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刘墉人生曲:成功只能靠自己(11) - 刘墉人生三部曲 - 美刘墉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刘墉人生三部曲 >

第30章刘墉人生曲:成功只能靠自己(11)

第32节据理力争

这两天看你的神色不对,猜想一定在学校有了什么麻烦。而当你在我的逼问之下,说是因为跟新的英文老师辩论评分方法,老师词穷之后,似乎对你不满意,而不太理会你,甚至当你有疑问举手,都装作没看到时,我不得不说:“好极了!年轻人,我支持你!”

你一定十分惊讶我这个看似老古板的人,会有如此表示。但是,你也要知道,向一切不合理的事物抗争到底,为维护真理绝不屈服,是我一贯的处事态度。我相信这种精神,是民主社会人人应该有的,而对于自己的信仰和真理的坚持,更是每个成功者必备的条件。乡愿可以成功,但那成功必不够伟大;狂进的人可能失败,但那失败往往壮烈。所以,只要你的态度和缓,做有风度的君子之争,即使是向威权不可侵犯的老师争,我也支持。

记得我在高中时,虽然考试成绩不错,作业也极佳,一个数学老师却以我经常去办校刊,或代表学校外出参加比赛,而上课缺席为由,给我很低的分数。当时,我甚至气得想把实验解剖的青蛙放到她的抽屉里。

当我进入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的第一天,看见教室后面挂着一幅相当好的作品,问教授那张画在系展中得了第几名时,教授说画是可以得第一,但因为这个学生总逃课,所以给他第二。我立刻表示,如果比赛是就作品来论,画得好就应该给他第一,当场使教授不太高兴。

当我初来美国,有一次在南方坐长途客运车,位子被安排在最后面,上车却发现前面有许多空位时,曾立刻去售票处询问,是不是因为种族歧视,把我这个黄种人放到厕所旁边,于是获得了前面的位子。

当我暑假回中国台湾发现我们住的大楼在管理上有许多不合理之处时,曾立刻邀集了两位住户,分别拜访一百多家,成立了管理委员会。其间遭遇许多阻力,连同楼住的亲戚都反对,认为我多管闲事。

正如你所说,老师评分方法不公平,虽然同学们都不服,却不敢说,只有你提出来,并逐项与老师辩论。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发现有道德的人不少,有道德勇气的人却不多。问题是如果没有人敢挺身抗争,不公的永远不公,委屈的永远委屈。所以,我支持你做一个有风度的抗争者。

在此,你要注意,我说“有风度的抗争者”,那“风度”是极重要的。当我们看美国总统大选辩论时,评论员往往把辩论者是否从头到尾面带笑容这件事列为优先。也就是说,即使在你激动而义正词严的时候,也要维持思路的清晰、冷静,而且对事不对人,尊重那些与你抗争的人。因为你争的是理,不是去毁损对方的人格。

当然,我也必须告诉你,作为一个带头的抗争者,往往也是最早牺牲的。我曾经在学校里因为跟两位教授辩论而失去做全a毕业生的机会,也曾经被“死当”而几乎无法毕业,我还是小学六年级班上两个被美术老师打手心的学生之一。但我并不恨他们,因为如果我自己理直,他们没有风度接受,是他们的错;如果我理屈,则我自己应该反省。在强烈的抗争之后,冷静地思考一下,作为改进或激励自己的一种方法,总是会有收获的。而我自己今天做教授,常被学生气得里面冒火,却不得不压下来,并回家自己思索,何尝不是由学生时代的经验中得到了“同理心”。

我绝不会因为学生据理力争而扣那个学生的分数。我可能一时不高兴,但不会一直不高兴,尤其当我知道学生对的时候,更得感谢他的指正,甚至佩服他的勇气。我确实可能不喜欢他,但不能否定他,因为在未来的茫茫人海中,放出异彩的,往往不是书呆子,而是这种具有风骨与胆识的人。

所以,只要你能心存恭敬,以学生应有的礼貌举出自己坚信的道理,就算这一科“死当”,我也为你竖起大拇指,并希望你由愤懑不平中激发力量,未来在这一科有出人的成就。相反,如果因为老师不讲理,就使你意兴阑珊,放弃努力,你只好成为一个真正的失败者。

露出开朗的笑容!或许那老师明天也会对你这个不平凡的学生笑了。

刘轩的话

原则之争

我老爸这篇文章应该是为台湾地区的读者写的。我记得刚回来时,发现台湾地区与美国存有很大的文化差异。美国人会主动争取权益,可是台湾地区的人常不会,也许是怕浪费时间、怕麻烦,或怕因为争论而惹祸上身。

