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在困境中体味人生 - 中华处世经 - 任树民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中华处世经 >

第10章在困境中体味人生

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挫折和打击,因此,懂得生存哲学才能摆脱困境,取得成功。掌握面厚心黑的生存之道,不但可以使你突破目前的困境,而且会让你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克服重重困难和阻碍,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

所谓“面厚心黑”,即保持一颗平常心,果断地维护正义。此乃困境生存之道。运用好这一处世策略,便可在人生的舞台上无往不利。

识时务者为俊杰。—语出《三国志·蜀志》

语意:能认清时代潮流的是聪明能干的人。

原句为:“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所谓俊杰,并非专指那些纵横驰骋、无坚不摧的英雄,也应当包括那些顺应时势,能屈能伸的智者。

现实生活是残酷的,很多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都会碰到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如果残酷的现实需要你对人俯首听命,此时,你只能顺应时势。敢于碰硬不失为一种壮举,可是,硬要拿着鸡蛋去与石头碰撞,只能是无谓的牺牲。不少人一遇不平,就为了所谓的面子和尊严与人争斗,有些人因此而一败涂地,有些人虽然获得胜利,却元气大伤。这时候,就需要用另一种方法去解决问题。不妨拿出一块心田,搁下不平之事。莫逞匹夫之勇,做到百忍成金,才能成就大事。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语出《菜根谭》

语意:刚踏入社会的人阅历尚浅,所以沾染到的社会不良习惯也较少;一个饱经世事的人,经历的事情多了,城府也随着加深。

抱朴守拙,乃涉世之道。所以,君子与其圆滑处世,不如保持朴实的个性;与其事事小心谨慎,不如豁达一些才不会丧失纯真的本性。

刚刚跨入社会的人,因为社会经验不足,所以常不知如何适应。而经验积累比较多的人,其城府也就比较深。但经验有好坏之分,有的人从消极的或不好的方面去积累经验,品格便逐渐发生质的变化。这种人往往心存险诈。从这个角度来讲,君子遇事应特别注重抱朴守拙的忠厚作风,太讲究练达和圆通,就会失去本性,变成一个老奸巨滑的人。为人处世多些真诚与朴实,才能体味到人生的真正乐趣。

人情世态,倏忽万端,不宜认得太真。—语出《菜根谭》

语意: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都是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所以对任何无关大局的琐事都不要太认真。

宋代大儒邵雍曾感慨:以前所说的我,如今却变成了他;不知道今天的我,到头来又变成什么人?孔子也认为: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说,已经做过的事不必劝谏,已经过去的事不再追究。凡事不能不认真,凡事不能太认真。一个人若能做到这一点就可摆脱心中的一切烦恼。

一件事情是否该认真对待,这要视场合而定。钻研学问要讲究认真,面对大是大非的问题也要讲究认真。而对于一些无关大局的琐事,则不必太较真。若不看对象或不分地点刻板地认真,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处处被动受阻。

厌名利之谈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语出《小窗幽记》

语意:口头上说讨厌名利的人,未必真的能将名利忘却。

这就好比“谈山林之乐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一样。许多事情的表面和事实往往相差甚远。就如好谈山林之乐的人,总以久处尘嚣中的人居多,而真正了解山林之趣的人,早已身处其境而不返了。有许多乐趣是言语所不能道尽的,世人能谈的不过是耳闻目见的事罢了,那些耳不闻目不见的事就无从说起了。

常说看淡名利的人,内心却未必尽忘名利。因为这些人嘴里虽放下而心未放下。名利犹如赌博,人常以全部身心为筹码去换取空无一物的东西。但名利本身并无过错,错在人们为名利而起纷争、为名利而忘却生命的本质、为名利而伤情害义。就如酒,浅尝即可,过之则醉。即使是反对名利之人,到底是反对名利的本身,还是反对内心对名利的迷恋呢?如果本身已完全对名利不动心,自然就能够不受名利的影响。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语出《初刻拍案惊奇》

语意:只要有青山在,就能长出树来,就会有柴火可烧。

这句话奉劝世人要留住最根本的东西,哪怕遭到一时的挫折,也要相信将来必有东山再起的一天。有的时候避一时之锋芒,保存实力,是很明智的举动。项羽不懂得这个道理,于是乌江自刎,便再没有翻身的机会;刘邦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最后成就了一代帝王霸业。从古到今,以退为进都是生存与成功的有利战术。以退为进是一种弹性自救。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人生路上处处充满荆棘,若遭遇挫折时便万念俱灰、一蹶不振,不如退下阵来,转求其他,多一点儿弹性,会让自己对生活充满信心。

在如今这个事事都讲求突出自我、处处都强调竞争的时代里,人人都渴望能在奋斗的过程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但适当地采取保存实力的方式,表面看是走了弯路,实际上是为日后的成功积蓄力量。

宁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语出《增广贤文》

语意:做人要正直且有原则,对钱财要取之有道,不能为了求得名利而曲意逢迎,丧失人格。

昔日姜子牙姜太公渭水河畔以直钩钓鱼,其自言:曲中求鱼非大丈夫所为,宁愿直中取,而不曲中求。几千年后,这种思想仍然被世人所传诵。在封建社会,名节被士大夫们视为立身之本及为官之道,历代清廉有为的官吏无不重名节胜于身家性命。就算是贪官赃官也很注重官声,不忘找些理由或借口来掩人耳目,甚至沽名钓誉。

