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在自然中领悟真义 - 中华处世经 - 任树民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中华处世经 >

第7章在自然中领悟真义

古人强调无为并不是提倡无所作为,而是教人们处世时要顺其自然、戒骄戒躁。因为,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无为和有为都是在承认和尊重人性的基础上,寻求淡定、超然的人生境界。

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所以善于修养“无为”的人,必先修心。以“无为”的状态为根本,而在实际中有所作为,这是“无为”的最高境界。

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语出《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

语意:为了不让老鼠饿死,就经常留些剩饭给它们吃;可怜飞蛾被烧死,夜里只好不点灯火。

此诗为苏轼所作,全诗为:左角看破楚,南柯闻长滕。钩帘归乳燕,穴纸出痴蝇。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崎岖真可笑,我是小乘僧。

人心中的慈悲就是人类自身繁衍不息的生机。假如人没有了悲天悯人的心肠,那么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躯壳,和泥土树木无异了。诗中说“为鼠常留饭”,并不是真的让人给老鼠留饭,而是劝人要有同情弱者的胸怀。佛教的中心思想之一就是主张戒杀,因此才有了“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的名谚。现代人为了维护良好的生存环境而倡导保护野生动物的观念,与之相似。

人性有善有恶,但待人应以慈悲为怀,不能心存算计。拥有慈悲心肠的人多了,世间的温情便多了。

君子无所争。—语出《论语·八佾》

语意:君子认为世间没有什么值得去争夺的事情。

全句为: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意思是:君子认为世间没什么可争夺的。如果真的有所争夺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首先,君子在“射”的时候要“争”。这个争是一种技艺层面的争,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更像是一项体育竞技。所以,君子还要彬彬有礼地争。因为君子之间争的是才艺,而不是利益,所以才能叫做“君子无所争”。

其实,人有锋芒是好事,因为这是获得事业成功的基础。但是,锋芒本是刀剑尖端,可以刺伤别人,也会刺伤自己,运用起来应该小心谨慎。倘若事事强出头,锋芒毕露,还妄想不遭人忌,那是不可能的。

因此,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展露锋芒,在平时保持适度的低姿态,这不但不是懦弱或畏缩,相反,它是一种聪明的处世之道,是人生的大智慧。

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求感德,无怨便是德。—语出《菜根谭》

语意:人生在世不必绞尽脑汁地强取功劳,其实只要没有过错就算是功劳了。救助人不必希望对方感恩戴德,只要对方不怨恨自己就算是有恩德了。

这里的“无过便是功,无怨便是德”并非是一种消极思想,而是倡导人们在无私奉献的同时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人生在世,若想有所作为,就不能急功近利。因为,人的内心如果被功名占满,就会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最终只能导致失败。大家都知道关羽便有这样的毛病。在赤壁大战中,关羽不仅未立寸功,反而因私放曹操犯了军纪。虽有刘备说情未予追究,但一贯心高气傲的关羽觉得很丢面子。封“五虎将”时,关羽口头上说不愿与黄忠为伍,内心里却觉得自己被封小了,所以很不满。他便主动北伐,也有与西入蜀川诸将争功之意。如果说战略上已铸成大错的话,那在战术上尚有回旋的余地。但关羽已陷入了天下无敌的神话中不能自拔。他若能及时回救荆州,他若不在樊城久打消耗战,他若不图立即收复荆州,而另谋立足之处再作长久对抗的打算,何至于全军覆没、身首异处?

真正的给予也并不是施恩图报,对他人施恩惠是很好的善行,但我们在施行的时候应报以仁心,并且要了解“舍”的真正含义。如果心中期望别人给予回报,则违背了自己的本心,那么就不是舍而是贪了。

因此,为人处世要摒弃功名心,帮助别人要不求回报,始终保持平和自然的心态才能积善成德,成就伟大的功业。

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语出《易经·遁》

语意:退而不隐、藏而不深,仍然与过去的事务保持联系是有害的。应磨炼自己的意志,彻底断绝与过去的联系,专心管理家政事务,享受天伦之乐,才是完美的结局。

这里“遁”作为一种目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从高处退到低处。这种“退”在今天可以理解为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中淡出,而本卦应是就退出政界而言的。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既然是下了退隐的决心,就不要再关心政务。但在实际生活中这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许多人退下来后还是尽可能利用所剩下的关系操纵局势,让位不让权,非要管事不可,这就是“系遁”。其实这对自己无益,轻则会伤了自己的尊严,重则要搭上身家性命。

“遁”其实是需要勇气的,一个习惯于呼风唤雨的人,离开光彩照人的环境,很难一下子适应。所以很多处于政治顶峰的元老,在位的时候精神很好,一旦大权旁落,看到门前车马稀,就会患上心病,这正是心理调整不过来所致。既然是“遁”,就应当甘于寂寞,所以在“遁”后还要“厉”,即磨炼自己。使自己远离刀光剑影的政治旋涡,将过剩的精力放到管理家庭事务中来。家庭管理好了,便可在和睦的环境里插花种草、抚琴作画,好好享受天伦之乐。

小往大来。—语出《易经·泰》

语意:意指以微小之本获巨大利益。

这一卦讲述的是小失与大得的关系。常言道:“吃亏是福。”这是为人处世的一种策略。然而,多数人往往舍不得手中那一点点儿的小便宜,不肯吃一丁点儿的亏,结果把自己的道路堵得很窄,最终难以前进。

