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把历史当做一面镜子的巨著 - 大学生必读的100本书 - 宿春礼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7章把历史当做一面镜子的巨著

第27章把历史当做一面镜子的巨著

第二十六章把历史当做一面镜子的巨著:《资治通鉴》

对于司马光的一生,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呕心沥血编《通鉴》,始终不渝反新法。公

元1066年,司马光将战国到秦末的史事编成《通志》八卷,进呈宋英宗。英宗十分赏识,令

他设置书局,挑选人员接着再编《历代君臣事迹》一书。1068年,英宗病逝,神宗即位。他

要了解历代的得失成败,司马光便将《通志》读给神宗听。神宗觉得这本书“鉴于往事,有

资于治道”,亦即能以历代兴衰为镜子,有助于治理国家,所以将书名改为《资治通鉴》,

并且还做了一篇序。

洛阳著书十九载神耗魂散巨书成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父亲司马池,官任天章

疾(皇帝藏书阁)待制(皇帝顾问)。司马池为人正直,清廉,这对司马光有深刻的影响,时人

赞誉司马光是“脚踏实地的人”。仁宗宝元元年(1038)司马光中进士,历仕仁宗、英宗、

神宗三朝,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等职。哲宗即位后,

任过尚书左仆射。

司马光为什么要以毕生的心血编撰这部《资治通鉴》?他看到当时没有一部比较简明完整的

通史,使学习历史的人感到很困难;同时他为了给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于是,他便决

心动手编一部“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

”(《进资治通鉴表》)的史书。

《通鉴》是一部集体编写的历史巨著,主编是司马光,协修是刘恕和范祖禹,司马光的儿子

司马康担任检校文字的工作。司马光编写的书原名为《通志》,神宗即位后,把《通志》改

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由于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不同,不

想参与政治,而专门从事编书工作,得到神宗的批准,把《资治通鉴》的书局由汴梁迁往

洛阳。司马光等人的编写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按年月顺序,标明事目,剪粘排列起来,叫

做丛目,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把丛目中编排的史料,进行初步整理,经过选择,决定取舍

,并从文辞上加以修正。遇有年月事迹相抵触之处,须加考订,说明取舍理由,作为附注。

由此写成第二稿,叫做长编;第三步由司马光就长编所载,考其异同,删其繁冗,修改润色

,最后定稿。

元丰七年(1084),司马光主编的巨著——《资治通鉴》终于完成了,它上起周威烈王二十

三年(前400),下迄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共1362年的历史,分为294卷,共计300多

万字;另外《目录》30卷,《考异》30卷。共花了19年的时间,才编成这部巨著,据说,他

们摘引的资料和底稿,堆满了两大间房子。书未完成,分工撰写魏晋南北朝部分的刘恕,由

于积劳成疾死了。分工撰写两汉部分的刘攽,这时已经62

岁了。分工撰写隋唐五代部分的范祖禹,这时虽年仅43岁,也显得未老先衰了。司马光此时

也65岁了,由于操劳过度,双鬓霜白,牙齿脱落,用他的话说:“我的全部精力,都消耗在

这部书上了,望陛下借古鉴今,励精图治。”这年12月,司马光不顾寒冬腊月,请人用锦缎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