
皇帝有些不乐意。
他已正了名分,并昭告天下,何须多此一举?
登基大典又是个烧银子的事儿,虽内库还有些积蓄,可也不能浪费啊。
燕王当然清楚皇帝的作风,叫他拿百十万两银子出来往水里扔,且还是扔给别人看,必是心疼得滴血。
可这银子得花,不能省。
正经办了登基大典,顺便将年号给改了。
太上皇马上风一事,可把燕王给恶心坏了,简直听不得他的半点儿事。这年号也得改了,晦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