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张仪——舌尖上的天下 - 帝国的智囊团·大秦名相 - 蔡岳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3章张仪——舌尖上的天下

张仪学成之后首先到楚国谋事。一次饮宴,楚相忽然丢了一块玉璧,大家都以张仪最穷为由,诬陷是他偷了玉璧。楚相遂命人将他抓了起来,让他交出玉璧。张仪自然交不出,遭受酷刑拷打才被放掉。回到家之后,妻子也责怪他读书无用,张仪却问自己的舌头还在不在。妻子回答说在,张仪便不复多言了。后来,张仪出任秦国丞相,写信给楚相说:“当时我在您的门下做宾客,您不能保护好自己的玉璧,反而让我蒙冤受罪;如今,我请您保护好自己的国家,因为我就要去偷您的城池了!”

第一节捭阖策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会说话,那么一个人想要把话说到最好,无疑就成了一件难比登天的事。但是张仪显然做到了这一点,他虽然出身卑微,却凭借一条三寸不烂之舌纵横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张仪不仅成功拜在当世俊杰鬼谷子门下为徒,而且出师之后立即一鸣惊人,闻名天下。

吾舌

随着兼并战争的日趋激烈,七雄并立的“国际”秩序很快被打破。此后各国之间“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矫称蠭出,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这里所说的“从横短长之说”,就是如今我们所说的合纵连横。此时,合纵连横打破了七雄并立的格局,成为各国军事外交的重要主题。

先秦典籍《韩非子》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在先秦诸子中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纵横家。纵横家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同样也是最特殊的外交家。他们通过辩才,向各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成为左右国家前途和命运的纽带。他们本身也建功立业,名垂后世。

按照顾炎武的说法,当时“邦无定交,士无定主”。在这样格局纷争、不能稳固统一的情况下,士人阶层可以“择良木而息”,甚至可以“货卖多家”。他们的智慧迎合了当时诸国的需要,各诸侯国也给了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甚至一些出身贫寒的士子凭借智慧和三寸不烂之舌,就能执掌相印,左右天下的走向。

张仪、公孙衍、田文、苏秦等着名纵横家,游走于诸侯之间,连横合纵,顺势而为,不断操纵着复杂的天下格局。

如今普遍认为,合纵连横军事外交活动发端于马陵之战。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魏国军队在大将庞涓的率领下,一步步走进了孙膑设计的圈套内,最终兵败自杀。

自齐魏马陵战争之后,魏国日益削弱,而相反的则是秦国实力日益强大,东进野心日益暴露,这就势必引起秦与东方国家的矛盾日益尖锐化。与此同时,由于东方六国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矛盾冲突,以及东方各国与秦国的矛盾事实上存在着差别,即不同程度的利害冲突,因而也就反映为列国或纵或横的极其复杂、极其微妙的外交关系和军事行动。这就是战国年间合纵连横出现的基本形势,战国初期的争霸战争逐渐发展成为纵横战争的格局。

马陵之战后,魏国在河西之战、岸门之战中连遭秦的打击。面对强大的秦国,魏国不得不调整军事外交策略。

岸门之战后不久,魏惠王任命惠施为魏相。惠施提出了“魏合于齐、楚以案兵”的策略,魏国和齐国之间的军事外交活动逐渐展开。惠施建议魏惠王“变服折节而朝齐”,并由田婴策划顺利实施。

惠施联合齐国和楚国的最终目的是让楚国消耗齐国的国力,达到“以楚毁齐”的目的,从而坐收渔人之利。

魏惠王三十七年(前344年),魏惠王率领韩国和一些小国到徐州(山东滕县东南)朝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不敢独自称王,于是也承认魏的王号,史称“徐州相王”。惠王并改此年为后元年(前334年)。

齐、魏“徐州相王”后,楚国对此非常不满。本来楚国是唯一一个称王的国家,齐魏互相称王无疑挑战了楚国的权威。因此楚威王对此愤怒不已,“寝不寐,食不饱”。公元前333年,楚威王领大军伐齐,赵国、燕国也乘机出兵攻齐。

