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外放扶风 - 开唐烟云 - 誉宸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开唐烟云 >

第103章外放扶风

两月之后,封常清押解诸胡并大食俘虏共计21000人,进京献捷。西域一战,将种种不安定的因素彻底平定,只要安西都护府不犯大错,至少十年之内,大唐再不用为西域千里沃土担忧。

这是一场空前的大胜,不仅仅是体现在战果上,对未来的影响尤其深远。封常清也因此战,彻底摆脱了高仙芝副手的阴影,一跃成为大唐最耀眼的将星,被玄宗擢为右龙武卫大将军,兼任安西、北庭节度使,授西平郡王爵,可谓是一时恩宠无限。

而谢轩也因为举荐有功,又对西域局势和大食军力有着洞彻先机的准确判断,而受到了玄宗的嘉奖,下诏擢为中书侍郎。

此诏一出,满朝哗然,这种火箭一般的提拔速度,实在是太吓人了。谢轩如今不过22岁,就已经被擢为正四品的高官,这简直就让满朝文武感慨,岁月都活到狗身上去了。

不过,这通任命并非是没有人反对,而且还是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

此诏刚刚送达门下省,就被张九龄驳了回去。

张九龄言道:“谢幼安年岁太轻,为官日短,缺乏经验,又无主政一方的经历,冒然放之高位,于己于国,都绝非好事。陛下若想重用之,可将其外放州府,主政一方,几年后,若确是政绩斐然,再行召入京师重用不迟。”

玄宗自然不可能在这种时候,将谢轩外放,他原本打算对于张九龄的规谏,不予理会,强行通过。毕竟任谢轩为中书侍郎的阻力可比分封安禄山与封常清为郡王可要小得多了。

却不想,这个时候,谢轩自己却站了出来,坚决辞授中书侍郎一职。

这样一来,玄宗也没有办法坚持了。

这时,张九龄又建议道:“陛下所虑者,无非幼安外放后,不能时常以国事相询,这也并非是没有办法解决,只要将之安排到长安附近的州府赴任即可。”

玄宗顿时就道:“依子寿之见,放之何地合适啊?”

张九龄道:“扶风郡距长安不远,快马一日可达,原任太守年岁已高,数次上表请求告官还乡,幼安可接任之。”

众臣闻言,都是嘴角猛抽,这位比玄宗还狠。

天宝元年,玄宗下诏,改州为郡,改刺史为太守。所谓的太守,乃一州行政之长官,上州太守从三品,中州太守正四品,下州太守正四品下。

《通典》记载:“开元中,定天下州府自京邦及都督、都护府之外,以近畿之州为四辅,其余为六雄、十望、十紧,并有上、中、下之分。”

辅、雄、望、紧州,主要以所在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为划分依据。雄、望、紧州,也均以其政治、军事地位以及经济发达程度作为划分依据。

