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在忍耐中彰显胸襟
宽容是一种处世智慧,也是一个人良好修养的表现。胸怀宽广的人能够包容天下、广结善缘。宽容是君子的作风,是智者的行为,它折射出的光芒让世人的心灵更清澈,让人间的真情更温暖。
豁达大度、胸怀宽广是一个人良好修养的表现。做人要以恩慈相待,存怜悯之心,因为,宽恕别人的过失便是自己的荣耀。
曲则全,枉则直。—语出《道德经》
语意:委曲便可求全,屈就反能伸展。
低洼反而充盈;敝旧反能更新;少取反而多得;贪多反倒迷惑。这些均与委曲便可求全,屈就反能伸展同意。所以,圣人总是执著地追求一个方面,思考天下最普遍的理论准则,不是只顾自己,因而明智;不自以为是,因而开明;不自我吹嘘,因而能取得成功。
忍让也是一种美德。为人处世若只能进不能退,只能得不能失,吃不得半点儿亏,受不得半点儿气,不仅是不切实际的,也是十分有害的。有的时候,为了集体、社会和他人利益,个人作一点让步,受一些损失或付出一点儿代价也是非常必要的。忍让实质上是一个人良好修养的表现。
小不忍则乱大谋。—语出《论语·卫灵公》
语意:在小事上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人要会忍耐。凡事都要忍耐、包容,如果连一点儿小事都不能容忍,那么一定会坏了大事。因此,许多大事的失败,常常是由于小地方处理不好才导致的。二是做事要有决断力。有时候碰到一件事情,一下子就要作出决断,这样才能成事,如果不当机立断,以后就会很麻烦。
对于血气方刚的人来说,渴望建功立业无可厚非。但是,应知万事皆有风险,凡事皆有困扰。如果一味地追求成功,万事任性而行,到头来只能是困顿窘迫,无所作为。忍字头下万事休,两斗皆仇,两和皆友。人生在世,若总是因为小事和他人计较则会彼此心存隔阂。相反,在一些非原则的问题上,如果双方互相谦让,就容易实现双赢,最终皆大欢喜。
身后的惠泽要流得久,使人有不匮之思。—语出《菜根谭》
语意:死后留给子孙与世人的恩泽要深厚绵长,才会使子孙对其产出不断的思念。
做人要“心地放宽,身死恩垂”。一个人待人处世的心胸要宽厚,就会使你身边的人不对你有不平的牢骚;死后留给子孙与世人的恩泽要流得长远,才会使子孙对你产出不断的思念。
人生在世,怎样才能活得有价值?从古至今这都是人们争论的一个话题。是“争一世而不争一时”,还是“争一时也要争千秋”?是损人利己,还是为社会和人类作些贡献?这实际上是两种世界观的较量。在生活中,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凡事都会跟人斤斤计较,长此以往,必然招致他人的不满。
人只有宽以待人、心底无私,眼界才会开阔,胸怀才能宽厚。能够以善待人,必为后人怀念。要想使自己对后人的恩泽长远,就应该多做些如著书立说、修桥建校之类能在人心和社会上留存的善举。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语出《菜根谭》
语意:一块堆满了腐草和粪便的土地,才是能使许多植物生长的好土壤;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常常不会有鱼虾在此繁殖。所以君子应该有容忍世俗的气度和宽恕他人的雅量,绝对不可因自命清高就不跟任何人来往,最终陷于孤独。
一个心地纯真且修养很高的人往往容易缺乏容人的雅量,因为其自律甚严,便以此要求别人。或者是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因而没有朋友,使自身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这样的人很难有所成就。
应该说谦让是美德,宽容同样为美德。世间并无绝对的真理,而且正邪善恶交错,没有什么东西是独立存在或与周遭事物毫无联系的。所以,我们立身处世必须有清浊并容的雅量。一个人要想创造一番事业,就必须有恢弘的气度,能容天下的人才能为天下人所容。因此,凡是能创建大事业的人一定有容人的度量。容忍小人虽然在实际生活中很难做到,但为了事业上的成功,为了顾全大局,就必须有“厚德载物,雅量容人”的胸襟。
念头宽厚的,如春风煦育,万物遭之而生;念头忌刻的,如朔雪阴凝,万物遭之而死。—语出《菜根谭》
语意:一个胸怀宽广忠厚的人,好比温暖的春风,可以孕育万物,能给一切具有生命的东西带来生机;一个胸襟狭隘刻薄的人,好比阴冷凝固的白雪,能给一切具有生命的东西带来杀气。
在社交场合,有些人出口成章、旁征博引。他们能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能把道理说得清楚而动听,使别人乐意接受。又有些人口若悬河、信口雌黄、搬弄是非。同样是善于言谈的人,却因为心思、境界不同而带给他人积极和消极两种不同的影响。“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不仅说话如此,为人处世也是这样,温暖的晨风人人欢迎,寒冷的冰雪人人讨厌。一个心胸狭隘、尖酸刻薄的人,任何人都不愿意接近他;一个气度恢弘、待人宽厚的人,任何人都愿与之交往。
一个宽厚的人就应当容得了事,很显然,这不是无原则,而是一种适应社会的表现。
人之过误宜恕,而在己则不可恕;己之困辱当忍,而在人则不可忍。—语出《菜根谭》
语意:对待别人的过失和错误应该多加宽恕,对待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却不可心存宽恕;自己受到屈辱应该尽量忍受,可是看到别人受到屈辱就要设法替他消解。
恕以待人,忍以制怒;待人要宽,律己要严,这都是规范的待人之道。其核心是强调自悟。待人之所以要宽,为的是尊重和理解他人,给人自新的机会。待己之所以要严,是为了克服自身的缺点,使自己不会一错再错。同时也能够提高自身的修养及思想境界。
假如我们能以责人之心责己,就会减少很多过失;以恕己之心恕人,就可以维护人际之间的良好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是一个人修养品德的要诀。因此,遇事时就应该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语出《菜根谭》
语意:不要指责别人轻微的过错,不要揭发别人不愿人知的隐私,不要念念不忘别人过去的缺点和坏处。