惠施作为魏、齐等国合纵的组织者,在诸侯间享有很高的声望。就在惠施大展拳脚的时候,合纵联横的重要人物张仪还只是一介寒士。

张仪是魏国人,但是并非名门之后,也不像惠施一样名满天下,因此受了很多苦。但是他坚信自己的才能终有得到施展的一天。

据说他曾经在楚国令尹(即楚相)昭阳门下担任门客,有一次,令尹昭阳大宴宾客,张仪因门客身份也得以参加。然而当宴会结束之后,令尹昭阳发现自己身上佩戴的一块玉璧不见了。在当时玉器价值很高,玉璧更是玉器中的极品,一般富裕的人家都佩戴不起。

令尹昭阳认为定是有人在宴会上趁机偷走了,就要搜查是谁偷了玉璧。门客们都一口咬定是张仪偷了玉璧,理由是:“张仪这个人素来贫穷,因此行为不检点,玉璧一定是他偷的。”

张仪自然不会承认,但是他们已经咬定是张仪所为,无论怎么解释都没有用。后来气急败坏之下,他们索性将张仪抓起来,打了几百板子。张仪被打得皮开肉绽,血流满地。张仪死不开口,众人也没有办法,总不能没有证据将他打死,便将他放了。

回到家中,他的妻子又是心疼又是生气道:“如果你不读书,又怎么会受到这番侮辱呢?”

张仪张开口,对着妻子道:“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

妻子又气又好笑道:“舌头当然还在。”

张仪叹口气道:“只要舌头还在,这就够了。”

舌头不只用来吃饭,更重要的作用是说话。有了舌头就能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就能游说诸侯。舌头就是张仪的立身之本,在将来,搅动天下的不是精兵良将,而是辩士的三寸之舌。无论发生什么事,只要舌头还在,本领就能施展,其他的事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出了这样的事,楚国令尹昭阳府自然是待不下去了,张仪只好另想办法。在养病的时候,看着妻子为了粮食到处奔波,张仪的心里也非常不好受。

有一天,一个朋友从赵地回到楚国,告诉了张仪的一个消息:“苏秦在赵国发迹了,受到了赵王重用。”

听到这个消息后,张仪非常高兴。苏秦是张仪的师弟,他便想到赵国都城邯郸投奔苏秦。凭借两人之间的关系,苏秦定能帮助自己,起码不至于经受那囊中羞涩之苦。

入秦

公元前322年,秦惠王任命公孙衍为大良造,出兵攻打魏国。此时魏国既无精兵,又缺少良将,根本抵挡不住秦国的攻势,只好割地求和,将魏国秦国交界处的尹晋(今陕西华阴东)割让给了秦国。此地正是公孙衍的家乡。

然而秦国仍旧不满意,还想继续向西占领河西之地。五十多年前,魏国名将白起率领七万士兵在此地打败了秦国50万大军,从而占据了河西之地。河西之地是秦国通向中原的门户,截断河西,就等于截断了秦国通向中原的大门,其意义怎么说都不为过。

这时候楚国也趁机派兵攻打魏国。这对于想要合纵的苏秦来说,无疑非常不利。如果魏国在楚国和秦国的夹击下灭亡,天下谁还敢响应合纵抗秦的主张呢!这时苏秦想到了自己的同门师兄——张仪。

当年张仪和苏秦同在鬼谷子门下学习时,对张仪的学问,苏秦自愧不如。

正在这时候,张仪来到了赵国都城邯郸,希望借助同门师弟苏秦的力量,混口饭吃。理想和现实间的差距非常大,张仪虽然来到了邯郸,也找到了苏秦的府第,但是当张仪前去求见时,竟得不到苏秦的接见。

在此之前,苏秦已经告诫门下之人,不许为张仪通告。落魄的张仪已经没有面目再次回到家乡了,只有继续徘徊在苏秦府第门前。如此数日之后,苏秦才接见了张仪。

面对昔日的同门,苏秦没有在堂上接见,而是让张仪坐在堂下,这是对待不重要的下级才会做的事。几句闲聊之后,苏秦不冷不热,让张仪分外难受。

到了吃饭的时候,苏秦自己吃的是山珍海味,摆在张仪面前的只是奴仆吃的食物。张仪有求于人不好发作,只好委婉道:“如今我到您这里,希望您念在往日的情分上,帮我谋个一官半职。”