在经济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世俗名利的渴望和追求就更需要有一个限度,既不能让它们扰乱和破坏我们的正常生活,也不能允许它们摧毁我们的身心。一旦让这种贪欲完全支配和操纵了人的心志,由此产生的严重危害将是难以想象的。只要我们能够勤勤恳恳地发展自己,踏踏实实地完善自己,那么所有的欠缺和贫乏都终将离我们而去。所以说,安心自在地生活,淡泊从容地走自己的路,这才是生活的根本,也是每一个人在生命历程中应该时刻牢记的处世准则。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语出《金缕衣》

语意:花开的时候就把花儿折下来,不要等到花落去的时候,只折回空树枝。

幸福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很多人一生中错失了无数良机,又常为错失良机而空叹。在生命结束时,只能空留遗憾。

当今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如果我们还抱着“人怕出名猪怕壮”或“枪打出头鸟”等陈旧的观念不放,那么结果只能是与机会失之交臂。有人或许还认为这样的处世方法是谦虚、淡泊,其实这是不折不扣的固步自封,是缺乏自信心与进取心的表现。因为,机遇只会青睐有准备的人。对于一个有准备的人,机遇是一剂催化剂,可以让他获取更大的成功;而对于一个没有准备的人而言,机遇只会给他带来悔恨。机遇总是稍纵即逝,如果你放过一次成熟的时机,你将永远抹不干懊丧的眼泪。

智者不与命斗,不与法斗,不与理斗,不与势斗。—语出《呻吟语》

语意:有智慧的人不同命运作斗争,不同法律作斗争,不同真理作斗争,不同形势作斗争。

智慧的人都懂得这种生存法则。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无法改变自然的规律。谁要想改变自然规律,就一定会失败。因此,人类便只能去认识社会和自然,并且学会适应,这叫做顺其自然。关于命运的说法有很多种,如“乐天知命而不忧”、“听天由命”、“命里有五升,不用起五更”等。这看似是消极的宿命论。实际上,有的人生来就性情温和,有的人则刚毅暴躁;有的人心思细密,有的人则粗鲁顽劣;有的人体质健壮,有的人孱弱多病。谁能说这不是命运呢?人若想活得自在一些,就要“尽人事,听天命”。法律、真理等都存在巨大的变数,若浪费自身的精力与之计较,是毫无意义的。

人只要顺应自然规律行事就可以了。那些对于生活条件没有过分奢求的人,他们的生活却是极其快乐的。他们把节余的时间和精力用到研究学问或拓展事业中去,最终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只是顺着自己的本性而为,便可找到一种超乎寻常的乐趣和感受。

营大者,不计小名;图远者,弗拘近利。—语出《太武五王列传》

语意:经营伟大事业的人,绝不在小名声上斤斤计较;筹划远大目标的人,绝不把自己束缚在眼前利益上。

一个人在确立好了目标以后,就应该专注于目前能够做到的事情。要知道,在经营中有很强的累计效应,如果你一味地放弃小名小利,也许最终会断送前程。但我们又不能专干丢了西瓜捡芝麻的事情。如果只是盲目追求眼前的利益,为了实现种种小愿望或小目标而费尽心机,就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被小名小利所障目,从而失去了挖掘自我潜能的意识,使自己的才华得不到施展和发挥。

真正的成功者都是胸怀大志之人,他们能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舍弃种种既得利益,不为虚名小利所累。他们都是有头脑、有主见、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因此能够不被世俗的价值观所左右,能够坚定不移地向既定的奋斗目标迈进。正因为他们胸襟开阔、眼光独到,所以才能够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最终独树一帜,在事业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谷千驽,不如养一驴。—语出《黄初五年令》

语意:与其用粮食喂一千匹劣马,不如养一头体力好的毛驴。

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养人是为了用人,因此,当其无用之时,便不能心存怜悯。

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会涉及到这一问题。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是福利机构,很多领导者因为一些人曾为这个企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在看到他们跟不上企业前进脚步的时候,还保留其位置。也有的领导任人唯亲,而不管其是否具备了相应的才能。

在现实社会中,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一旦你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就可能被强者淘汰出局。到了那时,因为一批“劣驽”而出局,即便懊悔也无济于事了。

因此,为了长远的利益,我们要学会起用有识之士,这一点对当下的企业尤为重要。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语意:在意义重大的行动中,用不着过于谨小慎微;只要合乎大的礼仪规矩,就不要计较小的谦让。

做大事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做人也应如此,应善于取舍,才能成就大事。现实中的事物包含多种矛盾,人不可能考虑得很全面,因此,只有善于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明确大事的重要地位,不拘泥于小节,才能减少细枝末节的阻碍,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解决主要矛盾的过程中,以便更快地获得成功。诸葛亮事必躬亲,“军中罚二十以上必亲览”,就是没有做到合理取舍,没有处理好小节与大事的关系,最终劳累过度,出师未捷身先死。

一个人若要成大事,就应不拘小节,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分散精力,才能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完成大目标,取得最后的成功。

断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语出《墨子·大取》

语意:砍断手指以保存手腕,人在权衡利弊时,总是选取利益当中最大的,害处当中最小的。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