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天下英才,尽入我彀
一月之后,望朝之上,前往扶风学习政务的仕子名单,终于是被确定了下来。
拖了这么久的时间,大半的原因还是出在谢轩身上。因为玄宗之前在朝会上曾经说过,甄选仕子的事情要与谢轩商议。是以,吏部在拟订出名单之后,立刻就派人快马送至扶风,请谢轩审核。
谢轩对于这份自己没有参与拟订的名单,当然不可能同意,随意地圈画了一些名字,就令人又送回了吏部。
对于这个结果,吏部自然是早有心理准备,因为这份名单上确有不少人,是通过走后门才得以上榜的。
吏部侍郎韦见素为人慎微,不想轻易得罪满朝权贵,是以他原本的想法是想让谢轩将这些人给剔除出来,这样一来,即使是有人怪罪,也找不到他的头上。
但是,当韦见素看到谢轩传回的名单时,脸都绿了。百人的名单,谢轩只圈画了五六个人的名字,而且神奇的避开了所有走后门的仕子。
除此之外,在名单的末尾还有一列蝇头小字:“圈画之人,并无实才,以此推之,名单中当还有沽名钓誉,鱼目混珠之辈,请吏部诸公慎查之。”
韦见素不是蠢人,只是瞬间就想明白了其中的关节。谢轩虽然是不在京师,但却有浩气盟与长歌门这两个庞然大物为其张目。哪怕是远隔万里,长安有任何风吹草动,又怎么可能瞒得过他?
想明白了这点,韦见素也不欲再耍这些手段了。他这吏部侍郎的位子,乃是得杨国忠举荐,虽然杨国忠恶名在外,但是他对于杨国忠的知遇之恩,还是发自内心的感激的。
自己的心思,如今既然已被谢轩识破,不如就趁势而行,全力配合谢轩,也可以借此博得杨国忠的好感。
毕竟无论对于京兆韦氏还是他自己来说,能够更进一步,都是求之不得之事。
是以,韦见素在上禀杨国忠和玄宗之后,亲自赶往了扶风郡,与谢轩商议名单之事。
这整个过程都越过了尚书省真正的主官李林甫,这无疑是表明了韦见素乃至整个京兆韦氏的态度,使得李林甫的处境雪上加霜。
韦见素到达扶风之后,一番交底之后,果然是不出其所料,谢轩当场就书写了一份名单出来。
韦见素只看谢轩书写名单的速度,就知道这份名单早已是在谢轩的心里酝酿日久,绝非是临时起意。
拿到了这份名单之后,韦见素自然是要回到京师复命,事实上,他身为朝廷大员,跑到地方官员的辖地,如果滞留太久,很容易受到诟病,这也是他来去匆匆的主要原因。
临行之前,谢轩亲自送他到十里长亭,拱手道:“在下为国家万民计,用计迫韦侍郎亲至扶风,实是情非得已,还请韦侍郎不要见怪。”
韦见素闻言顿时一惊,实际上,他此来扶风,完全是出于利益的驱动。是整个京兆韦氏包括他自己在做出了李林甫积重难返,杨国忠必将权倾天下的判断后的一种选择,其目的是为了讨好杨国忠和后起之秀的谢轩。
如果不是谢轩提及,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前来扶风,是出于别人的设计,但是如今听谢轩这么一说,他顿时就从整件事情之中,发现了不少的蛛丝马迹。
这可真可谓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以势迫人,全无痕迹,让人惊叹。最关键的是,谢轩今岁才多大的年纪,竟已将权术运用到了这种地步!