苏秦吃着美味,淡淡地道:“以你的才能,却让自己穷困潦倒到这种地步。难道我不能举荐你,使你富贵吗?只是你实在是不值得录用罢了。”

张仪本指望苏秦念在往日的情分,能够帮助自己,没想到竟屡遭羞辱。盛怒之下,饭也不吃了,竟拂袖而去。

此时的张仪虽胸有大才,奈何正是落魄的时候。他想到只有秦国能够让赵国受辱,于是便要到秦国去。

不久之后,苏秦对身边一个亲近门客道:“张仪才能卓绝,天下少有,我是比不上他的。我比他机遇好,先受到了重用,享受富贵。但是能够执掌秦国权柄的,只有张仪才行。但是,如今他生活困窘,没有进阶之路,我担心他为了小利而满足现状,不能成就大业,所以才将其招来,侮辱一番,希望能激发他的意志。你要替我暗中侍奉张仪,务必让他拜见秦惠王,掌握秦国权柄。”门客自是点头应诺。

苏秦不但派人跟着张仪,还禀明赵王,让赵王发给舍人财物和车,让这名门客暗中跟随张仪,和张仪同住一间客栈,逐渐接近张仪,并赠送给他金钱车马,凡是其所需,都要供给,但是不能告诉张仪实情。

在苏秦门客的帮助下,张仪顺利来到秦国,并见到了秦惠王。张仪将连横的想法对秦惠王托盘而出,因此受到了惠王的重用,并任用他为客卿。

正在张仪刚刚得志的时候,苏秦派来的门客便要告辞离开。

张仪不舍道:“没有您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如今我已经显贵,正是要报答您的恩情的时候,为什么要离开呢?”

那位门客这时候才对张仪说出实情:“我不了解您,真正了解您的是苏先生。苏先生担心秦国攻打赵国,破坏合纵之盟,认为您最适合执掌秦国大权,所以才激您来秦国。我则是被派来暗中为您提供帮助的,这都是苏先生安排好的。如今您已经显贵,我也该回去复命了。”

张仪叹口气道:“这些权术我都是学习过的,却没有想到,我不如苏君呀!如今我刚刚受到重用,哪敢图谋攻打赵国呢?请您替我感谢苏君,我不会图谋赵国。”

初见秦惠王

张仪的连横学说非常对秦惠王的胃口,他见到秦惠王后,对其道:“我听人说过这么一句话:自己不懂的事情就随便发表议论,那是不聪明的做法;如果是自己看得非常明白的事情却不站出来讲清楚,那是不忠实的表现。为人臣子,如果不忠就应当处死,说话不谨慎也是应当处死的。虽然这样,我还是愿意把我所知道的情况全部讲出来,至于我是不是有罪就请大王裁决吧。我听说四海之内,北方的燕国和南方的魏国又在联络楚国与齐国结盟,继而收罗残余的韩国势力组成合纵的阵势,打算面对西方与秦国为敌。这件事我私下还是觉得可笑的,他们也太不自量力了。世界上有三种情况会使国家灭亡,如今天下诸侯攻秦的行为恰恰就是这三种情况。据我了解这三种情况大约就是‘以纪律混乱的军队去攻打治理严明的军队必遭灭亡,以邪恶的军队去攻打作风正派的军队必遭灭亡,以违背道义的军队去攻打顺应民心的军队必遭灭亡’。现实的情况是天下诸侯储备财物的仓库并不充实,囤积粮食的仓库也已经空虚了,他们便强迫他们的人民入伍,以此来扩充自己的军队达到几百万,可是这样强迫组织起来的军队,在与敌军兵刃相见的时候,即使后面有自己的长官监督着,仍然会退缩逃跑,他们是不敢去拼命的。这种情况怎么可以怪罪人民不能拼死作战呢?其实是上面的统治者不能带头冲杀而已。他们只是口头上说有赏赐,但却不曾兑现过,口头上说要惩罚,却从未执行过。如此赏罚不明,所以导致人民都不肯为国拼命。”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