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人心惶惶 - 三国:穿成刘辩,诸君不造反了? - 子颜归了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1章人心惶惶

皇宫内,由于刘辩的及时制止,袁绍还没来得及将宫内的宦官全部杀死。

等到混乱平息时,宫中其他小黄门全部跑到刘辩跟前,俯首贴地,面带惶恐,向他叩首谢恩。

大部分人面露恐惧,不敢抬头,他们不过是些宫中杂役,平日里无权无势,昨日被牵连,几乎惨遭杀戮。

跳的最欢的十常侍倒是死了,领头的一死,这群人群龙无首,不知道该干嘛,惶惑不安,深怕下一刻就步了十常侍的后尘。

刘辩看着这些人,一时不知该怎么安顿他们。

这时,人群中站出一位略显年长的宦官,脸上带着从容,不似旁人。

他深深一揖,开口道:“奴婢李巡,愿为陛下分忧,自荐黄门令,主宫中诸宦官之事,以免再有奸人作祟,扰圣上之威。”

刘辩眯了眯眼,看着眼前的李巡,目光中带了几分审视,对这个名字也很不熟悉。

他稍稍沉吟,话锋一转,淡淡地问道:“李公欲行张让、赵忠之事乎?”

刘辩心中猜疑,此人眼见权力真空,立刻自荐为黄门令,欲效仿张让等人行事,未必真如他说的那般好听。

李巡闻言,并未露出丝毫怯意,依旧从容答道:

“陛下明鉴,奴婢自知宦官身世卑微,绝不敢妄图与前事同流合污。

我李巡一生耻与张让、赵忠那等肮脏小人为伍,若有半分妄念,请陛下随时斩我首级,奴婢绝无怨言。”

刘辩微微挑挑眉,这还是个刚烈的性子。

人群又有四人自发站了出来,齐齐向刘辩叩拜,纷纷为李巡作保。

其中一位看上去年纪稍长的徐衍说道:“陛下明鉴,李公为人刚正不阿,断然不同于张让之流。

李公曾与大儒蔡伯喈共刻《五经》文于石碑之上,是朝中人人敬仰的贤人!”

旁边的丁肃接着说:“陛下,李公清廉自律,常以身作则,我等无不敬仰。我们愿以性命担保,李公断非赵忠之辈。”

刘辩听罢,露出一丝诧异之色,心中不禁对李巡多了几分好奇。

蔡邕是当今饱受尊敬的大儒,这李巡竟能与其共事,看来确有些真才实学。

他缓缓点头,眼神温和了几分,随即道:“既然如此,朕便任命你为黄门令。望李公一如既往,不负朕所托。”

李巡一脸恭敬地俯首拜谢,语气诚恳:“臣谨记陛下教诲,定当尽忠职守。”

刘辩再度将视线扫过那四位出言担保的宦官。

他一一询问了姓名,得知他们分别叫徐衍、丁肃、郭耽、赵祐,这四人个个神色坦诚,态度透出对李巡的敬仰。

刘辩心中暗道,既然这些人全然推崇李巡,想来并非心机深重,善于钻营之辈,不如留在身边任用。

毕竟他都已经是皇帝了,想找个人办事,总得有个跑腿的传话筒吧。

他随即命令道:“徐衍、丁肃、郭耽、赵祐,尔等皆留于朕身边听唤,辅佐李巡,宫中事繁,务必各司其职,谨守本分。”

四人齐声应道:“奴婢遵旨,必尽心尽力。”

刘辩环顾四周,郑重道:“宫中死伤甚重,尸体尽快运出城外焚烧掩埋,否则如此多尸体堆积一处,时间久了恐有疫病传播,伤及城中百姓。务必尽早处理,不得拖延。”

李巡当即领命,沉声应道:“陛下放心,奴婢定会派人速速处理此事。”

他转身朝小黄门们挥手,吩咐道,“尔等速去,将宫中所有尸体清理干净,运至城外焚烧掩埋,不得疏忽。”

小黄门们迅速行动,忙碌地奔走于宫道之间,将每一具尸体抬起,有条不紊地向宫门外搬运。

李巡暗暗打量着这位年少的天子,心中感慨:“这位天子年纪虽轻,却能从容镇定,不仅有谋略,还能体察细微之事,深知疫病隐患,行事冷静而周全。”

他越看越觉得眼前的天子并非寻常之辈,内心不由自主地多了几分敬畏和忠诚,暗道:

“陛下年幼,却有如此远见与仁心,必是明君之相。”

宫门外。

刘辩负手而立,沉思片刻,又转身对李巡说道:“李巡,即刻诏三公进宫议事。”

宫中动荡刚平,各地驻守的精兵何去何从尚未定夺,城外四方精兵人多势众,若不尽快安置,恐生变故。

还有北军,原来的北军由大将军何进统领,现在交到卢植手上,南军由张温统领,洛阳城内的军事力量倒是基本控制住了。

刘辩目光看向巍峨的宫墙,低声自语道:“希望能改变汉朝的命运吧。”

皇宫外。

天还未大亮,百官们便已云集于此,一个个神情凝重,目光焦虑地望向高高的宫墙,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昨夜宫中杀声震天,袁氏一族竟然被冠上谋反之罪……”

一名年长的侍中叹息道,声音微颤,眼神中满是惊疑。

“谁能想到,堂堂四世三公的袁家会反?”

另一名官员忍不住摇头,“袁太傅素来与朝中诸贤来往密切,为何竟会如此?”

“莫非袁家确有图谋?”有人低声自语,但声音未落,就被旁人瞪了一眼,暗示他噤声。

此时,宫门外忽然传来一阵整齐的脚步声,只见训练有素的南军正在将一箱箱财物抬往皇宫方向。

此景如一盆冷水泼在众人心头,令他们心底隐隐发寒。

人群中,有人低声喃喃:“看来,袁家谋逆一事,已无反转之余地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