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兔珮 - 露水红尘 - 击云腰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露水红尘 >

白兔珮

白兔珮

第七十四章:

七月初七,女儿节。

江千金供佛持斋在身,且又是在寺庙之中,不便大肆过乞巧。

郑泠根据这点,及江千金的身世,也就专门为她特别制定了一个简易的节日。

在头一日的傍晚,她就领着金钏带上很多新裁的青竹筒,到了后山的茶园,在茶树下挂上竹筒,用以承接夜间的纯露。

金钏边挂竹筒,边不解地问,“郡主,我们接露水做什么?”

郑泠边挂竹筒边告诉她:“江娘子幼时随她祖母在故乡杭州长大,前两年才回的长安。她自幼长于杭州,一切习惯都脱不开那边。根据杭州的风俗,女儿节那一日,便有接露水洗眼洗手的仪式。”

听罢,金钏恍然大悟,“原来郡主说得为江娘子特别定制乞巧,是这个意思。我们长安的乞巧,多为拜月、穿针、祭牛郎织女双星,接露水还是头一回听说呢,到底是郡主学识广博,连这个都知道。”

郑泠接话:“天下之大,每个地方的习俗也多有不同,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没去过长安之外的地方,不知这个实属正常。至于我,哪算什么学识广博,不过是投机取巧,找人打听来的罢了。”

金钏更为崇拜了:“那便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郡主就是比我聪明!”

听到这句百战不殆,不由令郑泠想起上辈子在长安,与魏缙虚与委蛇、斗智斗勇的那些时光。

她压下那丝酸涩的回忆,转移注意力:“好了我的大聪明,太阳快要下山了,我们加快些,弄完早点回去。”

半个时辰后,在夕阳的余辉中,主仆二人忙完走出茶园,与一挑水的僧人擦肩而过。

走出几尺地,郑泠鬼使神差地回头,见那僧人将一担水放下,取了木桶中的葫芦瓢,在茶园浇地。

见她回头,金钏也好奇地回头,不过是个浇地的僧人,有什么好看的,她关切提醒:“郡主当心脚下。”

郑泠转过头,目视前方。

心底纳闷,她是怎么了?

为何会觉得这个僧人看着眼熟?

明明刚才狭路相逢,她是看见了他的样貌,普普通通的长相,眉眼鼻嘴耳,五官皮相都与那个讨厌的人,八竿子打不着,根本就无一处相像。

*

第二日天还未亮,主仆二人就起床,出发去收露水。

茶园偏僻清幽,此刻已经有人比她们还早先一步,穿梭在茶行之间——是个戴着斗笠的僧人,正在弯腰低头采茶叶。

他背上的背篓已经装满了茶叶,可见在此采茶很久了。

听到动静,采茶僧侧头看了她们一眼,复又转头继续做事,将满手的翠绿嫩茶反手放进背篓中。

在他转头时,郑泠也看见了他的脸,还是昨日傍晚那个挑水浇地的僧人。

她看了一下那人的行动轨迹和位置,担忧自己放置的竹筒,别不要被他不小心撞倒了。

她连忙上前,弯腰在茶树下查看,见到那些竹筒都好好挂在原地,遂挨个取下。

夏天干燥,露水难聚,每个竹筒中,只才凝聚了半个拇指深的露。

金钏咋舌,“郡主,这也太少了吧。”

郑泠摘下一个竹筒,低头看了看,“是比想象中少,但有总比没有好,快些取下收好,我们还得去上早课呢,别误了时辰,让江娘子以为我们偷懒。”

所谓早课,便是晨起在石窟的佛像前诵经祈祷。

这些天,天天如此。

两人摘取了几刻钟,全部摘下,一堆竹筒里的露水倒在一起加起来,也才只有刚好装满一个竹筒的量。

郑泠将装满露水的竹筒,盖上竹制封口,挂在腰间,双手捧着金钏拿不到的余下的空竹筒,“回吧。”

天才微微亮,担心郑泠看不清路,金钏走在前方开道:“郡主,您小心点走,跟着我的步伐来,这路旁边的草堆地下都是空的,千万当心别踏空了。”

“好,你也慢些走,当心点。”

两人一前一后,沿着唯一一条小径走出茶园。

采完一筐茶的僧人也出了茶园,稳稳走在小径上,不疾不徐地与前方女香客保持一定的距离。

郑泠发觉身后跟着一个人的时候,总有些心不在焉。

那种怪异的感觉又来了。

不知为何,她总会将此人与魏缙联想起来。

怀疑一旦产生,她就无法平静。

顿时,一个十分离谱的想法,在她脑中盛开。

于是她停顿下来,转身等着那僧人走近,询问他:“你是谁?我往来护国寺十几年,见过的僧尼十之八九,为何从未见过你?”

那僧人波澜不惊,双手合十,逐个回答她的问题:“檀越有礼,贫僧法号‘悟悔’,自小被本寺云游在外的觉光大师,收为俗家记名弟子,是三年前才正式入寺剃度出家,此后一直在后山打理茶园。檀越想必是鲜少入后山,没见过贫僧是正常的。”

郑泠依旧怀疑地打量着他,光听这番话,辨不出什么真伪。

她继续道:“你怎么知道我鲜少入后山?”

悟悔不遮不掩道:“后山除了江家石窟,没什么其余的神殿,寻常香客很少至后山,偶尔有几个入内者,贫僧见过也就记得住他们的容貌。檀越脸生,要么是少来,要么是第一次来。”

她审视的目光太过明显,悟悔似乎知道她的想法,提议道:“出家人不打诳语,檀越若是不信,大可问住持查看贫僧的佛牒。”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