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荀攸荀公达 - 三国:穿成刘辩,诸君不造反了? - 子颜归了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59章荀攸荀公达

“廷尉乃九卿之职,掌司法之大权,岂是随便一名六百石官员便可胜任的?”大臣们在心中纷纷腹诽。

光禄勋种拂第一个站了出来,他躬身道:“陛下,廷尉一职至关重要,非德高望重之人不可担任。”

“荀公达虽有才,却年纪尚轻,资历不够,恐难服众。朝中若无人选,臣可以推荐几位经验丰富的老臣。”

紧接着,大鸿胪韩融也站了出来:

“陛下,廷尉不仅需精通律法,还需有威望,能决断国事。荀公达刚才虽言之有物,却不足以承担如此重任,望陛下另择他人任领此职。”

大司农崔烈亦附和道:“臣以为,官员任职要视其才能与资历是否相符。如今大汉江山多艰,廷尉一职若由荀公达担任,恐怕百官难以信服。”

三位资深老臣你一言我一语,言辞恳切,一副忧国忧民样,实则键盘珠子快崩到刘辩脸上了。

刘辩听了他们的反对意见,不怒反笑,道:

“既然诸位爱卿都觉得荀公达资历尚欠,不足以胜任廷尉一职,令百官难以服众,不如这样如何?你们尽可当面出题问于他,若他答不上来,或是有人能提出更佳的见解,朕便不任用他。”

刘辩说罢,转头看向仍站在大殿中央,姿态端正,神情不卑不亢的荀攸:“荀爱卿,你可敢接下这个考验?”

荀攸躬身道:“陛下垂询,臣岂敢不应?”

他面向朝堂众人,目光坦荡:“诸位大人,小臣洗耳恭听。”

一时间,大殿里议论声纷纷。

崔烈轻咳一声站出来,眼中带着几分不屑,心道:“这不过是个年轻人,背过几条律法就妄想做廷尉?”

他上前一步,缓缓道:“荀大人,既然你要接考验,那便从律法开始吧。本官在廷尉任上时,最重视刑律,这里有几条律例,且听我问——”

说着,他便从《九章律》中选了几条颇为复杂的条目逐一提问。

荀攸不急不慌,对答如流,声音平静而从容。

众臣听了之后议论纷纷,还是有两下的,就刚才崔公说的有两条众人都想不起来。

崔烈却不以为意:“律法条目不过是死记硬背,稍加用心谁都能做到。”

想到这里,崔烈微微一笑,话锋一转:“既然条目你能背,那本官便出几道实际的案例,看你如何应对!”

随即,他从记忆中挑选了几个曾在任廷尉时觉得十分棘手的案件,当场提出来让荀攸分析处理方法。

荀攸稍作思考,便逐一作答。

他不仅条理清晰,论证有理有据,还能结合律法和实际情况提出多个方案。

崔烈原以为这些案例能难倒荀攸,然而每每听完,竟发现荀攸的解决办法比自己当年处理时的方案还要高明。

他心中一震,不由得暗暗惭愧:“这些案子当年困扰了我许久,他竟能举重若轻,看来此子果然是有真才实学,难怪陛下看中。”

崔烈脸上逐渐浮现复杂的神色,最终什么话都没说,默默退回座位,心中已然服气。

他知道,再继续提问下去,恐怕只会自取其辱。

众人见崔烈坐了回去,不免议论纷纷:

“哎,怎么不问了?接着问啊!崔公怎么退了!”

“让我来考考他!”,就在此时,又有一位官员站了出来,不过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倒也正经。

只是话题逐渐偏向了离奇的家宅琐事:“荀大人,某家小妾毒死主母后上位,该如何定罪?”

“还有,某家一位老爷趁邻居家外出,将其正室带至家中,行不轨之事,这又当如何判?”

“某某县的百姓举报乡绅与青楼女子结党谋财,这事该如何处置?”

问题一个接一个,听着竟越发离谱,不少官员面上绷着,心里却早被这些桃色八卦引得七上八下。

荀攸从容应答几道问题后,终于忍不住求助似的抬头看向龙椅上饶有兴致看好戏的天子。

刘辩暗暗感叹,这群平日里端着架子的老臣,原来一个个八卦之心如此旺盛!

这哪里是考校,分明是借机满足自己的猎奇欲!

他本想看看荀攸的应变能力,没想到大臣们竟能将朝堂弄得像茶楼说书,越问越离谱。

感受到荀攸投来的求助目光,刘辩脸色一肃。

一旁的内侍眼观鼻鼻观心,立刻高声喝道:“肃静!”

大殿内瞬间鸦雀无声,官员们这才如梦初醒,意识到刚刚的失态。

有人下意识擦了擦额上的冷汗,低头偷瞄龙椅上的天子,见刘辩脸色冷肃,心中忐忑不安,不敢再造次。

刘辩扫视众人,语气淡淡道:“诸位还有谁有异议?”

这时,众人纷纷默默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原本满怀异议的几位大臣也识趣地闭上了嘴。

他们心里都清楚,陛下显然是铁了心要提拔这个小官员,再多的反对只会适得其反,甚至惹得天子不快。

一些有心人暗自盘算,既然大势已定,何不顺势而为?此时不卖陛下和荀攸一个好,更待何时。

司徒王允率先站出,语气坚定道:

“陛下英明,荀公达年虽不长,却才智过人,今日分析条理清晰,已可见其眼界和胆识。此等人才,正该委以重任,若因资历浅薄便被埋没,那才是国家的损失!”

北军中侯卢植看了王允一眼,这个马后炮。

不过他是真的看重荀攸的学识,而且大家同为帝党自然要更加亲厚一些。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