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她是一个好女人 - 凤城人家 - 于禾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凤城人家 >

第十章她是一个好女人

第十章她是一个好女人

三婶儿周桂兰和姚培康住在同一条街上,她从小就对上窜下跳的这个“小混混”看不顺眼,对他整天上山打虎,下水捉鳖,爬树逮鸟的行为嗤之以鼻,她做梦都想不到,最后自己竟然和“混世魔王”姚培康成为了一家人。

周桂兰从小就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姑娘,她尤其喜欢女红,简简单单的一块布料,经过她“咔嚓咔嚓”的一阵儿剪裁,然后再经由她那双修长纤细的巧手飞针走线后,那块毫不起眼的布料,巴拉巴拉地变成了一件华丽丽的新衣服,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她也是轴承厂的一名工人,工作之余,她经常帮助小姐妹做衣服。凭借着她超前的设计能力和独特的眼光,用她那双充满魔力的手,她仅仅凭借一把剪刀、一条皮尺、一根针和一条条长长的丝线,就能将一块普普通通的布料打造成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赋予给它生命和灵魂。她把整个厂里的大姑娘小媳妇打扮的花枝招展,让她们在脱去脏兮兮油腻腻的工作服后,摇身一变成为凤凰阁大街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当时在凤城,轴承厂的姑娘漂亮远近闻名,少不了周桂兰这个设计师的功劳,她给本不太适合有女工的轴承厂,增添了柔美的色彩。

姚培康入厂后不久,长相出众,心灵手巧的周桂兰立刻抓住了他的眼球,他的心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奔向了周桂兰。每次见到周桂兰,他都忍不住心跳加速,荷尔蒙飙升。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把这位仙女一样的姑娘追到手。开始的时候,他只是在一旁悄悄地地观察,看到围绕在周桂兰旁边莺莺燕燕,他就就暗中使坏,制造他们之间的误解,一而再,再而三,周而复始。次数多了,周桂兰对他的故意捣蛋有所察觉,就刻意避开他,躲着他。姚培康非常会利用舆论的力量,他在厂里宣称自己非周桂兰不娶,搞得姑娘又气又急,找他理论,他倒是稳如泰山,老老实实地虚心接受批评,但是死不悔改,转头就又大放厥词,一来二去,搞得周桂兰对他无可奈何。姚培康像一位耐心十足的老猎手,不急不躁地围绕在周桂兰的身边,不放过任何一个献殷勤的机会,那个年代追女孩的所有路数他都使用过。同时他还不动声色地努力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渐渐的他的名字多次出现在厂里的宣传栏里,再他后来成为轴承厂技术大拿,成了人人称道的先进劳模。

功夫不负有心人,浪子回头金不换。姚培康的光辉形象慢慢地树立了起来,他自身的痞帅气质,再混合上后来对工作的一丝不茍,彻底征服了周桂兰那颗骄傲的心,连她一直瞧不起姚培康的父母,最后也对姚培康交口称赞,姚培康终于抱得美人归。

后来轴承厂倒闭之后,周桂兰就在街上开了一家裁缝店。她做工精细,服务周到,态度温和,裁缝店生意不错,收入远超在轴承厂上班时的的工资。所以,有时一个人走着走着路不通了,你不必心急如焚,悲痛欲绝,也可能该转弯了,说不定另外的一条路上的风景会更好。

结婚后,她和姚培康就住在姚家老宅子的两间破平房里,那时候姚培然早已结婚了,他搬去市委的家属院居住了,老父亲姚墨希去世后,老母亲和姚培康一家住在一起生活,帮衬着这对小夫妻。

几年后姚培康两人省吃俭用,东拼西凑在老宅子上盖起了一座二层小楼,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形成了现在的姚家大院“巨”字形的规模。这座小楼成为当时整个凤凰阁西大街最雄伟的建筑,街坊四邻谁都没想到,之前的街头小阿三,多年后竟然脱胎换骨,盖起了街上第一座气派的小洋楼。人们纷纷感叹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姚培康的行为彻底颠覆了人们传统的从小看大,三岁看老的旧观念。

一个好女人旺三代,诚不我欺。温柔善良,情绪稳定的妈妈,是一个家里最好的风水。周桂兰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她虽然文化程度也不高,但是这并不影响她对于文化和文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崇拜。在家里,她是情绪价值的天花板,永远正能量满满。在她家,两个儿子的学习,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大事情,每天两个孩子放学后,必须先写作业。如果孩子作业完不成,全家人都必须等着,谁也不能吃饭。周末也要先完成作业后,才能出去玩儿。孩子无论是大进步还是小进步,在她眼里都是值得庆祝的大事情,庆祝的仪式必须给孩子安排的妥妥当当的。孩子们的小失败小情绪,逃不过她那双敏锐的眼睛,都会春风化雨般化解于无形之中。两个儿子在她的教导下,双双考进了大学。每次提起这两个儿子,姚培康的就会嘴角上扬,眼里带笑,幸福感爆棚。

