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杂谈】那些年他们考过的科举 - 一只锦鲤来入梦 - 猫小帕 - 科幻灵异小说 - 30读书

【免费】【杂谈】那些年他们考过的科举

今天特意开个免费章节,聊聊科举的逸闻憾事,一方面聊点历史知识,一方面也是用趣事聊以博大家一笑。缓解一下被小透明的故事虐到的各位小伙伴。涉及到的资料和故事来源于网络,有些是直接引用,小帕不保证全都是真的哈。

说到科举制,大家肯定会想到明清时期。

明清两代的读书人对科举做官的欲望十分强烈,十分重视考试的结果,对考试的一些要求也提到了一种非常高的地步。

比如说,明代的大诗人杨慎,《三国演义》开篇词的作者大人——他做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后来成为歌曲传唱。杨慎在科举考试的时候曾经连中三元。这是十分难得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考中状元的有200多位,但是能够连中三元的屈指可数。

由于杨慎的父亲在朝廷里边做官,而且恰好分管教育,所以很多人对杨慎的成绩提出了异议。于是皇帝下诏让杨慎在某月某日在皇宫前面的一个鳌,在一个鳌的头上站着,接受相关的官员的考试。

那一日,杨慎独自就站在那个鳌头上,回答大家向他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难题。这场提问从早晨一直持续到晚上,杨慎都气镇神闲,对答如流。

其中,有一个人拿着一个竹篮子问杨慎:“竹篮里边装的是什么?”

杨慎答:“竹篮里边装的是东西。”

那人反驳道:“这里边装的不是东西,而是南北。”

杨慎微微一笑,解释道:“按照方位来讲,这个南是属于火,竹篮里边不能放火;这个北属水,竹篮子打水一场空。所以只能是放东西。那么东是金,西是木,里边可以放金木。”

他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没人能够考倒他,杨慎得以独占鳌头。

我们现在把考试第一名的人称为独占鳌头,就是从杨慎这里边来的。此外,把物品叫做“东西”的说法这个也是从杨慎这个故事来的。

古时没有发明照相技术,科考时对考生身份的查验,是靠文字描绘的。

清代有一姓胡的考官督学监考,他做事认真,监考时按照名册,对考生的年龄相貌等,查核非常严格。名册中将考生有须却不浓密者描写为微须,因此,他便把那些长着胡须的考生通通都拒之门外。

某考生不服,据理力争。

胡考官怒斥道:“你难道不懂得朱熹注微“无也”的意思吗?”

该考生并不示弱,也反唇相讥说:“照大人的说法,《论语》中孔子微服过宋岂不是说老夫子一丝不挂、赤身裸体经过宋国了!”

奇葩考官哪个朝代都有,有些是昏庸,而有些,则是有才任性。

明朝成化年间,浙江学政李贤在省试时微服私访,看到有两名考生在下棋,一考生甚至大言不惭地说:“用不着复习,上榜没问题。他李贤总不能出道含有100个人名的怪题来刁难我们吧?”李贤无名火起,回去后真出了一个含有100个人名的怪题,即:“孔门七十二贤,贤贤何德?云台二十八将,将将何功?”结果没人能全部说明,李贤因此一个都不录取。

最可怕的还是无才又任性的考官,闹出的荒唐事更加可笑。

清人武某是个文盲,因左宗棠保举做了松江县令,主持县考时,他把枪手列的试题放在靴筒里,等到要公布考题时,却忘了考题在哪。秘书问他知不知道考题的内容,武某称只记得开头是个“马”字,秘书遍访《四书》中“马”字句,武某皆说不像,后来突然想到在靴筒,拿出一看,原来考题是——“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道光年间主考官穆彰阿,录取考生不是看卷子答得多好,而是取决于他的鼻烟壶。他有两只外形相同而颜色不同的鼻烟壶,一为琥珀,一为白玉。考官有推荐上来的卷子时,他就从装有两只鼻烟壶的口袋里摸出一只,如果是琥珀的,谢天谢地,这份卷子被文曲星看中了,便录取为进士;如是白玉的,则对不起,只好和这份卷子的主人说拜拜了!取足了名额,下面的考卷再好,也都一律作废纸处理。

唐朝人才辈出,但唐朝的选才标准却有点怪。《选举志》提出的标准是:一曰身,就是体貌丰伟;二曰言,就是言辞辩正;三曰书,就是楷法遒美;四曰判,就是文理优长。这四条标准,第一是看长相,第二是看语言表达能力,第三是看书法,最后才是看文章。诗人罗隐就为此吃了亏,他诗写得不错,但长相却让人不敢恭维,因此屡试不第。

