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致怂人:为什么我们常常没办法说“不”?
我们是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自己。
我是在杭州飞北京的飞机上写这些字的。
离登机只有半小时,我才从公司冲出来。
“如果没赶上飞机,我就折回来。”我在群里跟同事们说。咬牙切齿,嘴里嚼着星巴克的三明治。
如果一日三餐可以变成一日一餐,还不会饿就好了。这些日子总觉得很多约定俗成的仪式要花额外的时间,太不科学。
对了,我最近还有一个心愿,希望有一种机器可以被发明出来:人走进去可以洗头洗澡做面膜,外加吹干头发,总共耗时1分钟。
跑得“肝肠寸断”赶到登机口,候机厅一片安宁,飞机晚点1小时,好像是帮我做了决定。
年底了,圣诞、元旦、平安夜、跨年夜,每一个节日的设立仿佛都必须承载着什么巨大的意义,好让错过它的人们悔恨不已。在忙碌中不得不错过这些日子的人们,咬牙切齿地说:“有什么可后悔的……”
《一代宗师》里宫二最后一次见叶问:“说人生无悔,那都是赌气的话,若真无悔,那人生该多无趣啊。”
然而此时此刻,我根本不想思考我的人生是否有趣,只是单纯地后悔接了一个论坛的主持工作。
是同事已经允诺的事情,因为临时有事,转接到我这里。
但是年底真的太忙了,24个小时中有18个小时在工作,也没办法应付得过来。犹豫着怎么推脱,拖泥带水,最后还是应了下来。
人变得有点儿浮躁。忍不住跟自己说:“你这个不懂得拒绝的家伙,插进来这么一个活动,加上来回路上的时间,要额外用掉一整天,你还有多少工作没有处理完啊!怂!”
在答应了这个论坛之后的两天里,我都在问自己,我们为什么常常没有办法说“不”?
第一反应是:“因为拒绝会让对方不舒服啊。”
新加入的同事做了一个项目规划,立意不丰富,创意也不够。项目负责人明显不满意,但也没叫停。他在执行的过程中一直提边边角角的修改意见,可是立意已定,再怎么改也不可能化腐朽为神奇。双方都很累,憋着一股劲儿。
复盘的时候,我问负责人,为什么不从一开始就喊停?
“人家刚加入我们,我一上来就否定他的创意,不太好吧?而且打击到他的工作积极性,以后怎么办?”
“你是因为担心他的感受,才不拒绝他的提案?”
“是啊,有什么问题吗?”
有一点问题。
听上去,我是在顾及别人的感受,其实,我真正顾及的是自己。
没错啦,如果我拒绝了这次主持,对方会很不舒服。
但从对方的角度考虑,这点不舒服是不可克服的吗?会因此没办法继续推进工作了吗?这场论坛会崩溃吗?会导致全天的活动失败吗?
不会。估计对方只会郁闷1分钟,心里骂一句“shit”,马上启动planb,找下一个嘉宾主持。退一万步说,真的没有其他办法,对方也会态度恳切地坚持,做各种争取的努力,让我理解我的出席对他们有多重要。
这是他们的问题,他们总有办法应对。
我真正担心的,并不是他们应对不了。我真正担心的是:他们会在心里记得,“我”是个不近人情的家伙。
“你担心他会难堪,没有积极性,所以不拒绝他的方案。”我接着问同事,“假如你已经预料到项目百分之百会失败,公司会因此浪费一些成本,你会怎么做?还是不拒绝吗?”我故意说得有些严重。
他开始犹豫了。
“那不一样吧。”他说,“我毕竟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假如呢,假如你有了百分之百的把握,你会怎么做?”
“我会拒绝。”他低声说。
不能拒绝的原因,有时候是对自己的信心不够。
当我们对自己没有足够多信心的时候,拒绝就不仅仅是“拒绝”这件事本身,它里面掺杂了“我”的个人因素。这件事变得跟“我”有关了,我就会想:“这个拒绝,是我做错了吧?”
如果小核桃看见天上的月亮,他想要我帮他摘下来,我可以很温和地说:“对不起宝贝,这是不可能的。”我知道这就是不可能的。
我不会内疚,不会自责,也不会有多难过。如果他哭了,我会很耐心地陪伴他、拥抱他,一起对付失望的感受。
因为那个时刻我确定,这不是我的错。
可是,如果他爱上了一套乐高积木,眼巴巴地看着。我想起家里足够多的积木,真的没有必要再买一套了。但是当我说“对不起宝贝,我们真的不能买哦”时,多少还是会有一点压力。
小核桃会哭吧,至少会眼神黯淡一下。我可能会忙不迭地拉他:“走了啦!”有一点点儿烦躁,很难平心静气地安抚他。我没法像前一种情况那么淡定。
甚至我可能不会拒绝。因为,不给他买积木这个事,我觉得是跟“我”有关的。
“他这么失望,难道不是我的错吗?”
在我设想拒绝主持的那一刻,这就是我的阻力所在。
“万一我以后需要帮忙呢?万一是我没判断准确呢?万一我的名声受到影响了呢?万一对方不喜欢我了呢……”
“这件事情我可以不做,但是这段关系我不能不要啊。”
一旦那个“我”在脑袋里横冲直撞,就有太多的不确定和恐惧,权衡再三,我们才做出“不拒绝”的决定。
我们好几次催李松蔚老师来给momself的用户开微课,他都以太忙为理由拒绝了。
“你不怕我们失望吗?”我们企图制造内疚,以达到目的。
他说:“我不生产失望,我只是失望的搬运工。”然后说,“我很理解你们的失望……”
我们“让他去死”。但我知道这就是他的信心吧。他根本不觉得是“他”拒绝了我们,他只是传达给我们“没时间”这一事实。
下班回家,看到小核桃在爬爬毯上听爸爸讲故事,我凑过去企图其乐融融一下,他抬了一下眼皮:“爸爸讲故事,妈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