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不要沉默在自己的世界里——走出封闭
第23章不要沉默在自己的世界里——走出封闭小屋,广结善缘(2)
事实上,贵人无处不在,他们可能是你的朋友、同事,或仅仅是萍水相逢的人,只是要看自己能不能把香烧好,从而得到贵人的帮助。贵人到处都是,关键是要去结识贵人,让贵人来助你一臂之力。
一家有名的猎头公司曾经访问过一家大型公司的副总经理。他在介绍自己升职的秘诀时说,以前他都是在家里吃早餐,可是某一天他很偶然地去饮早茶,在那里他碰到公司的老总,并且获得了一个重要信息:老总天天都去那间茶楼饮早茶。于是他就变偶然为必然,也养成了到那个茶楼饮早茶的习惯。不久,他们就相谈甚欢,老总也逐渐认识到他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后来在一个合适的时机便把他提为副总。
人际关系的积累是一种付出,就像资金的零存整取一样,只有平时有所积累,在你需要的时候才能拿出使用。如果你是一个立志创业的人,一旦你决定自己创业,就必须预见到,到底有多少有一定能力的人愿意帮助你去拼搏和冒险,又有多少人愿意把自己的命运和你的事业捆绑在一起,这对你是否能成功至关重要。
当然,机遇不会光顾没有准备的人。要想贵人帮忙,至少得让贵人发现你,认为你值得帮助,是可塑之才。
不要把交友当成交易
一个人可以没有金钱,没有地位,却绝对不能没有朋友。一个人如果没有朋友,就像夜里没有星月一样岑寂。可以说,人生绝大部分的美好就在于与人相处。
后汉刘玄曾说过:“同师曰朋,同志曰友。”就是说志同道合才可能成为真朋友;欧阳修说:“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人之相识,贵相知心,志不同,道不合则很难知心、交心、同心。因此,了解一个人的德行,只要通过观察、分析其人际圈的人便可知晓。而假朋友则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
古人把朋友分成若干种,有“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的“畏友”;有“缓急可共,生死可托”的“密友”;有“甘言如饴,游戏征逐”的“昵友”;更有“利则相攘,患则相倾”的“恶友”。正因为“朋友”良莠不齐,再加上交友如染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以,朋友必须慎重选择。
孔子将正确择友视为交友的第一要义。他把朋友分作有益、有损两大类,指出了“益者三友”,即“友直、友谅、友多闻”;“损者三友”,就是“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清朝的曾国藩与孔子所见略同,认为:“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可以说,选择朋友,就是选择生活。我们应该明白,朋友是一种相遇。在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中,朋友能够彼此遇到,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相互走近,实在是一种良缘;朋友的智慧、知识、能力、激情,是吸引你靠近的磁力,同时你的一切也是朋友认识和感知你的参考;朋友之间是一种心灵感应,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感悟。你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一言一行,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背影、一个回眸,朋友都会心领神会。不需要解释,不需要张扬,那是一种多么温柔、多么惬意、多么畅快、多么美好的意境啊!
同时,我们更应该懂得,朋友交往必须坚持原则,那种不分是非的江湖义气,不讲对错的曲意迁就,绝不是健康的交往和友谊。
古者有云:“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可以说,“势”和“利”都靠不住,以道德为基石的交谊才愈久弥新,愈久弥坚。
一个人如果道德低下且不思修正,即使有权有势,身边也难有德行上乘而又经久不散的朋友。《三国演义》里的“桃园三结义”一直被中国人视为朋友的典范,他们的基石是“义”,而不是“势”和“利”。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也备受推崇,他们更是以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作为基石。
有这样一个故事,读后很令人深思:
那是在战争年代,战斗中一个士兵看见他的好朋友倒下了。当时他正在战壕里,子弹从头顶“嗖嗖”飞过,他请求中尉让他到战壕外的“无人区”去救回那倒下的战友。
“你可以去,”中尉说,“不过我觉得不值。你的朋友多半已经牺牲了,并且连你也可能会送命!”
中尉的忠告没有起作用,这个士兵还是去了。
士兵奇迹般地找到了战友,把他背在肩上,在跑回来的途中,这个士兵也中弹了,两个人一起摔进了战壕。
中尉给士兵检查了伤情,惋惜地说:“我告诉过你了,这不值得。你的战友已经牺牲了,你也受了致命的伤,恐怕活不长了。”士兵回答说:“长官,他是死了,但我所做的是值得的,因为,当我跑到他身边时,他还活着,我听到他说,‘我就知道你会来的!’”
当然,我们不敢奢望有这样的生死之交,能有几个雪中送炭的朋友也就心满意足了。
生活中不乏虚伪和功利的感情,所以我们要学会识别友情,这是一种能力。善良有两种,一种是有目的的善,作为手段的伪善;一种是发自内心的、自审的、独慎的真善。如果我们拥有真善的友情,那才是可以信赖和长久的友谊,也是弥足珍贵的。
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说:“有很多良友,胜过有很多财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且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
但如何交友,交怎样的朋友,个人的想法各有不同。
发自真心,至情至性的友谊首推“俞伯牙与钟子期”。俞伯牙受楚王之命出使晋国后乘船归楚,路遇大雨避于山崖下,雨晴后皎月碧波,俞伯牙随性抚琴一曲,恰逢樵夫钟子期在崖上听到,钟子期情不自禁地大声叫好,俞伯牙便邀钟子期登船共叙。钟子期精通琴理且深懂俞伯牙琴曲中的寓意,二人心意相通,一官一樵结拜为兄弟。后来钟子期不幸早逝,俞伯牙在钟子期坟前抚琴一曲,痛哭着说:“子期不在谁来听……”之后摔碎古琴誓不再弹,伯牙碎琴演绎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
我们用真诚的心去结交真诚的朋友,而不把交友当成一种交易,这样就能从友情中获得快乐。
落井下石的人,往往自食苦果