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在治家中修养心性 - 中华处世经 - 任树民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中华处世经 >

第9章在治家中修养心性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意思是:要使家族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就要先从自己做起,改变自身的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品行。正所谓『家齐而后国治』,只有整治好了家庭,才能治理好国家。

古人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意思是: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庭。家庭整顿好了,国家才能安定繁荣,而治理家庭的关键是克服情感上的偏私。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语出《论语·泰伯》

语意: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说:“君子思不出其位。”说的都是一个人应该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完整地理解这两句话就是“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这句话往往会引起人的质疑,这不是提倡自私吗?这不是“自扫门前雪”吗?这不是提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吗?人们会产生这些误解是因为把“位”看成是固定的、唯一的东西了。实际上,“位”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谓的“位”,可以是一个人的职位、身份、地位等各种各样的角色,有什么样的角色与地位,就有什么样的职责,就应该完成相应的职责。人可以同时有多重角色,这些角色还在不断变化之中,不同的角色要承担不同的职责,也就是“在其位,谋其政”。

一个人要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角色与地位,履行相应的职责,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其位,谋其政”,就是教导人们要专心完成自己的职责;“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告诫人们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其实,一个家庭、组织或社会中的人如果都能够明确自己的位置,安心完成自己的职责,社会便和谐了。

礼之用,和为贵。——语出《论语·学而》

语意:礼节的应用,以达到和谐的程度为贵。

“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孔子曾经说过:“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在孔子看来,“礼”是从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礼”不仅仅是君子提高自身修养、扩大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还是士大夫们治国平天下的利器。

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就是说,礼的作用以“和”为最高准则。“和”,除了有和顺之意外,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能从容不迫地待人接物,大事小事均做得有礼有节、游刃有余、不偏不倚。由于能保持平和的心境和静穆的心态,所以我们才能以公正平等的心去体贴万物,而不抱偏见才能保持正常的判断力。心和则气平,气平则胸宽,胸宽则自谦,谦恭则处众。

交往之道只在一个“和”字上。和则心静,静以省身,静以察世,如此方能做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语出《论语·学而》

语意:当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对父亲的合理之处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道了。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首。自古以来,人们把孝敬父母看成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

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子欲孝而亲不在”是天下最可悲的事情。因此,子女孝敬父母,不能等自己能力很强或很有钱时才去做。其实,一句温暖的问候,一点小小的心意,或者常回家看看就可以让老人欣慰无比。天底下的父母莫不望子成龙,并为子女付出了他们全部的心血,但他们要求子女的却少之又少。因此,做子女的应该尽可能地关心、照顾他们,让父母在有生之年享受到天伦之乐。人的一生可以错过很多东西,但万万不能错过回报父母恩情的机会。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语出《论语·泰伯》

语意: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坚毅,因为他责任很重,而且路途又很遥远。

这句话是孔子的学生曾参说的。曾参在孔子的弟子中一向被认为是性情温和的人,可是这几句话却掷地有声,表现了他对高尚道德与人格的执著追求。曾子对此解释为:“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就是: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这个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奋斗到死才停止,这个历程不是很遥远吗?

如果一个人饱读诗书却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恢弘的气度,在遇到困难时就会中途退缩。那么,他就是一个懦弱的人。一个懦弱的人怎能为国家和社会承担起应尽的责任?这样的责任往往沉重而久远,只有心中怀着实践仁道理想且意志坚强的人才足以担当。所以,人若要承担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就必须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意志以及仁爱的品德。

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下,须要怀廊庙的经纶。—语出《菜根谭》

语意:身居显位的人,不可以不保持一种隐居山林、淡泊名利的情趣。隐居在田园山林之中的人,也要有胸怀天下、治理国家的壮志和蓝图。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受儒、道思想影响极大。在对待人生的问题上,一方面积极入世,实现理想抱负;一方面真心出世,品味林泉真趣。将矛盾双方统一为整体。这样,在权势的包围下还可以保持几分山林雅趣,以缓和因过分热衷名利造成的精神紧张。这里的出世又分为真出世和假出世,假出世是以出世作为入世的手段,作为当官的资本;真出世是退隐,是不屑于争名夺利、尔虞我诈。一个人只要具有林间隐士们的高风亮节,就能体会孔子所说的“富贵于我如浮云”,也才能领悟到生活在林泉之下的情趣。不过,不管是真退隐还是假出世都不可以完全忘记国家兴亡大事。

现今,人们参政议政的意识更强烈,表达政治意向的方式也更多,对于政治的态度可以有多种选择。但是,“志在林泉,胸怀廊庙”的思想依然影响着人们。

家人有过,不宜暴扬,不宜轻弃。—语出《菜根谭》

语意:自己家里的人犯了错误,不能随便大发脾气,也不该轻易放过而就此不管。

清官难断家务事,家人犯错应该如何处理呢?“不宜暴扬、不宜轻弃”均为治家要诀。疾风暴雨式的解决方法不适合家庭。解决问题时,批评是可以的,但是不可以动怒,否则家人都容易受伤害。因为,我们不是要消灭谁,只是希望家人能改掉一些缺点和不足,让生活更加和谐与完美,所以应该讲究方法。家庭问题往往不涉及什么大的原则,一些细枝末节上的问题想一次性根除还是有困难的,只能是反复地磨合,“和”才是治家的根本。

