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知行合一
白龙庙(第九十五章知行合一)
却说这一日,恰逢周末,任部长和周明电话邀约再次光临大明寺,一来看看修心养性的费薇薇,二来听说周明最近在研究阳明心学,与任部长心有戚戚焉,借此机会交流交流。
傍晚时分,周明正在工作室奋笔疾书不答不答在电脑键盘上敲击着,任部长不请自来,闪了进来。
周大编辑,怎么不欢迎我这个不速之客吗?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平时八抬大轿抬还抬来的,今天您老一来,蓬荜生辉。
任部长拿起周明身边的《传习录》,好奇的问到:周大编辑,最近在研究心学?
是的,我最近准备给学生开一门阳明先生的心学课,题目也拟好了,叫做《知行合一》。
任部长轻轻翻动着书页,眼中满是赞赏:“这门课很有意义啊。现在的学生就该多了解些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周明笑着点点头:“是啊,部长。阳明先生的心学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知行合一’更是强调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我希望学生们能从中汲取力量,在这个特殊的年代更好地成长。”
我也读过王阳明的《传习录》,现在还有本《了凡四训》,你读过没有?
读过,读过,袁了凡是明代“通儒”、王阳明再传弟子袁了凡之手,由后人辑录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与“谦德之效”四篇哲文。我觉得袁了凡是在与命运抗争,当年在慈云寺,碰到了一位老人,相貌非凡,一脸长须,看起来飘然若仙风道骨,就很恭敬地向他行礼。这位老人为他指点迷津吗,但却判定他命中无子,五十三岁寿终正寝。
我对王阳明非常佩服,像他这样能文能武,“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太少了。还有一个颜真卿,也是在国家危难之际,投笔从戎,扶大厦与将倾。
王阳明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天生有特殊的气质。他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出生后,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他的父亲王华喜爱绍兴的山水,才举家离开余姚,移居绍兴。幼年的王守仁,有着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拥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
王阳明的一生就是传奇故事。
任部长,您一定专门有深度的研究,不妨说来听听。
说起来呀,我当时不过就是一时兴起罢了,随口那么一说而已,就那么寥寥数语,实在难以称得上是什么深思熟虑、值得借鉴的谋略啊!想当初有那么一段日子,我对阳明先生的著作简直痴迷到了极点。只要是能够通过网络搜索获取到的相关书籍,无论如何我都要想尽办法将它们统统收入囊中,一个也不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