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弟子不必不如师 - 开唐烟云 - 誉宸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开唐烟云 >

第87章弟子不必不如师

谢轩站在高台之上,看着底下表情肃穆,举止端庄的三千学子,心神一阵激荡。

这些稷下书院出身的学子,不光是承载了他自己的政治理想,也将给大唐带来新的格局,新的希望。

于他自己而言,玄宗、李宪、张九龄都已到了古稀之年,一旦他们去世,他就将成为稷下书院的元老与实际掌控者。

稷下书院本就是打有他谢轩深深的烙印,就目前而言,他对于稷下书院的作用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在战乱来临之前,他需要做的就是将这种烙印深入到稷下书院的血液、骨骼里,融入到方方面面、点点滴滴。

只有这样,才能在拨乱反正之后,让稷下书院成为他最大的政治资本。

纵观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大乱之后,必定大治,这是历史规律使然。

大乱会造成朝廷人才凋零,大治又需要朝廷有人才的支撑,这种人才上需求和供给的矛盾,将会成为稷下书院未来崛起,超然于世的关键。而一旦稷下书院的人才在朝廷中占据了半壁江山,他这个稷下书院的掌舵者的地位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在师徒之谊仅次于父子之情的古代,学生趋附老师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且这些学子大多数都是寒门出身,没有家族利益之类的纠葛,只要他善于经营,就可以在他的身边建立起一个关系牢靠,强有力的政治集团,去推行他与王逸之的政治理想。

对于大唐来说,稷下书院同样是作用巨大。要知道,稷下书院并不像国子监那样的传统学府,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教育圣言贤经之上,备战科举,为朝廷选拔政治人才。

而稷下书院不同,除去传统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之外,还有十几门学科,如化学、物理、经济学等等,有些是必修,有些是选修,并且更加注重实践,可以说,这些学子,即使日后考不中科举,也能够找到养家立业的营生。

而且除去这三千仕子之外,稷下书院还招收了大量诸如工匠之类的专业人才,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给予他们丰厚的待遇。而他们的工作,就是将谢轩大脑中各种各样的想法和创意,在这个时代给研究出来。

在谢轩看来,决定一个国家是否强大,并不是单纯的看它的政治体系有多成熟,民众有多富足,更关键的是看它的生产力,因为这决定了一个国家可以达到的上限,用后世的话来概括,就是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

而中国的封建王朝之所以在这一方面发展缓慢,最重要的原因自然是士农工商的阶级制度,工匠的社会地位低下,当权者对于工匠所从事的行业,称之为奇淫技巧,并不重视。这就造成工匠们终日为自己的生计忙活,沉重的生活压力,也让他们极少有时间停下来思考,如何去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即使是在生活实践中有所发现,也很难形成系统的东西。

而如今稷下书院将全国的巧匠集中在了一起,给予他们丰厚的待遇,充裕的时间,让他们在没有后顾之忧的前提下,自由地发明创造,这些顶尖的工匠凑在一起,很容易激发出创意的火花。

而在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当一种落后的文明与先进的文明相遇之时,前者的生产力就会出现爆发式的增长,极大地缩短了后者到达同等生产力水平所需要的时间。

而谢轩和王逸之无疑就扮演了先进文明的角色,他们虽然无法给这个时代提供与他们文明相对应的先进生产工具,但是却带来了先进的知识和理念。这些对于落后的文明来说,同样是意义重大,毕竟一个连飞都不会去想的人,更不可能制造出翱翔天宇的飞行器。

而且就培养仕子本身而言,稷下书院对于大唐暂时也是有利的。

在谢轩看来,门阀世家对国家最大的伤害,就是培养出来的人才皆是以家族利益为重。当乱世到来之时,这些门阀世家更多的是考虑如何让自己的家族延续下去,至于什么国家兴亡,万民生死,则都是其次的事情。

但是稷下书院的这些个寒门仕子不同,他们没有大家族的羁绊,地位和权势都是国家所给予的,对于他们来说,反叛者无疑是侵犯了他们的利益,对于国家的认同感和忠诚度都会更高。

是以,当轮到谢轩登上高台说话之时,他不可能像玄宗他们那样只说官话套话,他必须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事实上,早在书院建造之时,他就已经考虑到对学子训话这一环节。

三千仕子说多不多,说少不少,而且随着稷下书院的历年招生,这个数字会越来越大。

唐代可没有后世的扩音设备,只凭音量,想要让底下的人全都听清高台之上的人所说的话,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这并非是没有办法。

实际上,古人是很聪明的,他们虽然没有先进的扩音设备,却通过观察和实践,利用声音的反射、声波的叠加去达到想要的扩声效果。很多方法,直到后世还在应用,并且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建筑声学。