姚培康离开轴承厂后,在城外租了几间平房,自己开了一家太阳能热水器加工厂。他夏季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冬季加工采暖炉,后来他还加盟老万锅炉厂,为其代销高档锅炉。

姚培康与铁家伙打了多半辈子交道,他对于对各种铁器的加工无师自通,一切活计都信手拈来。为了第二次创业,他充分发挥了爱动手动脑的优势,日夜钻研家用太阳能的构造,借助于在轴承厂学到的技术,努力改进加工工艺。同时他不耻下问,多方向人请教相关的技术,最后他研发出具有独特优势的家用太阳能和采暖炉,他那超强的动手能力,是他成功的主要因素。

解决了技术的问题,至于生产所需的材料、设备、人工更是难不倒他,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他的“泽建太阳能加工厂”正式挂牌成立了。

他的工厂规模不大,整个工厂的工人连上他一共六个人,厂房是凤城郊外的一处农家院落,几间普普通通的平房。姚培康一人身兼多职,厂长、采购、出纳、工人全是由他担任。每天他带领工人们在小平房里辛苦地工作,在这家小小的工厂里,叮叮当当轧砸铁片声,轰轰隆隆地卸货装货声,混合着火花飞溅的电焊的噼噼啪啪声,工人们干的热火朝t天,院子里到处是一派繁忙的景象。

七八十年代,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化热水器,还没有走入寻常百姓家。那时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昂贵时髦的热水器,让很多家庭望而却步。姚培康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价格便宜,安装简单,关键是还省电,深受当地人的欢迎,在当地很畅销。

他家的太阳能热水器制作原理很简单,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五到十根一米半长的水管子,外加一个长方形的金属框架。这种水管子,是他们自己用厚铁皮焊接而成的,结实耐用。把水管子焊接到一个带有坡度的金属框架上面,架子高的一头有一个圆形的储水器。最后一道工序是把排放到焊接好的太阳能喷涂上黑漆。他家成品的太阳能热水器的大小和外观,和现在我们楼顶上的太阳能相差无几,只不过相对来说看起来更简陋一些。不过这种太阳能的材料的确是真材实料,他们从不偷工减料,所以太阳能的使用寿命挺长,使用五七六年绝对没问题,不过它确实是无法和“四季沐歌”这种大品牌太阳能不能相提并论的,毕竟一家麻雀般的私营小工厂和一家大型太阳能上市公司是难以相提并论的。

姚培康的“泽建太阳能加工厂”,在春夏季节加工太阳能,秋冬两季就转产加工采暖炉。他制作的炉子种类较多,有一芯一眼儿的炉子,这样的炉子炉膛只能烧一个煤球。还有两芯两眼儿的、有三芯三个眼儿的,甚至还可以更多,客户可以根据个人需要预定。比如街上打烧饼,炸油条的专用炉子,和家用的取暖炉是不同的,他们厂都可以为这些客户量身定做。采暖炉的型号不同,它们的价格不一样,一般来说炉子眼儿越多,炉子价格越贵,三芯三眼儿的煤球炉子可以烧暖气,可以烧热两间房子的暖气片。

煤球炉子主要制作原料也是来自于铁皮,加上焊接工艺,制作过程并不复杂。

最初姚锦翊家的采暖炉,就是用的姚培康制做的三眼儿煤球炉子,他用这炉子烧了两组暖气,一组在客厅,一组在卧室。

这种圆圆胖胖的大炉子,旁边按着一个像大海碗一样的水葫芦,水葫芦和暖气相连。炉膛里三个煤球,在火势强劲的时候,水葫芦里的水欢喜的冒着泡泡,像一群金鱼在嬉戏。

采暖炉的功能不仅仅可以取暖,还可以烧水、做饭、炒菜,甚至还可以烤地瓜、烤花生、爆玉米花等等。烤地瓜的时候把炉子的大盖子盖上,地瓜并排放在盖子上,扣上一个口径和炉口相同的不锈钢盆子,过上一会儿打开盆子给地瓜翻个面儿,不久就可以品尝到自己做的烤地瓜,香喷喷,甜蜜蜜,可以和街上买的烤地瓜相媲美。

不论是在轴承厂上班还是自己开工厂,姚培康都和加工铁器息息相关,他长期处在一个嘈杂的环境里,导致近些年他的听力下降很严重,还发生过几次时间比较短暂的癫痫,加上近些年人们对自制太阳能和采暖炉的需求越来越少,他家的小工厂效益逐年下滑,并且老人家的年纪也大了,不适合从事这种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所以后来他就把小工厂转手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