推而扩之,一个单位,可视其为中等家族;一个国家,可视其为大的家族。人民要是有过错,也不宜暴扬,不宜轻弃。要做到“春风解冻、和气消冰”,用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才最有效。

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语出《孟子·离娄上》

语意:家庭一定是自己先产生裂痕,别人才会跟着破坏的。

古语有云:“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无论多么坚固的堡垒都可以从内部攻破。一个家庭遭到破坏,往往是由于家庭内部不和睦才给他人以可乘之机。一个家庭若要避免被别人破坏,就不要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家的矛盾,更不能在他人面前大讲自己的家庭战争。面对不利于家庭和睦的外界环境时,更需要家人能够同心同德,对外保持警戒状态,形成铁壁铜墙方能御敌于家庭之外。

中国人常常强调家和万事兴,一个和和美美的家庭可以经受风吹雨打,即便平日家人由于工作和学习而分离,但家依然是最温馨的地方。

孝在实质,不在于饰貌。—语出《盐铁论·孝养》

语意:孝的关键在于内心,而不是表面功夫。

这句话告诫子女在孝顺父母时要付出自己的真心以及宝贵的时间。如果只是在礼节方面做得周全,而内心缺乏敬意与爱心,还算不上是真正孝敬父母。父母不需要物质上的回报,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儿女的陪伴和关爱。

当今有很多的老人,他们虽然儿孙满堂,在生活上衣食无忧,但是孩子因为工作的缘故几乎都不在身边,平时也很少见面,他们在感情上最渴望的是能与亲人团聚。所以,身为子女,不但要使父母的物质生活相对富裕,还要尽心尽力满足他们在精神与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别对年迈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顾,耐心安慰。因为是他们养育了我们,是他们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为人子女要懂得感恩,及时行孝。

先淡后浓,先疏后亲,先达后近,交友之道也。—语出《小窗幽记》

语意:先淡薄而后浓厚,先疏远而后亲近,先接触而后相知,这是交朋友的方法。

人都希望有真诚的感情交流,渴望有亲密的朋友。可是交友并非易事,要获得真正的知己更是难上加难。择友得当,则受益匪浅;交友不当,则祸害非轻。刚开始交往时,看到的常是人的表面,在表面中有多少真实的成分,又有多少虚伪的成分,并不能一眼看出。所以要经过仔细的观察和选择,要由表及里,对对方的人格进行深入的了解。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决定是否与其进一步交往,这便是“先达后近”。

所以,交友要掌握正确的方法。一般是经过初步的了解,对合乎心意的朋友再进一步接触,在接触中加深感情,当心灵和志趣逐渐接近,才是真正的相知。

穷通之境未遭,主持之局已定;老病之势未催,生死之关先破。求之今世,谁堪语此?—语出《小窗幽记》

语意:在还未遭受贫穷或显达的境遇时,便先确立自我生命的方向;在还未受到年老和疾病的折磨时,预先看破生死的道理。在现今的社会上,能和谁谈论这些呢?

人的一生,无论生命的道路如何走过,最终都要走向死亡。但是,在通向生命终点的过程中,每个人的经历是不同的,而且,在有限的生命中能够把握自己人生方向的人并不多。

一般的人总是要经过种种的磨难和波折以后,才能看透社会的本质和生命的真相。也就是说,不到最后的时刻,人们往往难以领悟人生的真谛。而好多人根本就到不了最后觉悟的那一刻,就会糊里糊涂地走完了生命历程,可以说这一世是白活了。这就告诉我们,人要学会在有限的生命里留下光彩与成就,充分体现生命的价值,因为只有这样,当生命的旅程接近终点时,你才敢毫不犹豫地说:“我的生命没有虚度,我为自己生命的光彩而感到骄傲。”

我们不一定都能做到俯仰无愧,但至少也应该是坦坦荡荡,不枉此生。

凡人之患,偏伤之也。—语出《荀子·不苟》

语意:人们所担心的就是偏伤。

偏伤就是指不能全面地看问题,遇事只看到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而不顾潜在的其他危险。一个人一旦有了偏伤之患,便会大祸临头。

从历史事实来看,偏伤之患不仅对个人有害,对国家也是一样。汉代名臣贾谊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就是走极端和多行不义。秦朝走向末路的时候,秦二世比秦始皇更加暴虐无道。他毁坏宗庙、聚敛无度、大兴土木;他施行严厉的刑罚和残酷的杀戮,赏罚不当、苛刻狠毒、以吏治民、残害百姓;他导致天下混乱多事,官吏无法治理,百姓穷困而君主不加以收容抚恤。此后奸臣当道,百姓痛苦不堪。从君卿以下直至平民百姓,人人自危。就这样,秦王朝因为偏伤而走向了灭亡。

为人处世同样要谨防偏伤之患。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孤立、片面地看待问题会阻碍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