唐朝人赵悰,多次参加考试都考不上,家里人讨厌他,也讨厌他老婆。有次岳父家搞聚会,请了戏班子来表演,人人都有座,唯独不给赵悰老婆设座。演出看到一半时,有人来报,说赵悰中进士了,家里人一听,迅速把赵悰老婆请进来,给她披上衣服,换好凳子,然后继续看演出。

唐朝末期,举子包谊文采不错,他但得罪了主考官刘太真,刘太真曾发誓不让包谊考中。第一场考试过后,刘太真想缓缓,第二场考试再将包黜退,让他多高兴会儿。第二场考试后,刘太真又放他到第三场,想让他再高兴会儿。第三场考试后刘太真没录取包,拿着名单去找丞相,当时正值朱泚之乱不久,名单中有个姓朱的,宰相很不高兴,让刘太真换人。惊惶之下,刘太真已经想不起其他举子的名字,只记得包谊,结果包谊高中。

宋朝秀才柳冕超级看重忌讳,考科举时从来听不得“落”或是与“落”同音的字,怕弄成“落第”。他自己也常把“安乐”说成“安康”,仆人们都跟着他这样说。考试完了后,老柳打发仆人去看榜,仆人回来后,老柳急忙问自己中了没有,仆人就回了一句:“秀才康了也。”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各地到开封参加国考的人有几万人,政府任命60位考官,但考试时,签名簿上却有61个人名。主考官查来查去,发现不知怎么的多了个叫宋应辰的人名,于是交代说:“宋,是我大宋国号,又叫应辰,就是顺应良辰吉日之意,这是老天爷提醒我们,这一届考试中有杰出人才呀,大家评卷时一定要注意。”结果,考官们对任何考生都不敢敷衍,所以这一年录取的进士多。

再来说点儿名人的八卦故事。

贺知章做主考官,录取的进士和举子们的期望不符,引起公愤,举人们围攻贺府。贺知章架起梯子爬上墙头,趴在墙上回答举子们的质问。

韩愈19岁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次,次次不中,到第四次才考中。别以为这下光明了,要成为公务员,吏部那里还要考一次。韩愈又考三次,次次不中。考不上就走后门,给宰相写信,连续三封石沉大海。又登门拜访,三次上门次次被轰回来,走后门不行,回来接着考。32岁时,考上了。

王维参加科考,想走后门无门,听说公主喜欢音乐,于是穿上花花绿绿的衣服,打扮成乐师,抱着琵琶去见公主,被公主相中,一举而登第了。

唐朝诗人李贺的老爸叫李晋肃,这“晋肃”和“进士”谐音,犯了家讳。就因为这,李贺一辈子不能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

北宋宰相寇准不喜欢南方人,他当公务员考试主考官的时候,曾在一次考试中因为第一名是南方人,不满,便把第二名的北方人提为第一,并自豪地说,又为中原争得了一个状元!

欧阳修国考那天,有个姓李的考生生病,趴在桌子上不动。欧阳修就把李考生拽起来,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同时还把自己的试卷传给那位考生看,让他参考。李考生就抄袭了欧阳修试卷的一半,结果李考生和欧阳修一起考中。李考生后来成为官员,找人专门雕塑了欧阳修的塑像,放在家里供着。这北宋的国考监考怎么这么松啊!

宋真宗时期的宰相晏殊天资聪慧,从小就以神童的身份被推荐到政府。后来被推荐去见宋真宗,恰好宋真宗在面试进士,就让他也参加。晏殊一见试题,就说:“这题目我几天前做过,您还是换个题目吧。”宋真宗这个欢喜啊,诚实不仅是美德,还是能力。晏殊就这样进入了政府高层。

柳永参加科考,落第两次,管不住自己的舌头,说了点对中央不利的话,宋仁宗决定永不录用他。没官做的柳永只好天天泡妓院,幸好他歌词写得不错,妓女们抢着跟他交往。

关汉卿一生不得志,大部分时间是在青楼中和妓女厮混过来的,他的作品,他既是编剧,也是导演,牛逼死了。

明朝江南四才子之一的徐渭,考科举连战连败,郁闷之下自杀了九次,用利斧击破脑袋,用利锥刺破双耳,均自杀未遂。后来发狂要杀老婆,被逮进监牢关了七年。老了后没钱,只有一只狗做伴。

写《聊斋志异》的作家蒲松龄,有次参加科举考试,拿到考题时,觉得这题太简单了嘛,奋笔疾书,书完一看,“越幅”了,就是第一页做完后,直接翻到了第三页做,这是没法补救的。于是蒲松龄落榜。(是的,肖投茗也是这样,但小透明是自己粗心大意,小伙伴们不要学他呦!)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