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天子声望
朝中众人下朝后本想打听刘关张那三人的消息,奈何找不到这几人的身影了。
连问刘备的老师卢植也不知道陛下在下朝后到底召集他们说了什么事。
几个来路不明的人,陛下能找他们商量啥大事,众人也没有放在心上。
就在当天,刘辩遣散修建皇陵的徭役去修建驰道的事迹传到民间,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
尤其是天子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士人们视为千古名言,奉为圭臬。
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不仅百姓感动,士林中更是掀起了一阵讨论与敬仰之风。
洛阳城内外,百姓们议论纷纷。
“圣天子先是废除了祸乱天下的十常侍,并宣告永不设此职位;”
“后又在洪灾肆虐时力排众议成立天恩会,大力赈灾;”
“如今更是遣散修建皇陵的徭役,优先为百姓修筑驰道。每一件事,都以百姓为重,以天下苍生为先。”
而刘辩那句“朕的骨灰也可以给百姓糊墙填壕沟”,更是令无数百姓感动得热泪盈眶。
许多人感慨道:“若天下君主皆如圣天子,何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
“圣天子!如今可真是圣天子降世啊!能得这样的君王,大汉中兴有望了!”
而“圣天子”这一称呼,不知从何时起,竟成了百姓们对刘辩的尊称。
要知道圣天子的称呼在大汉朝只有三位皇帝拥有过。
在民间小巷、集市茶馆,圣天子的事迹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热议话题。
老者拉着自家的孙辈说道:
“孩子们记住,有这样一位天子,咱们得好好过日子,别让朝廷费心!”
一时间,刘辩的威望在民间和士人中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士林中,许多读书人纷纷提笔撰文,称颂天子之德,更有人不惜长途跋涉,打算前往洛阳,表达自己的敬意。
原本在许多人眼中早已是江河日下的大汉王朝,因刘辩的这一连串举措,让他们重新燃起了对朝廷的期待和信心。
大儒们重新对汉室燃起信心,甚至有人表示愿意出山辅佐。
其中便有蔡邕。
蔡邕早年因直言不讳,触怒权贵,被宦官陷害流放,自此对朝廷心灰意冷。
他辗转各地,隐居山野,专心于琴书与经学研究。
当朝廷几次派人征辟他入朝为官时,他都婉拒了。
尤其是在女儿蔡文姬劝说时,他曾道:
“汉室风雨飘摇,朝纲紊乱,为父又能做什么?若仅为了一己之名去卷入那朝堂争斗,不如守住一份清净罢了。”
然而女儿却不以为然,回道:
“父亲您平日醉心经学,总想着将经义传承后世,可却对朝廷的召辟置之不理。这岂不是矛盾吗?若能入朝为官,编撰经学,立万世之功,岂不更胜一时清名?”
蔡邕沉默不语,只是摆摆手作罢。
好友卢植曾写信劝他,言辞恳切,称“若有一日中兴之世,岂非君子立功之时?”
但当时的蔡邕百般思量,连信都没有回复。
然而,当听闻如今的天子废除宦官、成立天恩会赈济灾民、遣散修建皇陵的徭役去修驰道之事,他的内心深受震动。
特别是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蔡邕久久不能平静。
“贤明之主,天下罕见。如今竟在大汉之中出现,岂是吾辈置身事外之时?”
蔡邕彻夜难眠,最终做出决定:应|召入朝,为圣天子效力!
第二天,蔡邕收拾了经书和行囊,带上妻子与女儿蔡文姬,启程前往洛阳。
他感慨道:“大治之世,岂能少了吾辈?若今生不能为这天下留下一点经学遗泽,岂不枉费一生所学?”
蔡文姬见父亲终于下定决心,不禁欣喜不已。
蔡邕并非唯一的例子。
得知天子贤明的消息后,荀爽、郑玄、边让等拒绝朝廷征辟的大儒,也纷纷打算重新出山。
他们深知,如今正是汉室振兴的时刻,这样的天子值得辅佐,而他们的学识与才干也终于能有用武之地。
一些地方官员主动将天子的精神贯彻到政务中,试图改善百姓生活,以赢得更高的支持。
当刘辩从李巡那里听到天下士人和百姓对自己的推崇时,他心中复杂不已。
尤其是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广为流传,不仅成了士人们争相传颂的“圣言”,更引得无数士人对天子的狂热崇拜。
李巡言辞恳切地说道:“陛下圣明之名,已传遍大江南北。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令无数士人感佩。许多大儒甚至认为,此言直追古圣贤之志,视陛下为继尧舜之后的仁君典范。”
刘辩听罢,不由得有些微囧。
他哪里想得到,这话竟能引发如此大的轰动?
他暗自道:“范仲淹的诗词,可不是我能写出来的。这年头,穿越者也不容易啊,得靠古人的智慧来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