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灾民涌向洛阳 - 三国:穿成刘辩,诸君不造反了? - 子颜归了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22章灾民涌向洛阳

李巡这边也很迅速,第二天便给刘辩送来了刚炒出锅的茶。

他端起茶盘走进殿中,见刘辩正拿着一本书细细阅读。

准确来说,他在认字,很多繁体字都不甚熟悉,奏章看起来很是费劲。

刘辩从书里抬起头来随便扫了一眼,“没炒干,茶叶揉搓不及时,已经被高温闷得变色了。”

众所不知,没炒熟的茶叶通常水色较红,泡出来的茶汤很浑浊,很影响口感。

李巡愣了一瞬,茶还没吃呢,陛下竟只看一眼便能断出其中的问题?

他将茶盘放下,捻起两根茶叶在指尖揉了揉,还能揉出水分,的确没炒干。

他微微一怔,随即有些不解地问道:“陛下莫非也精通制茶之法?竟然一眼便看出这茶叶的炒制不当。”

听下人传话回来说,这炒茶揉茶可是个力气活,没有点体力还干不下来。

“略知一二。”,刘辩随口答道。

“陛下倒是见识广博,臣竟未曾听说过此法。”李巡有些意外。

想到茶叶的揉搓与炒制,需拿捏温度和时间,稍不注意便会炒坏,因而一时难掩好奇,“陛下可是从哪处得知此制茶之法?”

他李巡也是博览群书,却从未见哪本书中记载此炒茶之法。

“早年从民间一本杂书上得知。”,刘辩不咸不淡道。

他早年被隐姓埋名养在宫外,这段经历无从查证,还不是他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这书在何处,臣可否一观?”,李巡有些希冀的说。

“这书早年便弄丢了,朕也不知在何处。”

李巡扼腕叹息,“真是可惜,若是那书还在,臣真想一观,书中或许还藏有其他技艺呢。”

书本在这个时代原已稀少,而记载谋生之术的书更是少之又少,若得一技在身,便足以安身立命。

傍晚时分,李巡又亲自将新炒好的茶叶送上,神情中透出一丝期盼。

他注意到刘辩眉头微微一皱,心下便知不妙,小心翼翼地问道:“陛下,敢问这次又是哪里出了问题?”

李巡拿着手里的茶叶翻来覆去看,这次确实是炒干了的,色泽也比上次好了很多。

“李公仔细闻闻,有没有闻到些许糊味?”,刘辩有些好笑道。

李巡将茶凑鼻尖嗅了嗅,其中确实混了些糊味。

但这些茶叶中又没有看见糊的,大概是下人将糊的特地挑了出来,但还是串味了。

李巡恍然大悟,心道陛下好敏锐的嗅觉,随即恭敬行礼,忙不迭地退出去,再次吩咐下人改进制法。

···

水灾的事刻不容缓,赈灾的人选好后即日便出发。

因为要先前去查清灾情,大部队比较慢,杨彪带着几个得力护卫简装出发,淳于琼在后面护送物资跟上。

杨彪一行人一出城,便明显感觉到路上的流民越来越多。

道路两旁枯黄的草丛中,零零散散地坐着一些灾民,他们面色枯槁、衣衫褴褛,眼神中透出死灰。

杨彪的马车刚驶过,有人便纷纷围拢过来,跪倒在马车旁,伸出枯瘦的手乞求道:

“官爷,求求您给点吃的吧!孩儿们都饿得不行了啊!”

马车周围的人越聚越多,数十双手臂伸向车轮,目光灼灼。

杨彪皱眉望着这些瘦骨嶙峋的灾民,眼中掠过一丝不忍。

但他知道,此时即便施舍几口吃的,也只能是杯水车薪,甚至可能引来更大的哄抢。

京师附近都出现了灾民,还不知道其他地方怎么样。

护卫们见状,立即拔刀出鞘,刀光在阳光下闪烁着寒芒。

护卫头目大声喝道:“速速让开!朝廷已经下令赈灾,不日便会发放粮食!尔等安心等待!”

话音刚落,一些灾民被护卫们的刀光吓得往后退了几步,但也有几名年长的百姓,不甘心地跪在地上哭喊道:

“官爷,赈灾的粮食,何时才能到?若再等下去,怕是我们活不到那一天了!”

杨彪听到此话,心里也不免有些沉重。

他撩开马车帘子,看着眼前这一双双饱受饥荒折磨的面孔,沉声道:

“本官奉旨前来勘察灾情,并调拨粮草,必不会让百姓枉死!你们再忍耐几日,粮草便会送到。”

在杨彪郑重承诺的安抚下,灾民们终于缓缓让开了道路,目送着他的车队缓缓驶离。

随后杨彪又让人回京送信进宫,流民已经到京师附近。

待马车驶远,杨彪轻声叹道:“百姓所受之苦已达极限,若粮草稍有迟误,怕是生灵涂炭。”

他转头对一名护卫吩咐道,“尽快传信给淳于琼,加紧运送粮草,一刻都不可耽误。”

护卫点头称是,杨彪的车队继续赶路。

一路上的流民都知道了朝廷要赈灾的消息,众人纷纷往洛阳赶。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