而天宝年间的四辅分别为,同州、华州、岐川和蒲州。其中的岐川正是张九龄荐举谢轩前往赴任的扶风郡。

如果一定要去做比较的话,这四辅的地位,就相当于后世的直辖市,其长官是妥妥的从三品高官,品级比玄宗要打算授予谢轩的中书侍郎还要高。

最关键的是,谢轩去了扶风郡很容易就能做出政绩。

最大的地头蛇扶风柳都被他铲除了,其他的一众勋爵豪强,从官场到江湖,绝对再没有任何人敢与他叫板,政令通行之下,想不做出政绩都难。

玄宗对于这个提议,立马欣然允诺,而杨国忠现下已将谢轩当成自身肱骨,自然也不可能反对。

不过因为临近中秋的关系,谢轩要在过完中秋节之后,才会走马上任,每月的朔望,还要赶回长安参加朝会,是以,并不算离开大唐的政治中心。

而另一边,北疆的战事,也出现了巨大的反转。安禄山手下大将史思明出奇兵,截取契丹、奚、罗粮道,而后伪装成运粮军队诈开后营,将三国联军的粮草辎重付之一炬。

阿史那承庆领精兵五万,趁联军驰援后营之时,突袭大营,生擒奚王李日越。蔡希德、崔佑乾二人各领精兵两万,于援军归途之时,自两翼设伏,大败联军,斩首两万余级。

如今三国联军已兵败,遁入草原深处,安禄山集三镇之力,正在筹集辎重粮草,准备发兵漠北,彻底断绝后患。

如此一来,北疆的战事基本上也算是平定了。契丹、奚、罗经此大败,即使安禄山没能将他们斩草除根,短时间内这三国也组织不起来什么像样的攻势了。

能在中秋节之前,得到这样的好消息,自然是满朝上下,欢欣鼓舞。

而谢轩也在抓紧安顿京中诸事,扶风虽然不远,但是必然是比不过同在长安,他与浩气盟和长歌门的联系,必须有一条快捷安全的通道。

而且他去扶风赴任,也要加强身边的护卫力量,否则再出现夜袭之事,他恐怕就不会那么幸运了。

还有,稷下书院建立未久,很多东西都处于磨合的阶段,还有一些新颖的思想和物事,也只能循序渐进地拿出来,需要有人接替他在这里引导,把控大局。

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许多许多,需要时间来处理。

然而,就在一切事情都在有序进行的时候,长安却突然又发生了一件大事。

市面上突然出现了大量来历不明的恶钱,或者更准确地说,出现了已有近月的时间,只是在临近中秋之时,彻底爆发了。

所谓的恶钱,便是指由民间私人铸造,材质低劣的钱币。

开元通宝每文重一钱,每十文重一两,每贯重六斤四两,这是有着严格的规制的。

玄宗朝开元年间,因国力强盛,国库充盈,开元通宝的铜料又增加了一到二成,确保了其做作为货币的稳定性。在样式上,此时的开元通宝也由初唐时期的光背无文,转变成了有星、月等纹路装饰。

而且开元通宝的发行,还促进了十钱为一两的十进制度量衡的诞生,使得二十四进制的铢两制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自此之后,因其换算方便,适合繁荣的商品经济,厘,分,钱,两的十进制成为历朝货币计量的标准,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

但是,即便是如此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开元通宝,依然难逃被恶钱冲击的命运。

实际上,恶钱的问题,一直是中国古代经济史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经济现象,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致使民间米帛价格暴涨、商业衰败,历朝历代,对之都有过整顿,但却很难彻底根治。

以开元年间为例,明相宋璟居相位时,曾经先后四次整治恶钱,不过却始终收效甚微,最终引得官怒民怨,落得个罢相的惨淡下场。

是以,可以想象,这整治恶钱的差事,绝对是一项苦差,不但功劳有限,动辄还会引火烧身。

然而,在八月的朔朝上,却发生了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张九龄和李林甫两派官员,共同举荐杨国忠整治恶钱。

杨国忠虽然是市井混混出身,但是却不是傻子。以宋璟之能,尚且对恶钱毫无办法,更何况是他?这简直就是要命的差事。是以杨党,立刻在其授意之下,大力举荐李林甫。

双方之间,历来是你争我夺,相互拆台,彼此攻讦,像今日这般,把对方高高捧起,往死里吹的情况,还从来没有出现过。

就连玄宗都被气乐了,不过他也知道,无论是杨国忠还是李林甫,两人都没有处置恶钱的能力,这项重任就只能落在张九龄的头上。

这样的结果,虽然都不是双方希望的结果,不过勉强也可以接受,只不过所有的压力都落在了张九龄的头上。

自古以来,及至后世,官府与恶钱的斗争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历来都是只能缓,而不能禁。这是有时代局限的一件事,如果不能跳脱出思维,以超出时代的眼光去处理恶钱之事,是很难禁绝恶钱的泛滥的。

不过好在,此次恶钱的规模并不大,波及范围仅在京畿附近,发现得也算及时,以张九龄的能力,料来应该不至出什么乱子。

八月二十,中秋节后,谢轩便要离开京师,前往扶风郡赴任。临行之前,他奏请玄宗,请王子璇代自己暂摄稷下书院副院长之职。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