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刘墉人生曲:人生不过一场爱(7) - 刘墉人生三部曲 - 美刘墉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刘墉人生三部曲 >

第45章刘墉人生曲:人生不过一场爱(7)

第8节幸福总在当下(2)

想想这些人,他们离了婚,也可能在离婚之前反了目,但是情没有了,仍然有恩。为什么有恩?

因为他们没有否定过去相爱、在一起的日子。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建议你搬出去的原因。搬出去,使你能冷静;搬出去,更能给你空间。有空间思想,也有空间修补你心灵的创伤。对的!心灵的创伤。

离婚的人,无论错在何方,谁都没错,或谁都错了,受伤的总是双方。

如果你受了伤,还天天面对面,那伤口就总是被揭开,难以愈合。所以天天冷战,住在一起,却形同陌路的夫妻,远不如分开,对彼此的伤害少。

正因此,当你说你坚持不签字、不搬走的时候,我说那不够聪明。

你可能想:“你要我死,我也要把你拖下去死。”

问题是,你真拖得下去吗?当有一天,你拖累了,自己又不想死的时候,自己却也已经老了。

你以为可以占着那个巢,冷战到底,不给她好日子过,岂知自己也因此没了好日子,甚至失去了机会。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活在宽恕之中,还是活在仇恨之间?你们既然没有孩子,发现实在处不来,而且没了情、没了感觉,何不大大方方地给彼此一个空间,也给彼此一些机会?

“君子绝交,不出恶声。”夫妻离异,也应该不出恶声。如我前面说的,夫妻之间常不能说理,因为有个“爱情”总挡在中间。当有一天,居然能一桌一椅地分财产,才真正是没了爱情、可以讲理的时候。

你说你们之间已经完全没了爱,现在可以说理了,就不要再作意气之争,去论谁是谁非了吧!

论出来是非,又有什么用?有讨得回的公理,难道也有讨得回的爱情吗?

如果要论理,就静下来,谈谈分居的事吧!谈谈怎样把两个人分开的伤害减到最小,也想想怎样把夫妻的爱,转移为朋友的情。当你们能平静、泰然,以朋友相待的时候,不单你们见面容易,四周的朋友也会觉得轻松。最起码,有一天,你们在我这儿相遇,我不会不知所措啊!

写到最后,我要说个去年在美国《世界日报》上看到的报道:

在英国,有一对离婚二十年的夫妻,居然每年一起旅游十几回,总共旅游的次数已经达到一百五十次。他们是在离婚后半年,开始在电话中谈到可以一起出去逛逛,而开始旅游的。于是,两个人一同计划、一同用夫妻的名义订房间。

看了那则报道,我常想,这对夫妻是真不相爱,还是不能相处?是不能相处,还是不能朝朝夕夕柴米油盐地在一起生活?

希望分开之后的你们,有一天能够重相聚,就算不能再一起生活,也能像那对英国夫妻般,成为一同出游的朋友。

当然,我也祝福你们各自找到另一片天空,然后四个人来我家,有说有笑。

那将是多有风度!多么热闹!

【如果你没了我】

恋爱中的男女常会说:“如果我没了你……”

当他们结婚,有了孩子,那句话可能成为:“如果家没了我……”

再过几十年,孩子都大了,老伴也老了,死亡已经成为眼前事,那句话或将是:“如果你没了我……”

血气方刚的时候,追求的是另一半,要的常是对方的全部。那爱是炽热燃烧的火,以最大的愿望,企盼对方跟自己一起燃烧。那是一对一的,百分之百对百分之百的;那是纯的,容不得一粒沙子的掺入,容不得第三者的干预。那是神圣的,因为它是爱,崇高的爱、不现实的爱。

但是,当我们有了下一代,爱的烈焰,就变成文文的炭火。没有熏人的黑烟、没有炙人的火苗,夫妻成为守炭火的人,适时地拨一拨,适时地添些炭,适时地把自己投掷下去,只为了火要维持——只为了我们的孩子正在旁边,安详地睡着。

然后,孩子自己有了家。夜色中远远望去,他们一家家,正围着红红的炭火,相互倚靠着。剩下老两口前面的火,却默默地黯淡:

“我累了,不能再跟你一块添火了。当我走后,你要好好过!如果孩子好,可以过去围他的那堆火。如果孩子不好,跟你借炭,你可要慎重,还是留些温暖给自己……”

我想,每个曾经恋爱、曾经养育,以及走向老年的人,都可能有这样的感触。

我家附近,有一栋兴工中的建筑,全新的外观,尖顶如同教堂,门前砌着不同色的石砖,堆起高高的花坛,路过的人总要发出惊叹,只是工程持续了几年都没完。

最近听说要卖,说的人笑道:“你们知道那房子的故事吗?两个热恋的情侣,决定靠自己的力量盖一栋心中的城堡,但是盖着盖着,女的撑不住了,离开了男孩。那房子只有外壳,里面空空如也。”

“那是恋爱,不是家爱!”我心想:家爱可能没有漂亮的外壳,但里面是满的!家爱可能先会找个五脏俱全的小屋,让孩子温饱,再向外扩张。

十几年前,有一次矿坑的大灾变。事过不久,我到那里写生,看见满脸愁容的妇人把饭盒交到丈夫手里,送丈夫一步步走向尸体才清干净的矿坑。

“小心哪!小心哪!”妇人叮咛着。

我当时觉得那“小心”像是讽刺。你叫丈夫小心,何不一手拉住他,说“换个工作,不要再下去了”呢?

但是今天,七海漂泊又漂泊,听说一次一次的空难,却又在家人不安的眼神中,登上越洋的飞机。我开始了解,生命本来就是一种责任——对家人,也对自己。

如果两人都冒险,谁去照顾孩子?

如果两个人都不出去“打拼”,怎么养自己的家?

以前画鸟,总觉得上帝不公平,让雄鸟长得特别漂亮,又把雌鸟生得那样“昏暗”。后来观察多了,知道朴素的雌鸟,不容易引起注意,正有利于安全地照顾下一代。漂亮的雄鸟忙忙碌碌觅食,反而担较大的风险。

我不为任何鸟叫屈,因为父母是天职。鸟如此,人更是这样。成熟的父母,考虑的绝不是自身,而是家!他们为家设想,不只想自己活着的时候,更设想家中失去自己可能造成的后果。所以我说,他们心中想的不再是“如果我没了你”,而是“如果家没了我”。

小时候常背北京的一首儿歌:

“小小子,坐门堆儿,哭着吵着要媳妇儿。要媳妇儿干吗啊?点灯说话儿,关灯做伴儿!”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