谢轩和王逸之在这一方面,虽然不是专业,但是一些有名的建筑和其中的扩音原理,他们还是知道的。因此,这处类似于后世学校操场的地方,就被谢轩二人设计成了有些类似于罗马斗兽场的形制。

要知道罗马斗兽场建筑面积接近三万平方米,可以容纳五万人,这在后世,就是一个标准体育馆的规模。在后世的体育场,若想让声音通达各处,就需要安装昂贵的扩音和音响设备,但是罗马人却不花一分一毫,仅凭建筑本身就做到了。

虽然这样的建筑形制,显得极为另类,但是好在唐代是一个包容度极强的时代,人们在好奇之余,也没有激起多大的风浪。

除此之外,为了达到良好的扩音效果,两人还设计出了一系列的东西。

比如在高台两侧放置了几口特制的水缸,声音传播到大水缸就会形成共振,达到扩声效果。

操场外围设立了很多回音壁,均由涂釉青砖建成。这些青砖对声音的反射系数极高,是声音的良反射体,通过声音的反射来达到扩声的目的。

谢轩走到高台边缘,清咳一声:“诸位应该看到了,稷下书院的山门处,悬挂着一副楹联,上面写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可有人能告诉我,这是何意?”

三千学子,鸦雀无声。不要说这是他们入学的第一天,光是高台上坐着的玄宗和李唐宗室、朝廷大员,就让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谁敢在这个时候多言?

谢轩微微一笑,走下高台,来到学子们身前一丈之地,指着一名学子:“汝姓名籍贯?”

那学子拱手道:“学生姓崔,名护,字博望,乃博陵人氏。”

谢轩微微点头:“原来是博陵崔氏的子弟,果是一表人才,就由你来回答。”

崔护拱手道:“学生以为,学院是要教导我等,不能只沉醉于诵读书卷,要领略山河之美,以阔心胸,关注国家大事,以立壮志。”

谢轩点了点头:“说得不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我的《心问》一书,诸位之中,应该有不少人都看过,作学问,定然要知行各一。努力读书,可以让人胸有丘壑,腹有诗书,才华横溢。但只有行万里路,才能尽展心中所学,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从而思对错,寻不足,明前路,这就是所谓的学以致用。诸位身在书院之中,倘若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那么这就是闭门造车,一旦身处实践,便会处处制肘,此诚不可取也!”

此话一出,谢轩身前的一个学子,顿时皱起眉头,脸上露出困惑的表情,几度想要开口,却又几度强行忍住。

谢轩伸手一指:“汝叫何名?”

那仕子拱手道:“学生邱静,字子规,长安本地人氏。”

谢轩点头笑道:“你似乎心有疑惑,又或是对我方才的话并不认可?”

丘静闻言顿时大惊失色,跪倒在地:“学生不敢,学生不敢。”

他乃是寒门子弟,家中为供他读书,已是举步维艰,难以为继,好容易才抓住了这个入读稷下书院的机会,如果是因为得罪谢轩的原因,而被逐出稷下书院,那么他的一生都完了,就只能接受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

谢轩将他扶起,开口道:“为何不敢?何为师?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汝心中若有疑惑,自当向师长提出,以解迷惑不明。”

“倘若汝认为我说的话有不对的地方,就更应该提出。孔圣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旬子亦曾言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我看来,为师者,亦不是全知全能的,会有学识的盲点,会有短板,在这些方面,弟子未必不如师,师亦未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丘静听闻此言,心中感动,躬身道:“学生受教了。”

谢轩笑道:“汝心中可有疑惑?”

丘静道:“有的,稷下书院开设的学科足有十几门,其中一半都为必修,倘若考核不过,则面临淘汰的危险。学业如此繁重,我等精力有限,倘若分心他用,岂非是会影响到我等的学业?”

谢轩笑道:“《礼记》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学问同样是如此,你等在书院读书,积累学问,陶冶性情,可以说是修身。知家事,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知万民之疾苦,了生民之所求,此为齐家。知国事,了解国家施政之方针,内外之大事,加以研究探讨,此为治国。设身处地,学以致用,能以仕子之身,为国家出谋划策,解决难题,此为平天下。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诸位进稷下书院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考中科举,光耀门楣,岂不知科举除了贴经和诗词歌赋之外,还要考时务策吗?而且我也可以告诉诸位,今后时务策的考核比例,会越来越重。倘若不知民情,不解国事,只以书上得到的东西去生搬硬套,脱离实际,哪怕词藻再华丽,文章再出彩,又怎么能打动考官呢?这样的人即使是侥幸进入仕途,也绝非是国家之福。况且就在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过程中,本身就是对自己学识的一种检验,一种锤造和精炼,留其精华,去其糟粕,留下的才是真正有用的东西,相当于是一次对自己学识的升华,而且在探讨的过程中,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又怎么会荒废学业呢?”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