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会犯下这样或是那样的错误,我们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就要得饶人处且饶人,不要对别人的缺点紧抓不放。人与人之间矛盾的产生与加剧大多因为太过计较过去的恩怨。做人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对别人的人格给予尊重,应忠恕待人,修德远害。这些处世待人的准则往往只有那些有修养、有胸襟的人才能做到。
天地之间,能够以一个“大”字来形容的事物实在太多了。正所谓“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一个人的心胸未必要与其地位和才华成正比,即便是普通人,心中要是有宽容与隐忍,也是可以容下他人的。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语出《菜根谭》
语意:发觉被人家欺骗不要在言谈举止中表露出来,遭受人家侮辱时也不要怒形于色。
有人为了一些小事就大动干戈,显然是不智之举。要是在力量对比极为悬殊的情况下,还为了一时之气而做出错误言行,势必会得不偿失。一个人若能有吃亏忍辱的胸襟,那么,他在人生的旅程上自会受益无穷,对自己的前途和事业也会大有帮助。
“喜怒不形于色”不仅是一种高超的生存智慧,更是人生真境界的直接体现。能够把对外物的情感都尽量包藏在自己的心中,对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无疑是有所裨益的。这种不动声色,并不是在教人要怀着怎样的城府和心机去面对身边的人事变迁,而是旨在告诫我们要在并不违背社会公理和人类道德的基础上,做到一种不失原则的宽容与忍让。做到这一点,就意味着你能够带着一颗宽容的心走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上。很显然,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而言,这都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这不仅可以让你以一种轻松快乐的心情去欣赏沿途的美丽风景,更可以使你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持身不可太皎洁,……与人不可太分明。—语出《菜根谭》
语意:立身处世不可自命清高,对于一切的羞辱和诋毁都要能容忍得下;……与人相处不可太善恶分明,不管是好人或是坏人都要能够包容得下。
在工作或生活中,不必凡事都过分苛刻强求,不要因为你的清醒就抱怨社会存在弊端,不要因为爱光明就极度厌恶黑暗。任何一个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之中。所以,不可避免地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着不同形式的交道。那么,自然不可能每一件事都遂己心意。如果你遭人误解或是被人毁谤时,一定要冷静处理。如果对他人心生不满或者满怀仇恨,不仅有损你的风度和人格,你的生活也会因此变得混乱,甚至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失。相反,如果我们在这时能够让自己尽量地冷静下来,也许就会发现自己或他人存在的错误。如此一来,就会及时总结经验、汲取教训。
保持宽容、谦让的态度和行为,总是可以为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以及更大的空间。哪怕仅仅是为了给自己多开辟一条路,我们也应该学会这样去做。
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理。—语出《菜根谭》
语意:要用冷静的眼光观察人,用冷静的耳朵听别人的话,用冷静的心情处理感情,用冷静的头脑去思考其中的道理。
古人强调的“忍”和“恕”等修身之道无不和“冷”带些关系,因为只有情冷才能心静。常言道“万物静观皆自得”,热情如火可以给人以生命力和无限温暖,但是冷静如水却有助于思考和判断。一个成熟的人待人是冷静的,处世是明智的,这样遇事才不会感情冲动,做事才会有条不紊。而观察人则是一门更加高深的学问,这需要一个很长的了解过程,孔子主张“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如果没有一个冷静的心态,就很难客观地评价一个人。
因此,在生活中保持冷静的头脑,就会保持正确的判断力。
热闹中着一冷眼,便省却许多苦心思;冷落处存一热心,便得许多真趣味。—语出《菜根谭》
语意: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假如能冷静观察事物的变化,就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心思。一个人穷困潦倒不得意时,仍能保持一股向上的精神,就可以获得很多真正的生活乐趣。
事物总是存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佛家的出世,老庄的无为,固然是为了寻求一种气质的超脱与内心的安宁。但如果到了与世隔绝、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自己也未必会快乐,甚至会被别人视为异类。所以,人对世事不可太激进,不要走进“热”或“冷”的极端,否则,不但会为自己带来痛苦,也会给众人造成伤害。这也就是儒家所说的“过犹不及”。
“闹中取静,冷处热心”实际上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这就要求人们成功时要想到失败,失败时要保持奋斗的精神。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语出《省心录》
语意:用责怪别人的心去责怪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去宽恕别人。
原文为: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人的胸怀本应像宇宙一样广大,可以承载世间的万事万物,无论美丽的还是丑陋的,无论善良的还是险恶的,无论巨大的还是渺小的,无论有利的还是有害的,统统可以存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