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征辟董卓
刘辩微微一笑,开口道:
“如今尚书令、司徒、太尉三位皆空悬,朝堂动荡,社稷需要栋梁之才,刘公以为何人堪为司徒与尚书令?”
说到此处,刘辩心中已暗自定下了太尉之选,静静等待刘弘的回答。
刘弘听闻天子言语中隐含的迫切之意,细细思量片刻,方小心翼翼地回道:
“陛下所虑极是,朝中确实急需贤才稳住局面。臣以为太中大夫杨彪出身弘农杨氏,世代以清廉著称,且忠直博学,德行高洁,深得四海仰慕,是朝中之表率,可担此重任。若陛下选其为司徒,臣以为大可放心。”
刘辩闻言,面上笑意淡去,目光中透出一丝冷意,紧紧注视着刘弘,语气中更带了一分嘲讽之意:
“又是四世三公之人,刘公不知袁氏一族的前车之鉴吗?世家门阀相连,朋党相护,朕岂能放心哪?”
刘弘一听,不由得心头一紧,额头渗出冷汗,暗暗吃惊于陛下对世家门阀的警惕之深。
看来袁绍谋反已让天子对世家产生了深深的戒备之心,这一提议反倒让自己险些触动天子之怒。
若是放在从前,这等试探之语早已被视作谋逆之罪,难逃罢官或贬斥之罚。
刘弘额头微微低垂,迅速斟酌着措辞,连忙补充道:
“陛下所虑深远,臣深感佩服,既如此,臣以为河南尹王允此人素有大节,秉性刚直不屈,心怀大义,不畏权贵,德才兼备,未尝不可担此重任。”
刘辩挑了挑眉,这倒是和历史吻合上了,他轻轻点头道:“王允此人,素来以大节闻名,忠诚不二,倒是可堪大用。”
刘弘见天子认可了王允,心头终于松了口气。
刘辩话锋一转,又继续问道:“那尚书令一职,刘公可有合适之人?”
刘弘深吸一口气,稍稍沉思,继而答道:“若论尚书令,臣以为太常马日磾可堪此职。
马公乃经学大儒马融之后,其学识深厚,且自入朝以来以才学闻名,朝中皆知其行事端方,性情忠谨。若任其为尚书令,可担大任。”
刘辩缓缓点头,眼中浮现出认可之色:“马公确为朝中栋梁,既如此,便由他担任尚书令一职。”
刘辩转向第三个空缺的职位,眼神微凝,沉声道:
“如今袁绍已下狱,司隶校尉一职空悬,而司隶所司乃京师安危。此需要一位既忠义果敢之人,刘公以为何人合适?”
刘弘想起宫门外曹操侃侃而谈之态,觉得此人确有大才,于是斟酌道:
“陛下,臣以为典军校尉曹操深明大义,且识大局、言忠义,可担此重任,堪为司隶校尉,护卫京师。”
刘辩闻言,眼中不由得闪过一丝赞许,语气满意地说道:“大善!曹将军确实胆识过人,有识见,此议甚好。”
他微微一笑,心中暗想,“让一代枭雄曹操为我效力,甚好,甚好。”
司空刘弘见刘辩始终未提及太尉之职,心中有些疑虑,便试探性地问道:
“陛下,太尉一职朝中尚空缺,不知陛下可有属意之人?”
刘辩略一点头,却并未透露更多,只轻描淡写道:“此事朕已有安排,刘公不必挂心。”
见天子不愿多谈,刘弘也识趣地未再追问,遂躬身告退。
刘辩目送刘弘离开后,沉思片刻,随即传旨召卢植入宫。
片刻后,卢植神色肃然地进入大殿,向刘辩行礼。
刘辩望着卢植,当即上前将他扶起,语气中透着关切,问道:“卢公,北军接管可还顺利?”
卢植略一颔首,恭敬答道:“回禀陛下,虽有些波折,但尚算顺利。”
刘辩点点头,脸上浮现出一丝满意的笑意:
“很好,朕现在令你即刻率领北军前往洛阳城外董卓的营帐,传朕旨意,征辟董卓为朝廷太尉。”
卢植一怔,愣然望着刘辩,显然对这个安排大感意外。
他曾听闻董卓强兵悍将,麾下骁勇善战,但董卓此人野心勃勃,此前朝廷多次征辟董卓入京都未成功。
这一刻,他意识到天子此举的意图,他想以此计策夺下董卓的兵权,以防日后生变。
卢植心中震动,片刻后稳住心神,拱手问道:“陛下,若董卓不愿应|召,臣可有进一步的应对之策?”
刘辩目光深邃,语气坚定地说道:“如若董卓拒命,便视为袁绍同党,以谋反罪论处,朕自会全力支持卢公,另外,董卓之弟暗中联系他,让他给朕一个合理的解释。”
卢植一听,心中震动的同时,又燃起一丝豪情。
他意识到天子已下定决心,决定铲除这个隐患,昔日先帝多有顾忌董卓和董太后之间的关系,他一直拒绝朝廷征辟也没将他怎么样。
面对此刻锐意图治的天子,卢植不由得肃然起敬,坚定地点头:
“臣明白了,臣即刻调兵前往董卓营中,不负陛下所托!”
董卓这边。
董卓在营帐中等到天亮,再也按捺不住,心急如焚地带着麾下士兵赶到洛阳城外,却见城门紧闭。
董卓义正言辞地对守城士兵道:“我得知皇宫生变,特来勤王救驾,还不速速开门!”
士兵似乎犹豫片刻,城门缓缓打开,董卓心中暗喜,以为即将大权在握。
然而待看清来人,他的脸色一沉,迎接他的并非守城侍卫,而是全副武装、气势汹汹的北军。
领头之人正是卢植,高举诏书,冷然宣布道:“董将军,宫内叛乱已平,袁绍谋反,全族抄家下狱。陛下知董将军忠心不二,特旨征召,命你入朝为太尉,以辅佐朝政,平定天下。”
董卓闻言,仿佛五雷轰顶,脸色顿时铁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