我最近在纽约收到法院寄来的通知,因为我使用的美国信用卡的公司有一项隐藏的费用,造成消费者不满而告上法院。上诉人愿意花很多时间与精神为所有的信用卡会员争取权益,即使最后只是几块美金。但是争的人说:“it'samatterofprinciple。”(这是原则之争。)我相当认同这样的态度。

在美国社会,你要据理力争。我老爸在我小时候常教导我要争取自己的权益,甚至会当他跟对方理论时,叫我站在一边看。这种以前让我脸红的事,现在显得很有意义。更重要的是,其实我们要争取的是大原则,而非个人权益。

英国政治哲学家埃德蒙·柏克(edmundburke,1729—1797)有句名言:“邪恶胜利的唯一关键,就是当好人袖手旁观的时候。”

道德很重要,但是有道德而没勇气,道德常是没用的。

第33节拼命做个人上人

“不是只有我会拖,老师也会拖。”

你今天一边看我昨天写的文章一边抗议:“老师在学期开始的时候都慢慢教,讲一堆废话,到了学期要结束之前又拼命赶。老师赶,害得我们也得赶,所以期末考试之前特别忙。”

说完,你接着往下看,又抬头问:“那台湾小孩为什么要先睡个觉?睡觉做什么?害他晚上都睡不着了。”

我就笑说你是“饱人不知饿人饥”,问你要是你夜里只睡了五个钟头,就算回家先睡一个半小时,加起来也只有六个半小时,你会晚上睡不着吗?我又告诉你台湾地区的小孩有多辛苦,同一科,他们常常要念好几种不同版本的教科书。每天不但上课比你早、下课比你晚,而且经常留校补习,补到八九点才能回家。

你就瞪大眼睛,问为什么这么苦。

孩子!我也常责怪为什么中国人那么狠地逼孩子,把孩子逼得早早就戴上近视眼镜。

我还做过比较,发现我这一代的健康反不如上一代。原因是上一代身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环境,常常要躲轰炸、换学校,有了不少“中间喘息”的机会。相对地,我生在一九四九年的中国台湾,战争过去了,但是学校少、学生多,入学考试的压力大,于是有了所谓“恶补”。

我小时候,就已经常常要留校补习。在我记忆中,总浮现那个背着重重的书包,书包里装着《图解算术》,在夜色中回家的画面。

你能想象当你学跳舞,学唱歌,学钢琴、小提琴,每天还轻轻松松的小学六年级,许多台湾地区的孩子已经去补习班补习了吗?

何止台湾地区的孩子啊!大陆也一样,我曾去过一个有名的中学,那校长得意地说他们的毕业生百分之九十以上能考上重点大学。又说他们特别在山边盖了一片房子,高三的学生一律送到那儿去住校,就好像以前读书人常到深山庙宇里苦读一样。

不只是名校,我有一年去广西深山贫困地区的一个小学,那里的校舍破旧不堪,孩子们身上穿着五颜六色的“百家衣”。但是你可知道,那里的孩子居然对我说,他们只看得到灯光和月光吗?他们说,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念书,太阳下山之后还要留校补习,所以难得看得到太阳。

据说因为土地贫瘠,有些学生全家只有一套能出门穿的衣服,大家轮着穿。甚至有人穷到没衣服穿、没被子盖,天冷时躲在草垛子里。

但是,那些父母还是拼了命,要送孩子上学,要为孩子交“补习费”和“代课老师费”。

这几年,我跑了许多中国大陆偏远地区的学校,除了我们捐建的希望小学,也去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和建在山西窑洞里的学校。

他们都太苦了。一个老师的月薪可能不够你看两场电影,一家两个孩子可能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轮着去上学。但是,我发现他们都拼命用功,他们的父母可以不识字,却都知道逼孩子念书。

渐渐地,我了解了,“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苦读才能出头的观念,已经在中国人的心里根深蒂固。就算是现在学校多了,在台湾地区甚至录取率接近百分之百,大家还是要拼。

为什么?

因为要拼进好学校,因为要“强出头”。

孩子,其实你有什么好不解的呢?

你看看四周的同学,尤其犹太人和中国人,他们的父母不是都想尽办法,给孩子补习,叫孩子到医院当义工,为孩子报名参加科学竞赛,甚至为孩子找老师教网球、击剑、游泳和溜冰,建立得奖记录,好争取进入常春藤盟校吗?

正因此,犹太人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四处被排挤,发展到今天,在美国社会虽是少数,却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华人则能成为美国平均学历最高的族群,在各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

美国是自由的,自由到你可以选择做清道夫或大学教授;美国也是开放的,清道夫可以赚得比大学教授还多;美国还是平等的,职位没有尊卑贵贱,只要肯努力工作,都能有不错的生活。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