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刘墉人生曲:此生何必从头来(6)
第17节别把自己锁在门内
有一天我到朋友家去,很惊讶地发现,他正喂怀里的娃娃吃乳酪。
“我只是给她尝尝味道,让她从小就习惯。”朋友笑道,“免得长大了,怕乳酪味道,还可能因此打不进洋人的社会。”
可不是吗?在美国处处看见中国人拒吃加了“乳酪”的东西,说又酸又臭,令人作呕。偏偏西餐里常加乳酪,连鸡尾酒会,都拿各种乳酪做点心。我们不碰任何有“乳酪”味道的东西,就造成许多食物都不能吃了。
乳酪与臭豆腐
相对地,“洋人”常是不吃海参、皮蛋和臭豆腐的。甚至在中国待上几十年的外国人,碰到这三样东西,都敬而远之。
于是,中国人常拿“洋人”开玩笑——
“您到中国多久了?”
“十三年了。”
“您真算是个中国通了。不过,您爱吃臭豆腐吗?”
“我不敢吃。”
“对不起!您对中国文化是一通也不通了!”
这虽然是个笑话,却有值得我们深思的道理。
为什么中国人非但不怕臭豆腐,而且觉得好吃无比,西方人又视乳酪为珍馐美味,甚至不可一日无此君呢?
当我们拒绝一种食物的时候,是不是也拒绝了一种文化?甚至因此失去了许多情趣?
同样的道理,当有一个人对你说:
“我不能吃烤的,因为会上火;我也不能吃炸的,因为会泻肚子;我更不敢吃生的,因为会恶心。”
于是,你不能请他吃蒙古烤肉、美国炸鸡,更不能请他上日本料理店吃“生鱼片”。
那是幸,还是不幸呢?
走向新一代
我有一位邻居,专门向大工厂推销经营理念,他对我说了一段很耐人寻味的话:
“当我去拜访时,有些工厂老板,无论多忙,都会安排时间,不但细细听,而且提出问题。相反地,有些老板只是一挥手:‘我没空!’”他语重心长地说,“对于后者,我只有同情。因为他不但把我关在门外,也把他接触一个新观念的机会,关在了门外。”
他的话使我想起一老、一少。
“一老”是叶公超先生。我记得他在过世前不久,还参加了“国立历史博物馆”的艺术家座谈会。
满头银发的叶先生,扶着拐杖站起来,很客气地“请教”一位新潮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他很辛苦地站着,盯着对方,十分专注地听那个比他小半个世纪的年轻人分析。
我突然有种强烈的感动,觉得眼前这位外交耆宿,虽然已经七十五岁,却仍然站在时代的前端。
至于那“一少”,则是位文艺界的朋友。有一天,她很不屑地对着我批评一位二十几岁的新作家,说其作品太肤浅,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问题是,当我硬不信邪地看过之后,却发现那文坛新秀的作品好极了。
我开始了解:
当一个人追不上时代,他表现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否定新一代。他对新一代关上门,也把自己锁进了旧时代。
打开你的心门
只是令我惊讶的是,居然在新一代当中,也有人患了这种“关门”的毛病。
记得一群美术系的学生,曾对我说:“我们很讨厌阿璧那一套。”
他们说的阿璧,是老一辈的画坛宗师黄君璧先生。也记得一群某名校的学生得意地对我讲:“我们是不听国语歌曲、不看国片的。太没水准了!”
他们岂知道,当他们这么做的时候,也是关起了自己的门。不论对下一代或上一代,只要关起门,就使自己的眼界更窄、出路更有限。
其实我的儿子,也做过同样的傻事。
几年前,当我放国语歌曲给他听的时候,他很不屑地摇摇手走了。但是,没过多久,他到了中国台湾,接触了中国台湾的年轻人,也了解了中国台湾音乐制作的情况。
他突然改了,说中国台湾同时接受欧美和日本的最新资讯,在音乐创作上有惊人的潜力和成就。
他为什么会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因为他对台湾打开了心门。
用他们的眼睛看
“试着用他们的生活去生活,用他们的眼睛去看他们的世界。”
在研究落后民族文化的时候,我接触到这句人类学的名言,也被它深深地影响。
我发现当我们嘲笑那些原始民族,为什么只会叉鱼,不会网鱼,为什么对死人有那许多奇怪的禁忌时,常因为我们不了解他们。
每一个民族,都是人类,都经过千万年的岁月,绵延到今天。我们会想,他们也会想。我们有我们的价值观,他们有他们的价值观。
我们应该谅解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和习俗,都有他们的道理。而当我们有了“文化谅解”,也就有了同情,以同一种情怀、同一个角度,去看这个世界。更可以说:
我们对世界的每一种文化,打开了心门。
新人类的语言
打开心门,真是太重要了。
无论多忙,我每天总要抽时间看报纸、看电视、看杂志,也常常借录影带回家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