就在他心中还震撼不已的时候,就听得谢轩又道:“韦侍郎能亲至,京兆韦氏的这一份情意,谢某记下了。”
韦见素闻言,心中又生感叹,他明白了谢轩此举设计的不光光是他韦见素,还有整个京兆韦氏。
要知道,韦振乃是他的亲侄,有了他亲来扶风,至少在这一件事上,韦振必然是要全力配合于谢轩。否则出了问题,追责起来,他身为吏部侍郎,其罪责只怕比谢轩还要大。
以此想之,哪怕是这份名单没有问题,谢轩为了迫自己前来扶风,只怕也会想法设法挑出毛病。最终自己在当今圣人的催促之下,必然还是会来一趟扶风,毕竟论恩宠,他与这位少年得志的朝堂新贵是无法比拟的。
想到这里,韦见素心中不由地对谢轩的城府和手段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深感此来扶风,不虚此行。
回京后,韦见素将名单交于属官,令其将诸仕子的姓名、籍贯、中举时间、名次、诗作等一干事务归并为一档,呈送至玄宗御前,这才有了今日望朝之上的议题。
走出兴庆宫,谢轩看着湛蓝的天空,心情不由地极为舒爽,很想大声地吼一句:“天下英才,尽入我彀中矣。”
他所拟订的这一份名单,自然不可能是胡乱瞎写的,而是根据自己的记忆挑选而出,大半都是在史书中留下笔墨的人物,甚至还有不少做到了宰辅的高位。
比如以清廉节俭闻名于世,天下雅正之士争趋其门,至有数千里来者,以清德坐镇雅俗,时比之杨震、邴吉、山涛、谢安之俦的明相杨绾。
以两税法的名传后世的杨炎;极为重视教育,清正孤傲的常衮;勤于政事,正直廉洁,政绩斐然的玄宗外孙萧复;完靖东南,安定徐州的韩滉等,也皆在其列。
当然,还有从监狱里被谢轩给捞出来的。
比如辅佐四朝天子的一代名相李泌,因其为太子属官,受太子谋反牵连,一直被关押在大理寺狱中,也被谢轩利用这次机会给捞了出来。
《新唐书·李泌传》记载:“两京复,泌谋居多,其功乃大于鲁连、范蠡。”
时人皆以为,两京能够尽复,叛乱能够平定,李泌地方谋划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超过了郭子仪的功劳。而肃宗继位以后,也以李泌为肱骨,一日不能或离。
这样的人才,谢轩自然不可能任由其冤死于狱中,因其早已被玄宗夺为白身,谢轩为其脱罪之后,其需要重新参加吏部铨选,谢轩将其带去扶风,倒也说得过去。
这些人才,在历史中,每一个都是独挡一面的人物,是真真正正的朝堂柱石。虽然他们还远没有成长起来,但是能在一个时代脱颖而出的人物,都不是易与之辈,用来应对扶风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绝对是绰绰有余了,说不定还会有意外的收获。
而且他将这些人聚拢到自己的身边,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眼下的危机,更多的是着眼于未来。
大乱之后必定大治,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待得叛乱平定,边境大敌消弥,天下百废待兴,正是用人的时候,这些贤才正好可以满足朝廷对于人才的渴求。
而另一方面,这些被选中的仕子同样是兴奋异常。这不光是因为此举对于他们的仕途裨益极大,更多的却是因为坊间传言,这份名单是由谢轩亲自拟订的,这等若是说,他们得到了谢轩的认可。
以谢轩现如今的声望来说,他的提名不啻于是一块试金石,对于文人仕子来说,其荣耀远比通过吏部铨选要高得多。
因为吏部铨选多少都掺杂有利益的纠葛,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公平。而谢轩所拟订的这一份名单,却很少有利益的侵蚀。
参加完望朝之后,诸事议定,谢轩也没有再留滞留长安的必要,是以便马不停蹄地赶回扶风郡。
他每半月要回京参加一次朝会,这频率看似不高,但是在这个时代来说,却绝对是一种煎熬。
扶风到长安虽说很近,快马一日可到,却也有三百里的路程。谢轩的马术不精,这么长的距离,很难一路操控快马赶路,就只能乘坐速度不快的马车。
哪怕是沿途到驿站换马,不惜马力,一日走上百十里也已是极限。是以,他一月之中来回四趟,几乎有一小半的时间都耽搁在了路上。
最要命的是,唐代的马车可没有后世汽车诸如减震之类的功能,更不可能全程都是沥青铺设的高速公路。所谓的官道,也就是尘土飞场的黄土地,地势起伏,坑坑洼洼,坐在上面,短途还不要紧,长途赶路绝对是一件受罪的事情,其酸爽程度,绝非是后世之人可以想象的,能把隔夜饭都给你颠簸出来。
好在谢轩是自后世穿越而来,身体素质不是这个时代的普通人可以比拟的,又正在精力最旺盛的年纪,是以这种对身心的折磨和锤炼,一时半会还不至于将他击垮。
三日后,谢轩自长安赶回了扶风郡,刚到太守府,得到消息的张悦就从府内迎了出来。
因为张悦的武学修为本身不是很高,而谢轩在赶路途中最大的威胁就来自于对方的劫杀,带上武道宗师以下的随从同行,反而是一种累赘,是以张悦就被留在了扶风。
张悦走到谢轩身边,寒暄之后,突然凑到谢轩的身边,压低声音道:“韦若愚昨日下午来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