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什么
算什么
第七十七章
一直到坤宁殿,郑淙都没思索出结果。
他隐约觉得,莫非是她知晓了自己那丝见不得光的心思?才会在上次从护国寺回来之后,就搬出了郑家,搬到从前安阳公主婚后的公主府去,只有逢年节,才回国公府。
除此之外,他想不到其他理由。
*
这日皇后殿中,内外命妇齐聚,皇子公主郡主满堂,拜岁流程同往年基本相似。
唯一不同的,便是皇后着重提及了七日后的天子寿辰——正月初八天长节,“今年是陛下四十的寿辰,比往年更隆重些,届时天下州府的节度使,皆会奉诏入京朝拜,全民共欢。本宫还要为天长节之事早做安排,便不多留你们了。”
听此,一众人十分有眼力见的行礼跪安:“皇后殿下操持六宫,夙兴夜寐,万望保重凤体,臣妾/臣妇/儿臣/臣女先行告退。”
从坤宁殿中出来,崔氏与崔夫人结伴同行。
适才在宫中,不便攀谈,出了皇后宫殿,姑嫂二人才碰面,互相说着体己话。
崔夫人看了眼郑泠,不知为何,觉得这一次见她,竟多了几分熟悉之感,便笑着同她打了招呼:“臣妇见过荣宁郡主。”
郑淙见一旁的郑泠有些魂不守舍,于是轻轻拉了拉她的衣袖,提醒她:“崔夫人在同你问安。”
郑泠从坤宁殿出来后,就在思索一些事,此刻得提醒,再见到崔夫人,不禁心中感慨良多。
记得上辈子的春天,长安陷落之际,崔夫人送她们出府后,着孝衣站在国公府牌匾下萧瑟又气魄的身影,还令她记忆犹新。
这一世,很多人的轨迹都在发生变化。崔夫人也不应该再经历夫死子丧之痛,也不必再死守长安,以身殉国。
面对着这位上辈子的婆母,郑泠大大方方同她问好,一路寒暄了几句。
几人结伴同行,临近丹凤门,透过甬道见洞门外风雪之中,长身玉立着一道挺拔的身影。
崔氏见此,率先笑道:“忱骦这孩子好生孝顺,宫门立雪到丹凤门来接你了。”
崔夫人笑得嘴角都要扯到耳后根了,“许是前朝朝贺也结束了,他顺道过来。”
崔氏笑盈盈道:“从太极宫,绕到这大明宫可不怎么顺道。”
说话之间,几人已走到了丹凤门外。
崔忱骦见到崔氏身旁的一众人,一本正经朝着众人依次开口打招呼:“姑母,郡主,淙哥儿,近来可好?”
崔氏看着他,笑得合不拢嘴:“好好好,大家都好,很长时间没见你,这次回来你越发英武了。”
长辈的夸赞,也能令这个初出茅庐的武将红了脸。
见此,郑泠险些绷不住笑了出来,他还是这样,话少得可怜,也还是这样容易脸红。
她控制住了笑,但嘴角那丝似笑非笑的弧度,却落在了郑淙与崔忱骦的眼中。
郑淙是在好奇她对上辈子的前夫,如今可还有旧情,故而从见到崔忱骦的那一刻开始就在留意她的神情。
而崔忱骦是不解,自己为何会忍不住去看她,才看到了那丝不易察觉的微表情。
他越发不解地看着她,到底是没有把疑惑问出来。
郑泠感受到对面的目光,遂擡眸予以微笑一礼。
见他们二人目光交接,状若眉来眼去,郑淙不由心中泛酸,想起上辈子他们是成了亲的。可是如今,他们尚无婚约,八竿子打不着,未必就会按照从前的轨迹发展下去才是。
郑淙微微侧了侧身,站在郑泠身前,挡住她与崔忱骦的视线,与他寒暄:“你从西州回来,可还适应?”
视野前是郑淙开阔的背,郑泠看不见崔忱骦的表情,只听到了两个字,“尚可。”
在她的记忆之中,这一年崔忱骦到西州历练,在塞外立了几个功绩,被封为正五品定远将军,是在腊月底才回的。
也是从此开始,他的武将生涯一路升迁,年纪轻轻就与其父崔挚被誉为‘崔门双璧’。
浅浅交谈之后,崔氏与崔夫人商量:“今日风雪大,此地又是宫闱重地,不宜久留,更不便叙旧。不若这样我们一道回良国公府,一起吃个午饭,也算是我这个当姑母的,给忱骦接风洗尘。”
崔夫人欣然应下,“如此甚好。”
崔氏眉开眼笑:“好,那便这样说定了,兄长和两个外甥媳妇,我这就派人去崔家请。”
*
郑家的新年,许久没有这样热闹过,族中旁支陆陆续续有代表前来拜年。
加上崔家一家人欢聚一堂,两姓人家和和美美,其乐融融,连厅中供养的水仙花都在锦上添花,开得格外清丽。
王氏和卢氏分别带着蹒跚学步、牙牙学语的婴孩,教了他们拜年的吉祥话。
两个婴孩穿着大红色的锦袄,活脱脱像是一双从年画中下来的福娃。他们站在厅中,奶声奶气给众人拜年,声音响亮极了:“祝姑奶奶,姑爷爷,表叔叔和姐姐新春大吉,长乐长宁。”
郑邺夫妇见一双娃娃如此伶俐可爱,心生喜爱,忙让人备上贺岁礼,亲自赠予他们,“乖了乖了,两个小宝贝也要大吉大利,长乐长宁。”
郑泠拿出准备好的过年红包,生平第一次给小辈发红包:“姐姐谢谢你们的祝福,也祝蕴儿和幕儿茁壮成长,平安喜乐。”
小孩子得了红包,笑容满面,十分懂礼地说着谢谢。
崔氏更是对他们喜欢的紧,摸了摸他们红扑扑的小脸蛋,心中那股含饴弄孙的渴望越发浓烈,不由转头看向郑淙。
郑淙正从一旁的小厮手中拿了红包,给到两个小家伙,不期然察觉到母亲的目光。两辈子的母子情谊,崔氏一个眼神,他立马读懂了其中的含义。
上辈子被催婚的恐惧瞬间归位,不由令他头皮发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