时时刻刻算计着如何多占便宜的人,到头来往往什么也得不到,弄不好还会吃大亏。换一个角度思考,想要得到大的益处,就必须能够吃小亏,并敢于吃小亏。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吃些亏,这种貌似消极的人生哲学,实则是一个人人生阅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对待小事肯吃亏,遇见小人敢吃亏,只要不是涉及原则的问题,退一步也无妨。如此一来,换来的很可能就是未来的大福大贵。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语出《道德经》

语意:想有所取就必须先学会付出。

这句话流传至今,已经变成了“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人的内心总是惯性地认为“得”是快乐的,而“舍”却是令人心痛的。实际上,自然万物的运行规律总是统一的,万物循环往复、世事沧桑变幻、人生沉浮不定,舍得之道贯穿其间,有舍才有得,无舍就无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

这句话的更深层含义就是要人们“予”之有法,“舍”得对路。这既是一种生活的哲学,更是一种处世与做人的艺术。“取”与“予”就如水与火、天与地、阴与阳一样既对立又统一,二者相辅相成,存于天地,存于人生,存于微妙的细节中,并且囊括了万物运行的所有机理。万事万物均在舍得之间达到和谐与统一。

真廉无廉名,立名者正所以为贪;大巧无巧术,用术者乃所以为拙。—语出《菜根谭》

语意:一个真正廉洁的人不与人争名,因此不一定有格外响亮的名声。那些到处树碑立传的人,正是为了贪图虚名才这样做。一个真正聪明的人不炫耀自己的才华,那些卖弄自己聪明智慧的人,实际上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愚蠢才这样做。

大智若愚者在生活当中的表现是不刻意显示自己的聪明,做人一向低调,从来不通过向人夸耀来抬高自己。此种做人的原则就是厚积薄发、宁静致远。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要求不高,只求自己能够不断得到积累。他们注重自身修为、层次和素质的提高,对于很多事情持大度开放的态度,有着“海纳百川”的境界和“强者求己”的心态,从来没有太多的抱怨,能够脚踏实地做事。

人们大多讨厌喜欢耍小聪明的人,对欺世盗名之辈更是深恶痛绝。因为好名声来自真本领和真修为,如果为了博取人们的赞美而不择手段,虽然可以名噪一时,却欺骗不了历史。所以一个真正廉洁的人,由于他的动机不是让人歌功颂德,自然也就会廉名远播。

想真正做大事业的人,应该踏实勤奋,保持清廉之名,并远离那些欺世盗名之人。

文以拙进,道以拙成,一“拙”字有无限意味。—语出《菜根谭》

语意:不论做学问还是写文章都要用质朴的方法才有进步,尤其是修养品德必须本着求实的态度才有成就,可见“拙”字意味无穷。

这个“拙”字给人的感觉恰如桃花源中的犬吠或阡陌间的鸡鸣,表现的是淳朴之风。古语有云:“自古巧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至于寒潭中所映出的月影,以及古木上所落的乌鸦,表面看似天工弄巧,充满诗情画意,实际上却显示出萧瑟凄凉的景象。

中国人奉行的传统思想是“巧者不坚,拙者永固”,正所谓“读书之乐无巧门,不在聪明只在勤”。老子认为,人类痛苦和纷争的根源就在于逞强好胜,假如大家立身处世都能朴实、厚拙、柔弱、不争,那生活必定会幸福得多。

俗话说:“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做人要朴实、低调,做什么事都不应耍小聪明或卖弄自己的才能,而要注重“拙”。质朴与勤奋才是成就事业的基础。

身如不系之舟,一任流行坎止;心似既灰之木,何妨刀割香涂。—语出《菜根谭》

语意:身体像一艘没有缆绳的孤舟,尽性而泊,自由自在。内心就像一棵已经成灰的树木,人间的成败毁誉又有什么关系呢?

一个人如果追求功名利禄的欲望太强,对个人的荣辱与得失计较得太多,那么他必然总处在一种忧郁与不满之中。每个人都向往逍遥自在的生活,但是,如果仅仅是外界的环境使你逍遥自在,而你的内心却不能排除世俗的杂念,那么,什么样的好环境对你而言都没有意义。所以,一个人必须从修养上下工夫,才能达到宁静淡泊的境界。

孔子说的“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表现的就是“来去自如,融通自在”的修养。人贵自知,即摆正自己的位置;人贵自然,即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强求。这样才可能有超凡脱俗、不计是非恩怨之心,才能多一份洒脱的气度,增一份人生的情趣,进而达到不动心、无所求的自如境界。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语出《小窗幽记》

语意:与其让人当面夸赞自己,不如使人不在背后批评或诋毁自己。与其让人在初相交时就产生好感,不如让人与自己长久相处而不产生厌烦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有谁可以做到人前不说人,人后不被说呢?其实,这是个无法避免的问题。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就是喜欢听奉承话。要让旁人当面赞美自己并不是难事,可是,要让别人不在背后议论自己却很困难。所以,与其刻意去追求别人的赞美和表扬,还不如时时处处修养自身的德行,做到严于律己、与人为善,这样不仅背后不会有人议论你,还会让自己在人前获得更多的赞誉。

与人交往,在尚未熟悉时总是刻意修饰,力求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在熟悉以后就开始放松约束,将自己的种种缺点暴露无遗,结果相处的日子久了,就会产生矛盾,进而使人生厌。与其这样,还不如对他人既不过于奉承,也不刻意做作,保持镇定从容的心态,始终做一位正人君子,一如既往地展现一个真实鲜活的自我。

情最难久,故多情之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之人终不失性。—语出《小窗幽记》

语意:保持长久的情爱是最难的,所以多情的人反而会显得缺少情意;天性按一定恒常的规律运行,即使是放纵而为的人也不会丢掉他的本性。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